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大门被强制打开,西方科学、西方文化、西方医学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国文化,阻碍了中医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各种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强调西化,还强调抛弃掉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在医学界尤为突出,中医进入浮沉时期。此时,中医的理论体系不符合西方科学思想,于是中医界开始针对中医存废的问题,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争论。中医之所以能历经岁月长河至今,就是因为中医一直能够医治疾病挽救生命,而中医之所以遭遇生存和发展危机,也正是因为中医医治疾病的功能遭遇困境和质疑,主要是遭到来自西医的攻击。

——摘编自张斯靓《建国后的中医存废之争及其反思》等

材料二:中医既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中国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百年以来,中医的发展走过了崎岖之路,包括数次中医的存废之争。每次中医存废之争都由起初的中西医之争,走向了中西文化之争和医学建制之争。……西医在中国的建制化是与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同步开始的,而建制化建设初期的主体力量是海外学习归来的留学生,正是这些留学生学成归来后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对当时主要以民办诊所为主的中医医疗机构形成了建制化冲击。……而每次中医转危为安,都得益于文化和建制力量的庇护,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生存危机问题。

——摘编自张培富《21世纪中医的创新发展—一从文化与建制庇护下中医生存谈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医之争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生存危机。
2024-05-2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Ⅰ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细节

材料   表 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同方面生活

不同方面生活细节信息来源
衣着楚人的冠服不同于北方,刘邦乃楚人,喜欢小冠短服。奏俑的冠服,都是军装,但结发形制却有不同的种类。汉人衣服宽博,至于仆役一类的人物,显然衣袖比较狭窄,其故在于方便工作。成都都江堰出土的持锸石人,则是短装,上下衣均为短制,衣襟对叠,也不甚宽博。文献;出土文物
烹饪汉人画像石,常有饮宴图及在厨房做菜的题材,宴席前也只见供膳的器具,例如杯盘匕匙,不见先秦鼎镬之类的炊具。汉人明器中,灶为常见,越是后期的灶,灶眼越多,灶面的料理面也越大。画像石;明器
饮茶茶的原产地是中国西南部,汉代王褒的《僮约》中记载,四川武阳的茶已是商品。文献
屋宇晁错奏议,边郡移民区,应有居室的安排,其标准格式是一堂二内。汉代一般民居,似即如此布局。从明器的屋舍模型判断,长宽比例,也足以容纳一堂二内。文献;明器
车辆大率乘人的车以单静驾于车辕,以马拉车。载重的车辆,双辕夹在拉车的牛身两侧。画像石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的变化。
(2)结合表中的信息来源,就历史文献和出土器物在秦汉社会生活史研究中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2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因而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纽卡斯尔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座增至265座。城镇人口比例由26%增至45%,到1900年上升至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主编《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主要在沿海沿江部分地区进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明显增加,全国城市(城镇)人口从1843年的2070万人,增至1893年的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缓慢上升至6.6%。进入20世纪初后,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进入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初步发展阶段,城市人口(主要是通商口岸城市)以3.5%9.8%的年增长率增长,大大超过之前的0.4%0.5%的人口年增长率。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新的城市也不断涌现,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到1915年,人口在10万以上的大中城市达到43个,其中开埠城市22个,占总数的51.1%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不同特点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大危机中联邦政府采取了限制农作物耕地面积和控制产量等政策并制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但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农产品产量和剩余存量有增无减。二战后马歇尔计划中的45亿多美元援助是以农场商品形式提供的。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大量粮食援助。然而,到1954年美国农产品存货仍达58亿美元,粮食过剩问题十分尖锐,甚至可能引发农业危机。于是,美国参众两院通过《1954年农产品贸易开发与援助法》,确立起了正式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和机制。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将其更名为“以粮食换和平”计划,美国粮食援助政策开始转而强调利用粮食援助为外交服务。随之美国将主要援助对象由西方盟国转向欠发达国家。该计划通过粮食援助来缓解当地人民的饥饿和促进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而增强它们对共产主义的“免疫力”,争取它们在冷战中站在美国及西方一边。

——摘编自王慧英《“剩余品”时代美国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

材料二   粮食援助是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粮食援助开始于1959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是向非洲国家提供单向的无偿援助。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到20世纪末,援助方式增加了优惠贷款项目。第三阶段是从等2000年一直到今天,不仅通过双边援助渠道和经济合作对非洲进行粮食援助,还通过发展南南合作公等方式,向非洲提供农业援助。中国对非洲的粮食援助以不干涉内政为原则,尊重非洲的文化,尊重非洲人民,不向他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从来不会用歧视性的文字或言语来伤害非洲人民,中国对非洲粮食援助行动中派出的农业专家在非洲不享受任何形式的特权。援助的形式不拘泥于实物援助和货币援助,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输出也成为中国对非洲粮食援助的重要形式。

——摘编自赵银《中国对非粮食援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外粮食援助政策出台的原因并概括其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非粮食援助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对外粮食援助的不同;并谈谈中美两国对外粮食援助的启示。
2024-05-1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考向核心卷历史试题【全国卷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千年来,政治家们都把粮食安全置于民生政治之首。翻开史书,“国以农 为本”、“民以食为天”,“仓廪实,知礼节”的议论比比皆是,鼓励垦殖,扩大生产,劝勉农   桑,不违农时,是千年不替的国策。中国古代粮食积贮制度始终是同时代世界上最先进、 最庞大的,例如唐代拥有包括正仓、转运仓、常平仓和义仓在内的一套完善贮运体系。早   在2000多年前,魏国相李悝首创“平杂法”,以国家力量介入粮食流通,调控市场价格,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

——摘编自王利华《从历史经验教训看中国粮食安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 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 度改革,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 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的粮食安全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简析原因。
2024-05-1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历史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航海中,航船定位、定向和计算时间的依据是本初子午线。自大航海以来,欧洲各国的航海人各自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本初子午线,于是,经过里斯本、巴黎、格林威治、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加的斯、里约热内卢等地的经线,分别被不同的航海者认作本初子午线,形成了很多条本初子午线并存的局面。据统计,在1884年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之前,光是欧洲人的地形图上标注的本初子午线就多达14条。这就是说,一艘位于海洋某处的船只,如果依据14条本初子午线分别来表述其方位,人们就可以对这艘船的地理位置给出14个不同的但都准确的答案。188410月,由27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正式召开,这次会议决定:采用一条所有国家都通用的本初子午线,建议派代表参加会议的各国政府接受经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经纬仪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大会还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日”,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大体上,欧洲国家和北美地区到20世纪上半期都已接受时区体系。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   1874年,《申报》在一篇社论中就直指租界的经济活动、国际贸易与办公时间被西方垄断的事实。1866年,英籍海关人员赫德主持试办的新式邮局,仿照英国邮政系统引入格林尼治时间。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在遵行全球标准时区体系的基础上自主规划、颁行了五时区制。南京国民政府亦沿袭五时区制。但五时区制处于激烈变动之中,如1933年广西省政府认为“采用中原时既属不可,采用陇蜀时亦极不便”,遂通令全省“一律严守本省采定东经110°为标准时刻”,形成独特的广西时间。这种情况直到1939年国民政府为适应抗战军事部署的需要而重申五时区制并改以陇蜀时区为全国标准时区后才稍有好转。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开幕词中表示,新中国将“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新中国成立后自觉遵行的“北京时间”(即东八区时),实质上是对近代全球标准时间体制的自觉默认、自动遵行与自主实施。

——摘编自封磊《从海关时到北京时:近代中国的“时区政治”及其嬗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体系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标准时间体系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标准时间体系的认识。
2024-04-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西方在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上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比较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欧洲在古希腊和西罗马时期实行城邦制,城市化率很高,在日耳曼人入侵后,大小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庄园制度成主流,城市化率持续下滑。到14世纪中叶以前,西欧有四个“巨型城市”——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和热那亚,但没有一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万人。而中国,从西周到宋元,城市化水平长期处于上升的状态中。据研究,战国时的城市化率就达到了15.9%,西汉时为17.5%,唐时为20.8%,南宋时为22.0%,到明清时期城市化率才有所下降。中华早期文明的发达与人口大量聚集于城市有关。到了唐朝,城市管理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农业发达的东南地区;工业革命后,煤铁蕴藏丰富的西北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农村大批人口开始向工业地区大迁移。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原来是个偏僻小镇,1700年人口有1万人,1773年是3万人,1821年是18.7万人,1841年增加到35.3万人。其他工业城市也出现了人口密集的现象。到了19世纪40年代,大批失地的农民从农村涌进城市,城乡破产的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城市雇佣劳动后备军的队伍。英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1851年几乎各占一半;到1871年,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在新兴的工业城市里,按当时人的说法,总是人口密集,河水发臭,空气浑浊。城市中的劳动后备军,有时因为最不人道的强制劳动而累死,有时又因为失业贫穷而饿死。

——摘编自林举岱《英国工业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4-23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七)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50年代以前,英国国内主要的商业组织是商人公会和规章公司。……但16世纪50年代以后,海外探险活动在英国兴起,这为英国商品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找到了新的市场,从而使大规模、远距离的贸易因极高的利润回报而兴盛起来。但是这种贸易所需的资金、资源更多,面临的风险更大,贸易周期也更长。譬如同俄罗斯的贸易刚开辟时,英国商船往返俄罗斯一次就需要一年的时间。这种新型贸易带来的种种问题,就需要一种新的贸易组织来有效地组织贸易。换句话说,只有当大规模、远距离,高风险的海外贸易出现时,股份公司才有可能顺势产生。

——据《世界经济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企业中的华商附股现象很多。据估计,19世纪70年代前后,有华商投资的外商企业超过60家。在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西方商业精神的熏陶下,买办商人了解和掌握了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催生了一批懂行的企业管理人才。……轮船招商局创办时,清政府财政乏力,资本无处可觅。李鸿章也承认:“若官自办,恐有法无人,不可持久。”于是,李鸿章只能建议朝廷采用传统的官办手工业招商承办的方法,即在官府控制下的商办制度模式。之后,开平矿务局、电报局、织布局、汉阳铁厂、通商银行等都沿袭了这种制度,官督商办成为清政府开办洋务民用企业的一种模式,而招商局则是首家。

——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新编》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英国公司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轮船招商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轮船招商局与早期英国股份公司的相同点。
2024-04-16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5月,全国各苏维埃区域召开代表大会,制定了《土地暂行法》,规定,“凡属地主的土地,一律无偿没收”,富农“出租部分的土地一律没收”,凡属于祠堂、庙宇、教会、官产等的土地“一律无偿没收”,“积极参加反革命活动者的土地一律没收”,“没收的土地一律归苏维埃政府分配给少地与无地的农民使用”。1937年,中共中央正式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这一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洪文杰《党的“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即根据国内市场预期需求并考虑上个季节的留存来确定某主要作物在下个季节所要耕种的总面积。这个总面积被分解到各个州、县。每个县的农民投票决定是否参加该活动,如果参加,联邦政府保证参加限产者享受“平价”(使农产品具有一战前繁荣时期购买力水平的价格);不参加者只能碰运气,如果市场价低于“平价”,联邦政府将不给予补贴。这笔补贴款项主要来自对农产品加工商的征税。《农业调整法》并没有有效帮助到中西部和南部的小农场主、农业工人和分成制佃农。有些农场主用政府补偿款购买拖拉机等农用机械设备,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使一些佃农和农业工人流离失所。而家庭农场得到的补贴很少,依然处境艰难,有许多黑人在贫困中挣扎。

——摘编自苏江丽《浅析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政策及其持续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土地政策的不同及其影响。
2024-03-2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东部大城市(如巴尔的摩、费城、纽约和波士顿)之间的竞争推动了早期绝大多数铁路的发展。每个城市都想取得通往中西部城镇快速发展地区的廉价通路,为本地农产品创造重要市场。在推动铁路往腹地发展的进程中,巴尔的摩的表现最为激进。作为连接大西洋港口和内陆俄亥俄河并深入中西部地区的首次尝试,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的意义重大。该铁路于1828年开工,两年后即部分通车。但由于法律、财务和技术方面的困难,一直到1853年铁路才正式修抵俄亥俄河上的惠灵市。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DK铁路史:火车、工程师与工业文明的故事》

材料二   


材料三   美国在19世纪修筑铁路的初期,由于民间技术力量的缺乏,政府派出陆军部的勘测队去协助勘测和设计路线,1838年以前的大部分铁路由军事人员帮助勘测完成。联邦政府于18301843年间对铁路进口器材减免关税达600万美元;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对铁路公司的贷款按铁路里程发放,据统计,先后共给铁路公司6500万美元。此外,联邦政府最为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支持是赠予土地,铁路公司可以自由处理赠地,不仅可以出售,还可以用于抵押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政府还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和各地区、各铁路公司之间的竞争,巧妙地利用“多修路、多得地”的政策,积极调动国内外民间资本,使西部迅速拥有现代交通基础设施,也使美国铁路建设长期领跑于世界。

——摘编自朱寿清《美国19世纪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影响》


(1)以上材料为我们研究“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的修筑”提供了支撑,提取信息完成下表。
研究提纲
研究角度史料佐证







(2)除了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的修筑,还可搜集哪些材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024-02-2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