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如果没有牛顿力学和那时其他科学家创立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发生18世纪的产业革命;如果没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气化时代在19世纪就不可能出现;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关系式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那么,电子和原子时代的到来就不可能在20世纪变为现实。这表明(     
A.科技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进步B.科学理论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C.科技发展具有阶段性且无止境D.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2 .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3 . 宋之前,人们择偶往往强调门第、身份、地位,严格遵从等级规定。而到了宋代,人们择偶则打破“门阀”等级局限。宋仁宗下令,宗室嫁女时,“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帛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这一变迁主要源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强化D.程朱理学的影响
4 .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宋朝以法律形式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反映唐宋时期
A.建立完善国家医药制度B.医学观念不断发展
C.国家重视普及养生之道D.医学理论体系完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20世纪末,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趋势。有些高风险、高成本的尖端科技实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全球性课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欧洲、东盟等都制订科技发展计划,以推进地区性科技合作。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在资金投入人才储备、技术基础、科技创新体制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决定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概括20世纪末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末以来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出现的原因。
6 . 1824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三令五申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褫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律严惩违令者。由此可见
A.英国工业革命充满了血腥B.英国的科技已经衰落
C.英国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D.英国以国家权力维护本国科技利益
7 . 18世纪中后期,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革命在英国发生,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2020-07-25更新 | 261次组卷 | 39卷引用: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流行病疫灾概况病疫区域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
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南方较多、北方较少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国前铁路干支线总表(不包括矿山线、森林线、码头线在内)

时期分布新建(单位:公里)分布比例(约)经营类型
清政府
(1876~
1911)
关内各省5749.563%(主要
在华北、上海周边)
国营、商办中外合营官商合办等
东三省3387.737%
共计9137.2
北洋政府
(1912~
1927)
关内各省2169.955%国营、商办日本擅修中日合办
东三省1776.845%
共计3946.7
国民党政府(1928~
1949)
东三省(1928~1931)910.87%主要为国营和日伪经营、少量商办
关内各省(1928~1937)3602.527%(主要在南京周边)
国民党政治区
(1937~1945)
1913.614.5%
东北人民解放区(1948)590.5%
关内日日伪控制区(1937~1945)924.77%
东三省和热河省(1937~
1945)
5745.844%
共计13156.4
建国前全国大陆铁路26240.3

——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


结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简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以下是河南内黄杨庄西汉时期属魏郡繁阳县(繁阳西接内黄,今天内黄县的大部地区属繁阳境)农村聚落遗址宅院分布图。该聚落遗址表明出当时
A.小农经济相对安定富足
B.自然村落聚居相对分散
C.重农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D.小农经济崇尚封建迷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