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利强国名义下,上海机器织布局与其他洋务企业一样,经历了筹划、草创、投产等不同阶段,资本亦由最初商股渐为官款、外资所取代。相对欲与洋布争夺中国市场的初衷,上海机器织布局至1893年焚毁前不仅未得期待利润,而且经营层叠经常变动。倡导者的无限权威与盲目逐利、经办者从亦官亦商时的自我矛盾与狡诈至官办时的上行下效与不法等互为交织,故洋务困象与败局其实由始便已注定。

——庄和灏《清末洋务实业的创办歧途——以上海机器织布局历次改组为例》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分支。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96.9%和93.4%,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6%,比2021年高出12.1%,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地和消费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实现交通能源的转型,是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王品《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机器织布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经济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昨日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清初,随着全国经济的普遍恢复,朱仙镇在贾鲁河商贸运输的带动下,商贾贸易日盛,其年画发展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业此者三百余家,出品盛销于临近各省,大有独占市场之势”。镇中规模较大的年画商号,如山西人所开的德源长,常年雇用刻印工匠一百四五十人。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一年一度出售年画之始,也是木版年画行会纪念日,各作坊都在这天开张,届时,行会将在镇上的关帝庙和岳飞庙举办门神会,唱戏三天。朱仙镇木版年画种类近三百种,艺术创作上继承汉唐壁画画风,线条粗犷豪放、构图饱满匀称,题材则多来自通俗文学、小说戏剧。时至今日,我们学习和研究朱仙镇木版年画,对于木板年画艺术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朱军献《朱仙镇木版年画兴衰考》

(1)根据材料,概括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清初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的全球史”

近代以来,英国的时间概念经历了国家化和全球化的过程。

片段一   时间国家化

1675年,英国建立了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负责测量经度。

1714年,英国政府成立“经度委员会”,提供奖金及专利来征求准确测量经度的方法。

1735-1761年,哈里森发明精确的海钟,以时间测量经度(1小时对应15度),经度诞生。从此,英国的舰船能够到达地球的任何角落。

1771年,英国工厂主阿克莱特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本人急需两名精通机械零部件设计业务的钟表匠,同时诚聘熟悉轮齿啮合连接业务的技术人员若干名。”

1798年,英国钟表匠发起抗税请愿活动,他们认为:“棉纺业和毛纺业完全受惠于钟表制造工匠……”

1840-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片段二   时间全球化

1864年,通过连接格林尼治时钟的电信电缆,开普敦鸣放正午炮,传达英帝国时间。

1884年,华盛顿国际天文学家代表大会召开,法国人强调中立原则来反抗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权威地位,并联络其他国家反对英美发起的决议,但大会最终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成为世界计算时间和空间的起点。

1924年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

——摘编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机器改变世界》、【美】奥格尔《时间的全球史》

(1)根据片段一、分析英国能完成“时间国家化”的原因。
(2)根据片段二、指出英国推进“时间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时间的全球史”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时,北方已被契丹占据,随后西夏建立,适合养马之地锐减,战马奇缺。吐蕃诸部不但盛产战马,而且对茶叶存在迫切需求。用茶叶和吐蕃诸部交换马匹,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开支,还能作为政治、军事之外的手段对其进行笼络和控制。因此,宋廷非常重视与吐蕃的茶马互市,设置了购茶、买马的机构,组建了茶马司,将茶马贸易严格限制在互市场所内。清王朝经过多年经略逐渐将蒙古置于其有效统治之下,并逐渐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统治,茶马互市逐渐失去了军国大政的地位。雍正时期,清廷不再垄断茶马互市,令茶马由民商自行贸易,改为从税收的角度对茶叶进行管控。

材料二   茶马互市兴起后,除了茶叶和马匹外,毛缨、毛布、皮革、虫草等民族地区的产品大量流入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布匹、粮食、铁器、纸张、书籍、药品、乐器、首饰等也不断进入民族地区。明朝时建立了很多茶马驿站,开拓了龙安、松成、西宁三条茶马商道。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充当翻译的“通事”“牙人”大量出现,不少汉族人口逐渐迁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也不断迁往内地,一些小村庄逐渐发展为“番汉咸集”的贸易重镇。

——以上均摘编自李天顺李俊《茶马互市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述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清两代茶马互市的政策及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马互市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徐州,南通等市高三高考考前打靶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建立初期依附于农村及封建主,但城市居民有一种强烈的共同意识,那就是以和平方式要求领主承认城市自治;如果这项要求被拒绝,就改以暴力方式,很快城市取得自治。自治城市是当时经济、商业中心,其新的生活、消费方式深深地诱惑着封建主阶级,他们在痛苦、羡慕和无奈的感情下,纷纷以住户和消费者的身份住进城市,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其货币的所有量。最初的做法是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和徭役地租,或雇工经营土地;一部分人转向经营工商业或金融、航海业,甚至将目光投放于海外,一批批受到封建主支持和鼓励的海外航海探险队踏上征程。同时,贸易平等原则也逐渐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人们将封建庄园中等级与身份隔离的意识逐渐淡忘。

——摘编自胡杨《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工业革命开启西欧工业化,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生活理念、思想观念逐渐与城市趋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主要国家都大力兴建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差别因而缩小,乡村经济结构和人口从业结构也“类”城市化。然而这一过程以牺牲乡村为代价,大肆从农村攫取生存资源,乡村的发展空间被挤压;乡村经济结构及发展方向以为城市控制的市场为转移,农村工作机会流失,大量青壮年外出,留守老人更感精神孤独。政策的制定者往往来自城市,制定规划时常常出于各种目的而忽略相关重要信息,以致缺乏全局性,城乡越来越同质同构。

——摘编自刘景华《工业化以来西欧的“乡村城市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实现自治的主要路径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西欧近代的“乡村城市化”。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徐州,南通等市高三高考考前打靶卷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耕地面积达890647.524亩,前所未有。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南方水稻产量一般亩产“大约共三石(一石约180斤)为常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有不少地方专门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乾隆年间,植棉专业区的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和海门厅所属各县“每村庄知务木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例如,乾隆中期后苏州产丝区的粮食,常年由江西、湖北、安徽供应,每年计数百万石,天津粮食则由东北地区供应,乾隆年间,由东北运粮到天津的船只达数百艘,山东的临清县产棉区,粮食由河南供应,广东珠江三角洲缺粮,主要靠广西、湖南供应。

——摘编自黄启臣《清代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温饱问题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功能主要是食物,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功能除满足基本吃饱需求外,各种粮食加工制品日益丰富。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农业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与加工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式城市并不是为工业化而设计和建立的,基本上是在过去的数百年间逐步形成的居住中心。如古埃及的城市大部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包括底比斯等等,一方面方便用水同时也注意设计时不受尼罗河泛滥的影响,把建筑建立在高地上,并根据城市早期的功能性进行了功能区域的划分,城市规划采用简单的棋盘格局,城市采用了中轴对称和具有权威的象征主体建筑的方法兴建。同样的情况也见于中亚地区的两河流域文明巴比伦城等,这些城市不但坐落在河流的旁边,而且还建造了庞大的水利灌溉系统和运河,并建立了用于防务的城墙,重要的建筑建立在高台上、城市布局也依然是规范的几何形式,非常规整。

材料二   从1811年开始,英国政府和伦敦市政府委托建筑家约翰·纳什主持伦敦的改建工程。设计了一系列新的商业和公共建筑,特别是利用新开拓的大道,把摄政王大街、公园大道连成两公里长的主要轴线,所有交叉路口都设计了广场,路旁罗列商店、银行和公共建筑,形成伦敦的新中心,同时利用这个规划设计把金融、商业的伦敦与高级住宅区相连、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上很出色的例子。

--摘编自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旧式城市与近代伦敦城规划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伦敦城市改建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开始,太平洋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贸易逐渐汇聚成区域性的海上贸易活动,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商品和以美洲白银为代表的交换货币迅速融入太平洋贸易体系,推动了太平洋地区航路探险、人员交流和农产品交换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太平洋贸易网和印度洋贸易网深度融合,扩大了海上丝绸之路“西向航线”(深入印度洋)和“东向航线”(横跨太平洋)的范围,形成太平洋丝绸之路。在明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之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受到较大影响,而整体成形较晚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正好续接此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中国与拉美主要借助马尼拉帆船贸易,开辟了“太平洋丝绸之路”,一度畅通了中国经过菲律宾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是好景不长,这一贸易冲击了宗主国西班牙原先在美洲的贸易,且导致美洲白银流向亚洲国家。因此,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便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除了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了种种规定之外,还对大帆船贸易进行了限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贸易垄断体制。由于贸易垄断本身的弊病,再加上其他西方国家的挑战,最后导致大帆船贸易的终结。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垄断体制的建立及评价》等

(1)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兴起的背景。
(2)评析西班牙与中国在太平洋丝绸之路中的角色。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1年美国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问题的报告》,显示出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19世纪美国在钢铁等一些领域慢慢追赶并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论是制造业产值(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制造业从业者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2000年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6%、24.9%、73.5%,同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5.1%。

——摘编自王丹莉等《美国工业化、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示》

材料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实施了许多旨在“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措施。

时期战略主要内容
奥巴马
2009-2017
“再工业化”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出发点;发展国家技术创新型制造业和新兴工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服务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出口倍增。
特朗普
2017-2021
“美国优先”行政部门要购买美国货和雇用美国人;用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制造业发展;重视高端制造业和军事国防行业高新技术发展。
拜登
2021至今)
“美国就业计划”扩大企业对国内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增加国内生产,为开发的新技术创造市场;为期8年、金额达2.29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及其他支出计划;研发、制造和就业培训三项支出合计5800亿美元。

——摘编自王雨杰《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其就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去工业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振美国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对当今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古代的商业契约】

材料一   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已将“诚”和“信”联在一起教化人,严律于己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契约关系,正是建立在这种道德规范和思想基础之上、靠诚信来维系的各种人际之间约定的关系。由秦汉到魏晋,租佃券约只写明租佃双方姓名、年月、亩数,租额、租期:魏晋已后,至唐五代,券契文字愈益丰富,从固定租额的明确,交租时间和质量的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责任,违约受罚的规定,保人对契约内容的担保等,都具体写进了契文,使得租佃契约完善化。宋元以至明清,租佃契又逐渐趋于简约化,没有了交租质量的保证,也省去了违约受罚的各种规定,许多保证人的签押被一名“保人”或“中见人”所代替,或者干脆省去,使得租佃契约走向一种新的简约化模式。

——摘编自也小红《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简史》

材料二   中国很早以来就有重视契约的传统。《周礼》云:“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到了秦汉时代,土地交易日趋频繁,土地买卖契约包括标的、价格、证人等内容。当时的契约具有诉讼书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开始成为契约的主要载体。北魏以来,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土地买卖开始受到限制。唐代的法律对土地买卖设定了很多前提条件,口分田等在原则上禁止买卖,现存的唐代中前期的敦煌文书中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到了唐代中后期,特别是吐蕃占领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文书中又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契约。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实田宅输钱印契,税契限两月”,改变了以往田宅交易买卖双方都要纳税的规定,正式确立卖主立契、买主税契的土地买卖制度。此后,土地买卖空前活跃。成书于南宋的《名公书判清明集》有云:“交易有争,官司定夺,止凭契约”。

——摘编自阿风《中国历史上的“契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