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九里,公城方七里,候城方五里,爵城方ニ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下,必于广川之上。高费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材料二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演示图

——摘自曹康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变化的作用。
2022-02-20更新 | 549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一模(主城区)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契约的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69-1487年徽州427件土地买卖契约使用宝钞、谷物、绢布、白银情况


——据万明《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等整理

材料二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

材料三   目前发现的契约文书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价值大等特点,是中国历史变迁最生动的载体,它们就像一个个的点,是古人经济交易活动最真实的写照。日本学者寺田浩明认为:只要接触过明清时期民间文书史料集的人都会认为,当时的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或日常的社会关系都是依靠这些相互性“契”或“约”来支撑的。

就契约文书的内容与格式而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从此出发可以让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有更为深层的理解。

——摘编自仲伟民等《契约文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1)写出材料一中反映白银使用情况图例的序号,说明判断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提炼明朝土地买卖的相关信息。
(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概述契约在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契约文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反映出中国文化有何特点?
2023-11-12更新 | 21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根据工业革命不同阶段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变化绘制了下表。

不同时代的治理理论的操作性特点   

经典资本主义经典社会主义现代自由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主义管理主义现代治理后现代治理新治理
终极理想财富平等自由平等幸福发展富足财富效率效率与发展民主透明参与满意与幸福——物质和精神追求的统一
治理理念和方法放任市场指令经济利益集团政治与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有效政府有效市场行政主导,多元参与治理去中心多元治理手段为终极目标服务,阶段性与终极目标的一致和统一
技术条件手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器、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能源)第四次工业革命
实践时空英国工业化时代苏联、改革前的中国、朝鲜美国、英国改革中的中国日本和发达欧洲国家当代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
出的理想
第四次工业革命后的发达国家
个体与集体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体与利益集团集体优先组织效率发展为主,兼顾其他理想型和小社区以个体为基础的集体

——摘编自蓝志勇《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新公共治理原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5-1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高校招生考试·临考押题密卷历史(B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2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朝太医局奉诏广征民间有效药方编纂的制剂规范,刊刻盛行于宋元时期。

——摘编自傅维康等主编《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等

材料二   明代名医医药学知识来源统计

学医方式自学师从名医师从家人
全国总计/人101271769

——摘编自【美】艾提捷等编《中国医药与治疗史》

材料三   18世纪末到维新以前,日本江户医学馆以忠、孝、仁、慈为本,主授《本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兼授针灸、儒学和诸子百家等,组织集体研习医案和实习。……同时期,欧洲各国派出一批传教士来华搜集中国药物资料,采集植物标本,译介和编写本草、针灸、法医和炼丹术等相关博物学著作。

——摘编自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简述当时日本人和欧洲人对中医药价值的认识有何不同。
(3)“中国针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为其编写入选理由。
2023-04-28更新 | 38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变化密切相关。唐朝至明朝的城市化率都在10%左右,而战国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20%,唐代城市总数在1000个以上,宋代新发展起来的城镇有80处,拥有10万户的城市由唐代的10余个增加到40个,明代大中城镇数量增加到1000个,而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在1800年仅为3%。1834年,中国关内的18个省共有城镇中心地1653个,城镇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5.1%,这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则毫不逊色。

——马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人口城市化率从1843年1.0%上升到1893年的6.0%,而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在19世纪40年代初到本世纪40年代的一个多世纪里,已经从5%上升到28%,其中发达国家有半数以上人口从乡村转移到了城镇。1800年,全世界人口最大规模也就是百万人左右,而且数量很少,西方城市根本没有一个超过100万人口,伦敦最大,也只有959310人。但是到了1900年,出现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11个,其中包括柏林、芝加哥、纽约、费城等在内。

——何一民《城市发展周期初探》


(1)依据材料一说明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2-07-20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期末)历史试题
6 . 1847年一位当事人撰写了《为棉织厂主服务及棉织厂工人简述》一文,其中有如下描述:

棉织工厂都是大建筑,不过这样建造是为了容纳最大量的人。为要尽量利用一切地方,工厂建成几层,各层尽可能不高。机器占了最多的面积……由于这种工业的特点,空气中经常弥漫着混杂机油的棉尘……发出一种特别讨厌的气味……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有几百个人做工,工厂往往昼夜开工。为了开夜工,要用大量蜡烛,但是几乎完全没有通风设备。因此,在新鲜空气不够的条件下,在工厂里经常闻到很多人身上发出的汗臭味……机油、棉尘、及夜晚蜡烛等发出的恶浊气味……这些极有害的条件招到什么后果呢……曼彻斯特近郊的传染病,对许多人而言,是致命的疾病……在问大多数病人他们是从哪里得来的寒病时,他们的回答是或者自己从工厂得来,或者由别人传染而来。问他们做什么职业,从什么人传染来的病,回答都是,棉织工厂的工人。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于研究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有何史料价值。
2021-12-21更新 | 26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大部分年份数据表明,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增长。但自实行改革 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截至“城镇化”战略确立的1998年乡镇企业的增 加值已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7.9%。整个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就业达1.25亿人,占当年全国城乡 非农就业总数的35.7%。1998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目标;2002 年,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小康”新战略的同时,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强调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 针;2005年,出台了“新农村建设”来振兴包括县级以下的城镇在内的地方经济,以此体现城乡统筹协调 发展。因此,我国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和政府大幅度增加农村投入的历史机遇,以优惠政策促 进农村人口向包括城关镇在内的中心城镇集聚,以低成本的农村“城镇化”和自治性质的乡村治理结构来逐步缓解“三农问题”,以使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温铁军等《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材料二   20世纪50~70年代,在国外移民大量涌入、自然资源丰富及工业化高潮的推动下,巴西城市化进   入快速发展时期,推动巴西由农业社会向高度城市化社会转型。然而,由于缺乏规划和协调,其城市化 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缺乏充足的就业支撑,产生了过度城市化问题。为此,1988年巴西出台的新宪法中专门设定一章阐述城市政策,确定“应致力于城市社会的全面有序发展,并保障居民的福利。”在此思想指导下,巴西政府在就业、减贫、基础卫生设施建设、贫民窟改造、环境治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并取得了成效,推动巴西城市朝着均衡、有序的方向发展。但巴西城镇化建设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进一步增加就业、减少城镇贫穷人口、完善低收入群体住房、降低社会不平等、改善社会治安等,关 系到巴西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编自程晶《20 世纪80年代以来巴西城市化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和巴西城镇化进程中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巴西城镇化呈现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历史经验。
2024-04-29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国古代的商业契约】

材料一   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已将“诚”和“信”联在一起教化人,严律于己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契约关系,正是建立在这种道德规范和思想基础之上、靠诚信来维系的各种人际之间约定的关系。由秦汉到魏晋,租佃券约只写明租佃双方姓名、年月、亩数,租额、租期:魏晋已后,至唐五代,券契文字愈益丰富,从固定租额的明确,交租时间和质量的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责任,违约受罚的规定,保人对契约内容的担保等,都具体写进了契文,使得租佃契约完善化。宋元以至明清,租佃契又逐渐趋于简约化,没有了交租质量的保证,也省去了违约受罚的各种规定,许多保证人的签押被一名“保人”或“中见人”所代替,或者干脆省去,使得租佃契约走向一种新的简约化模式。

——摘编自也小红《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简史》

材料二   中国很早以来就有重视契约的传统。《周礼》云:“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到了秦汉时代,土地交易日趋频繁,土地买卖契约包括标的、价格、证人等内容。当时的契约具有诉讼书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开始成为契约的主要载体。北魏以来,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土地买卖开始受到限制。唐代的法律对土地买卖设定了很多前提条件,口分田等在原则上禁止买卖,现存的唐代中前期的敦煌文书中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到了唐代中后期,特别是吐蕃占领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文书中又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契约。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实田宅输钱印契,税契限两月”,改变了以往田宅交易买卖双方都要纳税的规定,正式确立卖主立契、买主税契的土地买卖制度。此后,土地买卖空前活跃。成书于南宋的《名公书判清明集》有云:“交易有争,官司定夺,止凭契约”。

——摘编自阿风《中国历史上的“契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9 . 【海洋意识的演变】

材料一 秦汉统治者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海疆管控,塑造了以海为界的海疆自然实体。宋朝完善唐以来的市舶司制度,招诱蕃商来华,鼓励国内商人出海贸易,还奖励贩洋私商卓有成就者官职;从中央政策制定到地方行政管理,再到民间海商都积极参与海洋经济活动,整个社会弥漫着较为浓厚的海洋经济意识。明清时期欲利用海洋阻断陆地与海上力量的来往,人为制造沿海的“空心地带”以维系政治统治。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即使海上威胁已消除,政府也始终利用其政治权力优势,压制海洋经济的发展,僵化了秦汉以来的海疆安全意识。

——摘编自胡林梅、文绪武《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二

内容出处
“海运之利有三:曰国计,曰民生,曰海商……古今以兵力行商贾,未有如英夷之甚者!”魏源《海国图志》(1852)
“至若泰西,诸国夙精格致之学, 创水火机器等法, 而西土   多恃航海贸迁,且军旅战阵亦重水师,于兵船轮船之制,尤属无奇不出,往往为华人耳目心思所未逮。”桂林《海防考略》(1873)
“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而商业势力之消长实   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 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梁启超《论太平洋海权   及中国前途》(1903)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洋意识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4-05-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   国际种子市场规模   单位:百万美元(2006年不变价格)

年份

私营部门

公共部门商业种子

农户自留种

种子总价值

传统种子

基因改良种子

合计

1995

13447

95

13542

5550

6333

25425

2001

11847

3645

15492

3539

5923

24954

2002

11210

4148

15358

3483

6399

25231

2003

11084

4938

16022

3409

6694

26125

2004

11525

5869

17394

3315

6616

27325

2005

12082

6815

18897

3408

6402

28707

2006

11800

7800

19600

3300

6100

29000

2年销售额1亿美元以上的种子和农业生物技术企业(2009   单位:百万美元,%

企业名

东道国

种子和生物技术销售额

农业生化产品销售

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比重

孟山都

美国

7297

3527

>80

杜邦先锋

美国

4806

2320

>50

先正达

瑞士

2564

8491

>15

利马格兰

法国

1370

0

>25

德国KWS

德国

996

0

拜耳生物

德国

699

7535

>85

道氏化学

美国

633

3708

>85

坂田

日本

485

0

蓝德雷(Land O’Lakes

美国

412

0

丹农公司

丹麦

391

0

泷井(Takii

日本

347

0

瑞克斯旺

荷兰

265

0

——摘编自方华宋洪远黎霆《国际种业发展格局演变及其趋势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种子发展模式为“户户留种”“四自一辅”,即良种选育主要由农户来完成,农业部门负责良种的培育和推广。1978年农林部成立了中国种子公司,负责种子的生产经营,并于1988年正式加入国际种子贸易协会。到1993年,全国各级国有种子公司约2700家。农林部还在多省市建立种子生产基地和国家种子资源库。1989年中央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对种子资源管理、选育与审定等做了具体规定。1996年,又提出“九五”种子工程,即实现种子加工包装标牌商品化和建立适应市场的种子产业化新体系。目前,我国水稻、小麦品种自给率已达100%,玉米、大豆和大部分蔬菜种子,部分需要进口,高端蔬菜种子如甜菜种子等则对进口依赖严重。2021年我国隆平高科、先正达中国、北大荒、垦丰种业和大华种业市场份额分别为4%3%2%2%1%

——摘编自种聪郭雨溪岳希明《中国种业振兴:发展历程、关键问题与机制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今世界种业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种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种业发展的认识。
2024-04-2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 安徽省芜湖中华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 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