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9 道试题
1 . 下表所示为关于元代医学方面的记载情况(部分)。据此可知,元朝(     
文献内容
《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九“余被命守温,作医学于惠民局之北端,以延祐戊午(1318年)八月经始,越三月落成”
《青崖集》卷五“公讳友,字鹏举,三世业医,为人恺悌简质,不立崖岸……至元丙子,皇子开府于秦,擢公教授京兆医学”
《元典章》卷三十太医院诸路医学提举司规定:“各处学校应设大小学生,今后其有仍前不令坐斋肄业、有名无实者,初次,教授罚俸一月,正、录各罚中统钞七两;再次,教授罚俸两月,正、录视前例倍罚”
A.医学理论在实践中继承与创新B.政府较为重视医学教育的发展
C.医学管理受社会主流观念束缚D.医学规模得益于民间力量支持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东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古代医学成就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是(  )
A.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青蒿药效的记载
B.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
C.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有关青蒿药方的记载
D.唐朝的《新修本草》中关于药物性能功用的介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最早的一次鼠疫发生在6世纪的查士丁尼帝国。14世纪的欧洲战争频繁,加之粮食歉收,助推了黑死病在欧洲的肆虐。据记载,该病最初流行于亚洲内地,后经君士坦丁堡延至意大利、法国,14世纪中叶又传入英国、德国乃至俄罗斯,夺走欧洲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引发劳动力工资增长、货币租税形成以及采邑制度和契约义务的瓦解。在14世纪,该病在西班牙先后爆发了6次,在意大利爆发了3次;14~17世纪里,在法国爆发了6次。至1720年,马赛暴发的鼠疫,则是欧洲最后一次鼠疫。至20世纪,随着青霉素等药物出现,鼠疫才被人们制服。对于鼠疫,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 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那情形仿佛干柴凑着烈火那样容易燃烧起来……连信仰虔诚的教士也接连死去。这不仅使得怀疑论兴起,还引发人们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摘编自高玉宽《中世纪欧洲鼠疫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20~1921年,东北鼠疫肇始于海拉尔(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当地旱獭是病菌的主要携带者。此时恰逢俄境动荡,沙俄白军纷纷东窜,我境满海各站,俄兵充塞街衢,车站秩序混乱。部分居民害怕被检查,发病时不敢报告,病死后或弃尸荒野,最终鼠疫经由铁路蔓延至东北全境乃至境外。面对疫情,奉天政府则颁布《各省区筹赈办法大纲》将救灾款项交由地方解决。疫情爆发后,哈尔滨防疫医院院长伍连德提出:由华人力求清洁,自为预防的建议,后亲赴海拉尔调查,通过化验确证为肺疫菌(鼠疫),并公布其病理及治疗方法等。政府则设立防疫总处,统计病例,并出版防疫日报,专门报道鼠疫的流行情况、政府的防疫措施。政府还发布了养阴清肺汤、神仙活命汤等供居民购买或配置。社会大型医疗机构对染疫患者进行收容及治疗,民间的个体医生也开门为鼠疫患者进行诊疗。此外,官商居民不待警界之传谕,已各严行防范,均于住室、街道,满垫石灰

——摘编自梁坤莲《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与社会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鼠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鼠疫防治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瓜,原产于非洲干旱地区,唐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本草纲目》也认为“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传中国,今南北皆有。”

——《略论古代丝绸之路中西动植物物种的交流》

材料二   材料三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受教育的范围,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西瓜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比较古代中埃农业的共同点,并列举上古时期两地主要农作物。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私学和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5 . 中国古代的地方志中,州县以下以前只记载乡、里,没有市镇。而自某一朝代起,一些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草市、村市被列为“镇”并被广泛载入地方志中,时人称之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这一变化最有可能发生于(     
A.魏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五代时期C.辽宋夏金元时期D.明至清中叶
6 . 下表所示为史籍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体现出该时期(       
史料出处
“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左传》
“关市几而不征……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
“(子贡)废贮(贱买贵卖)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史记》
A.商品经济比较活跃B.商人活动不受限制
C.全国市场初步形成D.商业管理体系完善
2024-03-3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正是“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丝路精神穿越千年,正绽放出愈发夺目的光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岭外代答》和《诸蕃志》等记载,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南宋商人到达的国家也有20多个。输出的商品以瓷器和各类丝织品为主,品种多达300多种,其海外贸易之繁荣前所未有。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制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梦梁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

材料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8 . 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及《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材料说明(       
A.中医药是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
B.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C.中医药学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中心地位
D.中医学典籍为现代科研提供有益经验
2024-05-2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9 .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武帝时期,赵过“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这表明“耦耕”(       
A.首创了铁犁牛耕技术B.提高了耕作效率C.体现了庄园经济特色D.改进了播种工具
2024-03-2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宋史》记载,凡大食、暹罗、日本等诸蕃并通货物,“以金银……杂色锦、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不受官府监管B.海外贸易繁荣兴盛
C.重农抑商没有贯彻D.陆上丝绸之路兴盛
2024-03-22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