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简表

时期世界贸易发展的历史形态
地中海时代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主要贸易商品包括丝绸、香料、金属、玻璃、陶瓷和奢侈品等,主要来自东方的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地区。奢侈品如珠宝、艺术品和高级纺织品等则主要是向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城市出口的。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聚集了大量贸易商和手工业者,成为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其中以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最为著名。而贸易商则是贸易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各种贸易形式如委托、担保和合资等方式进行交易,带动了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繁荣
大西洋时代16世纪以后,世界商业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18世纪后半期,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被英国建立起来,……帝国本身制度的领先与工业霸权一起,共同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19世纪70年代后的“电气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重工业开始在世界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显著。以工业生产为例,1870年~1913年,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23.3%上升到35.8%,德国则从13.2%上升到15.7%,而英国却从31.8%下跌到14%,失去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世界经济贸易中心,逐渐从以英国为核心的西欧转移到以美国为核心的大西洋时代
亚太时代全球货物贸易也将继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动态。新兴市场的崛起将进一步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贸易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1970年西欧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30.5%,而亚太地区仅为26.1%,到了1980年亚太地区便超过西欧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市场。1994年,美国对亚洲(主要是东亚)贸易总额达3720亿美元,占美国全球贸易总额的36%以上,比美欧间贸易高出30%~40%。美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心转移还反映在对外投资关系的变化上。这一变化趋势大致与对外贸易相同

——摘编自李德伟译《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贸易发展各个时期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太地区成为当今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因,并谈谈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2 . 自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同时出现了反全球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苏联模式的形成
1944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关贸总协定签署
1956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材料二   令人震惊和值得深思的是西方国家既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又是反全球化的主阵地,西方国家反全球化的主要群体是担心失业,担心丧失福利,害怕经济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

——王晓梅《西方国家弱势群体“反全球化”的根源》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部分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由民间变为政府牵头,英国脱欧、美国退出TPP、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都说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成为反对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姜少敏《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力量的博弈过程、现状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些变化的重大事件或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国家“反全球化”力量的变化和原因,据此谈谈你对“反全球化”的认识。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疫病浓缩了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也折射出中医临床的进步。阅读如表,据此可知(     

A.中国疫病分布有从长江中下游向外扩展的趋势
B.中国疫病时间分布均衡,与社会治乱变化相关
C.人地关系演变是中国疫病分布变迁的唯一因素
D.中医建立独特的实践体系,临床诊断经验丰富
2024-05-0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前,“镇”“市”的内涵与功能存在显著区别。目前,关于镇的设置最早史料见于元琛在北魏道武帝时的一封上书:“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宋代,政府将镇市列入行政建制,位居县城之下。《嘉泰吴兴志·卷10》记载:“诸镇省罢略尽,所以存者特曰监镇,主烟火兼征商。”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市镇”一条,可见宋代“镇市”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

——根据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体制结构,是以设置城乡合治的地域性地方政府为基本构架。从民国初年开始,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地区设置城镇型地方政府——市、镇。完全不同于乡村的城镇型地方政府的出现,导致地方政府体制类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体制结构的主导类型中形成了城乡分治的格局。

——根据陈小京、伏宁、黄福高《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以前,“镇”“市”的内涵与功能有何区别?宋代“镇”的功能为何发生变化?简述宋代至明清“镇”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我国地域性地方政府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4-3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耕地面积达890647.524亩,前所未有。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南方水稻产量一般亩产“大约共三石(一石约180斤)为常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有不少地方专门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乾隆年间,植棉专业区的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和海门厅所属各县“每村庄知务木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例如,乾隆中期后苏州产丝区的粮食,常年由江西、湖北、安徽供应,每年计数百万石,天津粮食则由东北地区供应,乾隆年间,由东北运粮到天津的船只达数百艘,山东的临清县产棉区,粮食由河南供应,广东珠江三角洲缺粮,主要靠广西、湖南供应。

——摘编自黄启臣《清代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温饱问题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功能主要是食物,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功能除满足基本吃饱需求外,各种粮食加工制品日益丰富。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农业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与加工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子·山权数》中曰:“汤七年水,禹五年旱,民之无粮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粮卖子者,禹以厉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粮卖子者。”古人常围绕着农业生产,期望丰收,常常引用各种卦和祭祀上帝、山川神祇及祖先的活动,或是求雨,或是求丰年,都是盼望有好收成。夏代农业传说有:“春三月,三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易经·否卦》云“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地无邦也。”汉初,每年通过漕运贸易运到京师的粮食不过数十万石,其后政府机构膨胀,漕运贸易增至四百万石。武帝时,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展渭水流域农田水利,增产谷物供京师以省东部漕运粮食。隋唐时期,我国漕运贸易规模更大,这时的漕运贸易主要是由南向北,从长江流域运输粮食到京师。明初沿用元代海运之法,解决北方粮食供应。自此,漕运贸易主要由官军掌运。

——摘编自杨姝《中国古代治理粮食安全问题的启示》

材料二   从历史的纵向看,中国封建社会人口的强劲增长趋势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导致粮食大幅度增产密切相关。

历代人口增长和口粮总需求量变化表

朝代时间人口数(万人)口粮需求总量(万市斤/年)
商代商末780542 880
春秋战国3 2002 227 200
秦末2 0001 392 000
两汉6 0004 176 000
魏晋南北朝5 0003 480 000
隋唐9 0006 264 000
宋辽金元公元110012 0008 352 000
公元160020 00013 920 000
公元188030 00020 880 000
公元184040 00027 840 000
公元191146 00032 016 000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关于粮食安全的基本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2024-05-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至18世纪,在贸易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英国政府积极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商品、实施出口补贴政策。这些保护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英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的极大繁荣。

——摘编自[英]邓肯·韦尔登《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发轫到19世纪中期,英国贸易政策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逐步放松贸易管制。以拿破仑战争为界,英国企业家群体关于贸易政策的主张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拿破仑战争之前,企业家群体反对《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通商条约草案》和《英法商约》。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以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工厂主为首的企业家群体领导了“反谷物法同盟”,并最终废除《谷物法》,推动英国对外贸易的管制逐渐放松。

——摘编自[英]屈勒味林著《英国史》

材料三   1978年英国进出口贸易各类统计表

类别

欧共体

国家占比

其他西欧

国家占比

北美国家

占比

石油输出

国占比

发展中国

家占比

总额

(亿英镑)

出口贸易

37.7%

15.3%

11.4%

12.8%

13.5%

373.63

进口贸易

40.5%

17.1%

13.0%

8.5%

10.7%

409.69

——根据[英]罗伯特·C·艾伦《全球经济史》编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9世纪贸易政策的转变及其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78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8 . 关贸总协定在1948年生效时,23个缔约成员国里只有8个发展中国家;1995年乌拉圭回合谈判时,成员中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增加到了52个;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新加坡首届部长级会议前夕,这一数字达到了96个,占了成员总数的3/4,这种变化是因为(       
A.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B.国际经贸格局的变迁趋势
C.两极格局和冷战的终结D.科技革命的影响与日俱增
2024-02-10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后,伴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B.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
C.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D.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
10 . 劳作方式•世界贸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动力发展和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两个角度,各任选两幅图片说说自己的理解。

材料一1720一1913年世界贸易增长率(%)


[日]宫崎犀一《近代国际经济》

材料二产业巨变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巨大变化。世界贸易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增进了世界物质生产和贸易利益,其中存在不平等与不平衡。......更可怕的是,自18世纪以来这种经济秩序至今仍存在,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诠释和粉饰下,变成了合理的、“先进”的,并被当作真理去推广。

——摘编自王晓明《世界贸易史》等


(2)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从商品种类、交通运输、贸易格局中任选两个方面说说自己对世界贸易变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