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自古以来就是安天下之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仲淹将财产悉数捐出设立义庄。在他亲自草拟的13条义庄规矩中规定: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同共相度诣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

——摘编自郑宏泰、高皓《中式信托:义庄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二 番薯(甘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培之法入中国。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甘薯和玉米可以在中国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美]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三 《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2020年全球有大约1/10的人口,即8.11亿人面临食物不足的困境。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大卫·比斯利表示,冲突、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阻碍了“零饥饿”目标的实现,世界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氏义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所体现的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甘薯推广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辩证评价。
(3)根据材料三,请针对“国际社会如何实现‘零饥饿’目标”这一主题献计献策。
2024-05-30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64年前,为巩固东北根据地,延安的火种点燃了北大荒;53年前,为建设北大荒,10万大军挺进荒原;43年前,50余万知青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北大荒;33年前,改革春风拂动全国,北大荒探索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王阳《黑龙江垦区发展简史》

材料三   20207月经国务院批准,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的主业被界定为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2020年黑龙江省获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调出量三个全国第一;202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超过了法国、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八。

——摘编自《黑龙江日报》多篇报道

材料四   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111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薯、马铃薯的原产地和传入欧亚的途径,并简析农作物的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北大荒七十年,从鬼沼到粮仓”这一巨大转变的主要因素及战略意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指出面对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应采取的举措。
2024-01-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化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机制。从历史与现实看,中国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同样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视野。

——摘编自宋道雷、林越《城市化推动的现代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城,所以盛民也。”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共享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摘编自李扬《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材料三   19902020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情况

项目19902020
城市用水普及率48%99%
城市燃气普及率19.1%97.9%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2.212.9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3.118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1.814.8

——摘编自孙婷《中国近40年城市化发展主导战略与实践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4-03-2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4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积极抗疫同时,习近平主席先后同俄罗斯等外国领导人通电话,分享防疫、抗疫的中国经验,派出一批批专家医疗队前往世界各国。其中塞尔维亚总统寒风中迎接中国新冠疫苗的视频爆红网络,这说明新时期的中国
A.积极构建人类共同体B.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
C.与各国建交的新高潮的到来D.疫情防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为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与发展的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发展历程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搭建起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薄弱地区:1965年毛泽东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乡村医生大量涌现。
医疗保障体系:20世纪60年代,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
2016819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新世纪第一次高规格的的卫生与健康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习近平: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17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2020518日,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020年,面对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调度,举全国之力,组织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军地医护人员紧急驰援;组织26个省份对口支援,19个省市采取“一省包一市”方式,将大量医疗设备、人员、物资往湖北倾斜。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史实谈谈你对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南北战争后,美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从18701910年共修筑铁路30余万千米,平均年筑路近8000余千米。电报早期服务于铁路,随着铁路的普及,美国本土电报网络基本建成。在此期间,红绿灯的使用为世界各国所效仿……“一战”后,美国交通运输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与汽车制造相联系的公路和输油(气)管道建设逐渐形成网络;开掘深水河道来发展内河运输,以配合已形成的远洋航行网;大力筹建飞机工厂和航空公司,到1930年,航线近2.5万千米。

——据郭正忠《交通与文明——关于交通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等

史料二   “一五”计划(1953—1957)明确提出“发展运输业,特别是铁路的建设,使之适应于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居民对交通的需要”。到1957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9862千米,比1949年增长35.8%,公路通车里程为25.5万千米,比1949年增长了215.3%,海拔高、工程艰巨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也都相继通车。在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之间也修建了许多简易公路。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天堑变通途”。在水路运输方面,1957年全国内河航运里程已达14.4万多千米,比1952年增长51.6%。

——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1957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等

史料三   2020年,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建设任务和“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各项任务,为交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摘自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探究】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近现代交通建设的发展。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建设发展的意义。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规划建设交通强国的现实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周礼》记载,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冰政”这一机构,其负责人称“凌人”。每年大寒季节,他们就监督奴隶、庶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冰块,再将冰块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大约到唐朝末期,人们为生产火药开采了大量硝石,并偶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溶于水的硝石还可以用蒸发结晶法等手段提取出来重复使用,但硝石提纯极其困难,且要耗费大量人工,故制冰成本仍然十分高昂。

——摘编自宋衍昌《实现制冰自由,究竟靠什么黑科技?》

材料二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记载了北京城主要冰窖的分布和储量。民国时期,民办冰窖显著增多,各大酒楼、饭庄往往和民营冰窖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供应关系,走街串巷贩卖鱼虾的小贩也经常在担子中放块冰以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城区周边又修建了一批冰窖,民营冰窖也通过公私合营逐步收归国有。但冰窖收储的天然冰取自于河湖池塘,难免受到污染,人吃了天然冰制作的食品后容易罹患肠胃传染病。随着现代制冰厂特别是冰箱、冷柜、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冰窖很快衰落,到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冰窖已基本停用,少数明清遗留下来的老冰窖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摘编自刘林智《冰窖旧事:老北京的消夏记忆与历史遗存》

材料三   20209月,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作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承诺。2022年年初,北京冬奥会应用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冰、造雪技术首次在冬奥史上用二氧化碳替代了对臭氧层存在危害的氟利昂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评价说:“国家速滑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世界领先,实现了低碳化、零排放。”

——摘编自王静宇、吕可欣等《张信荣:以碳制冰,变废为宝—绿色能源的领跑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唐末制冰技术取得突破的有利条件,并简要评价这一技术突破。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历史上“冰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冰窖”发展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技术进步与生活变迁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所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