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美利坚人”是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的新人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0178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估算:)(单位:人)

项目/年份162016801720175017701780
白人2,282144,536397,346934,3401,688,2542,204,949
黑人206,97168,839236,420459,822575,420
总数2,302151,507466,1851,170,7602,148,0762,780,369

——据美国商业部国情调查局《美国历史统计:殖民地时期至1970年》

材料二 自17世纪初开始,欧洲移民和非洲裔强制移民源源不绝地到来,并在这里扎根生息,使北美变成一个多种族社会。与此同时,土著印第安人却急剧减少,这和白人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天花、麻疹等流行性疾病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英国政府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到英属美洲定居。移居各殖民地的非英格兰移民,均能取得合法身份。1740年英国议会专门制定了殖民地外国移民的入籍法。到18世纪,大量德意志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苏爱人、法国人和意天利人纷纷到来,与原来的英裔、荷裔、瑞典裔和芬兰裔居民—起,构成—幅五彩缤纷的族裔风情图冷从人种学和民族学的角度看,众多族裔居民之间的通婚混血,遥就了一个不同于欧洲任何单—民族的新人种——“美利坚人”,但掏成“美利坚人”的主体仍然是英格兰裔居民。英裔居民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对印第安人进行持续的文化征服,对黑人则实行严厉的歧视和奴役,少数种族和族裔始终处于北美社会的边缘。英裔居民基于对人种、文化和宗教差异的理解,逐渐使种族观念演化为种族主义,为种族歧视的合理性制造了依据;而种族歧视的强化,又使种族主义更_多地进入北美居民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

——据李剑铭《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20-1780年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利坚人”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新人种”形成产生的历史影响。
2 . 人类商贸活动的范围、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逆差之中。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隋唐时期,主要漕仓分布概况如下图。据此可知,隋唐时期(     
A.政治中心东移趋势加强B.南方经济地位已超越北方
C.统治者较重视粮食生产D.交通改善便利了物资运输
4 . 一个开埠时曾来过上海的英国植物学家,在1848年重来上海时感叹道:“使我惊异的是江岸的外观,我曾听说上海已经建造了许多英美的洋行,我上次离开中国时,的确有一两家洋行正在建筑;但是现在,在破烂的中国小屋地区,在棉田及坟地上,已经建立起一座规模颇巨的城市了。”据此可推知,当时上海(       
A.商贸发展推动城市化B.城市功能发生显著变化
C.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2023-07-10更新 | 3750次组卷 | 49卷引用:2023年高考海南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伴随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的出现,劳动者从生产流程的束缚中获得了解放,劳动者只是给生产工具下定义和下达新的任务的时候,或者生产工具无法解决问题需要求助的时候才会干预生产流程。之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社会生产过程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这表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A.使工厂制生产退出历史舞台B.可以实现劳动者的全面解放
C.助推劳动者劳作方式的转变D.推动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2023-11-16更新 | 991次组卷 | 18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海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检(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时期,漕运渐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这些变化(     
A.缘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B.导致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
C.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因素考虑D.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符跃鑫、陈影影等《19852010年中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时空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并作简要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2023-05-10更新 | 179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数量及进口地点   

年份进口量进口地
167126610盎司班达姆(印度)
16784717甘贾姆(印度)与班达姆
1679197班达姆
1680143苏拉特(印度)
168270印度
168512070马德拉斯(印度)与苏拉特
16874995苏拉特
168816666苏拉特
168925300厦门与马德拉斯
17241000广州
173914019广州

注:1100斤,1斤≈1.1

——摘编自谢瑞育《1834年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研究》

材料二   印度、锡兰以及日本的茶叶生产较中国来说起步晚,有的甚至从中国引种而成。但在19世纪末期迅速发展,形成后来居上的局面。这些国家由政府引导,并派专业人士到达茶区进行深度考察,并结合自己国家的土地状况进行栽培。他们采用集约式经营,以公司制为主,茶园集约,技术集约,管理体制集约,避免了资源浪费,节约了成本。随着印度、锡兰、日本的茶叶栽培不断的发展壮大,印度红茶迅速占领英国市场,相比中国茶叶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的特点,茶贩们更愿意在印度茶叶中加入中国茶叶,这样既可以减少成本而且味觉上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促使英国人民接受这一新茶种。

——摘编自姜琳琳《中国近代茶叶贸易衰败对茶叶生产现代化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发展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茶叶贸易衰败的原因。
2023-05-0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六)历史试题
10 . 在日本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大米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的赋税中的一种,然而到了16世纪后,玉米这种高产量的作物种植在日本开始普及,使得日本农民能够在缴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这一变化说明(     
A.日本农耕生产技术有所进步B.商业革命推动了洲际贸易发展
C.幕府征收赋税方式发生变化D.物种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