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至1851年,全国已有大小城镇580座。从英国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来看,此时的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发展成为以城镇为主体的国家。当时,大约有360个城市居民过万人,但也有194个城镇人数不足3000人。此时的伦敦汇集着豪华的宫殿、宏伟的政府办公楼、高耸的大教堂、金融机构、博物馆、艺术馆和俱乐部,当然也充斥着贫民屋,到处都是肮脏混乱和无序。在这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切均是随着产业革命的步伐自然而然地发展的。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在二战的大摧毁之后,英国的城市规划人员有意识地寻求将伦敦市中心拥挤的工业及人口向郊区转移,并于1943年首次启动阿伯克龙比计划,重点强调发展“新城”,旨在扩展首都的周边面积。伦敦周围向不可能在城市中心拥有自己住宅的城市中产阶级,甚至工人阶级提供了住所。1960年以后,伦敦市中心人口开始流失,而整个地区尤其城市周边人口增长十分明显。英格兰南部的大部分,甚至是中部正在迅速地变成伦敦广阔而分散的郊区,以致像肯特郡和康沃尔郡这样的曾经距离遥远的农村地区,也异想天开地想成为伦敦的住房供应市场。而并非所有到乡下的人都要每天通勤,有些人一周内通勤两到三次,平时在家里或卫星城的办公室里工作。

——摘编自[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24-05-2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古代时期的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类型,政府对粮食储备实行专管,由中央财政直接控制。具体来讲,历代政府对不同类型的仓储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实行分仓储备、分仓管理、分仓核算方法。封建政府还制定了比较严密的管理条规和制度,如西汉的粮食会计簿册和秦代的仓律等。另外,还建立了仓储保管者责任制度,设立了审计机制和账实核查机制,并且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使所有环节都能按制度进行。

——摘编自姚荣《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193310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南昌举行粮食会议,制定兴办仓储计划,对原有“仓储管理规则”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在仓储种类上,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县仓、区仓。国立储备仓由中央设立,省立储备仓由省设立,省以下各仓,乡仓、镇仓必须普遍设立,县仓、市仓根据地方情形分别设立。至此,已基本确立了现代粮食三级储备的雏形。19355月,实业部制定《农仓业法》及其施行细则,鼓励金融机关经营农业仓库,规定农民银行必须在各县设立农业仓库。之后,这一新式仓储制度的推广得到了各省及各银行的响应,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华银行、金城银行等均在各地分别设立了农业仓库。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   据报道,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2023626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草案共1169条,包括总则、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笔者注意到,这是该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也意味着各方期待的立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事宜已加快步入“办事”日程。

——摘编自人民网《立法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党政府粮食储备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并进行简要评析。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这一问题谈谈你的合理建议。
2024-05-1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

——摘编自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材料二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群发展。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优势。
2024-05-0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材料二   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改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发展,成为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政策。

——薛焕章.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工业和农业发展的特点,简要回答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
(2)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搞私有制、市场经济,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就是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你是否赞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由。
2024-05-0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耕地面积达890647.524亩,前所未有。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南方水稻产量一般亩产“大约共三石(一石约180斤)为常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有不少地方专门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乾隆年间,植棉专业区的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和海门厅所属各县“每村庄知务木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例如,乾隆中期后苏州产丝区的粮食,常年由江西、湖北、安徽供应,每年计数百万石,天津粮食则由东北地区供应,乾隆年间,由东北运粮到天津的船只达数百艘,山东的临清县产棉区,粮食由河南供应,广东珠江三角洲缺粮,主要靠广西、湖南供应。

——摘编自黄启臣《清代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温饱问题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功能主要是食物,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功能除满足基本吃饱需求外,各种粮食加工制品日益丰富。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农业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与加工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认识。
6 . 【金融强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4年,正值英法“九年战争”,英国军费开支庞大,国家财政几乎陷入崩溃。国王威廉三世与一批金融家达成协议,成立了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不仅向政府贷款支持连年的殖民战争,还办理存贷款、贴现等业务,代理国库和管理政府债券。以英格兰银行为起点和基础,英国的国债、股票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44年,英格兰银行逐渐放弃商业银行业务,成为专门的中央银行。19世纪中后期,英镑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货币,英格兰银行担负起了英国乃至世界金融体系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角色。

——据付一书《中央银行学》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一切存款须上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一切贷款由总行根据国家的计划指标进行分配。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原来的商业银行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来承担。2003年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定位为国家的中央银行和宏观调控部门,承担“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大职能。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央银行。2016年,人民币被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份额超过日元和英镑。

——据文炳勋《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历史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格兰银行为英国的崛起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定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3)在海洋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多个重要战略部署之后,国家提出了金融强国战略。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维度谈谈你对金融强国战略的认识。
2024-04-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后,隋炀帝征发民夫开凿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作用显著。此后,唐、宋、元均重视漕运,在整治河道的同时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明清时期,中央设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掌管本地漕事。淮安是大运河上重要的漕运枢纽,明清鼎盛时期与苏、扬、杭齐名,为大运河“四大名都”之一。为确保漕运畅通无阻,清朝设置漕运总督驻扎淮安城,赋予了相应的国家管理职能。大量的码头、水陆联络线建成,并逐步延伸到古城的街巷内部,形成了大量棋盘格式的街道布局。同时由于人员往来频繁,漕船到达淮安古城后,需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城内外店肆酒楼鳞次栉比,市不以夜息。淮安逐步融合衍生出的宗教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淮扬菜为核心的饮食文化、以淮剧、淮海戏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传承至今。

——摘编自章耀《京杭运河对淮安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据统计,自1895年至1913年,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业企业就达157家;民族资本在1895年至1927年间则设立2517家,资本达58923万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口大幅度增加,到抗战前夕已达330万人;天津人口从189550多万人,到1925年即增加到100万人以上;汉口1888年城市人口约为18万人,到20世纪30年代也上升到百万人口的规模。沿江的重要开埠口岸城市汉口到20世纪初也开始规划、实施马路工程,市内规划的几条重要马路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1906年初,天津首先开通电车,两年后,上海有轨电车也正式运营。此后,机械化的公共交通开始逐渐向其他城市传播,近代中国进而向电车、公共汽车发展为特征的新式公共交通时代。

——摘编自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杭大运河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淮安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与交通关系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着重要意义。工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宋朝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军金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生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摘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宋朝商业革命和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商业革命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2024-04-09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驿站集通信、交通、馆舍等功能于一体,一般30里或60里一站,接续传递。驿站的建置于商周时期。汉代开始提倡驿骑,为开拓西域,在安西都护府广修驿站。唐王朝仿效汉朝,在敦煌广设驿置,同时完善驿制,设驿长、驿夫、驿使、驿吏等负责驿站运行。各代对驿使行程都有规定。如唐规定驿马日行六驿;如有紧急情况,要求日行十驿。驿使到站及离开驿站,都要记时,并要求到站必须换马,不换马者杖八十。同时还规定如凡不享有用驿权而枉用者,及属应用驿之事而不给用驿者,均杖一百。唐代驿站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元代则实行“站户制”,政府强制“ 站户” 专门承担驿站事务,很多站户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明朝虽未设专职站户,但相关驿站徭役一般仍以专业户承担。清朝建立后,革除明季摊派,但在裁驿充饷命令屡下、驿传差务不减反增的情况下,驿站运转再度回到明季旧路。

——郭延兵《中国古代驿制嬗递与驿夫命运》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后,传统的驿传体系弊端凸显。在1880年请设南北洋电报的奏折中,李鸿章说,“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 此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在中国沿海设立邮局。郑观应等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借鉴西方邮政经验,建立本国邮政体系,改进中国传统驿传体系这一劳民伤财、步履维艰的信息传递方式。自中法战争至甲午战争以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清朝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电报线网络。但近代邮政发展也受到许多人的反对甚至抵制,反对声音“哄然起矣,不曰殊乖政体,即曰有礙成例,哗者一人,和者百人矣”,甚至有人指责此乃“亡国所为,今若立地创行,日后流弊滋甚,于是倡者一人,挠者千人矣”。

——刘文鹏《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驿传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驿传向近代转型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邮政在晚清的建设障碍谈谈你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高三最后一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芝加哥逐步发展成为北方产业中心,人口增至30万而房屋多为木料搭建,在1871年的大火中几近化为废墟。1880年全力重建,商业活动的大力扩展使城市地价上涨,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师迎合投资人的意愿,采用增加层数的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6/1884-1885年,工程师詹尼设计的美国家庭保险公司大楼顺利建成,被公认为现代建筑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钢铁框架结构高层建筑。

——摘编自王鑫刚《上海高层建筑百年发展探讨》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近代新型钢铁建筑技术传进中国,由于其稳固性和耐久性,首先在工业建筑中应用。随着近代工业在大中城市的发展,为节约用地,多层工业建筑普遍出现。20世纪网,大中城市逐渐形成行政、会堂、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新型公共建筑类型。新型建筑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钢铁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的认识。
2024-05-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