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概况
第一次1540—1620年间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一些国家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中有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天文学家布鲁诺等,他们都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意大利成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科技文化中心
第二次1660年至1750年,英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领先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这时英国拥有的杰出科学家人数占世界杰出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的40%以上
第三次第三次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发生在1760年至1840年之间。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做出的重大科学发明占全世界发明总数的40%以上。这一切足以说明,法国已完全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第四次第四次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发生在1840—1910年之间。据统计,从1851年至1900年,美、法、英、德四国所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数目分别是:美国33项、法国75项、英国106项、德国209项。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加速了德国产业革命的进程。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化强国。这些标志着德国在科学尖端领域已全面地超过了英法
第五次第五次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910年之后。1945年美国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46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8年美国人造卫星也上了天,使美国科学技术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

       ——摘编自张文彦等主编《自然科学大事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轨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2023-09-07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歌收时的救荒粮,玉米亦是如此。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023-12-31更新 | 125次组卷 | 4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一   世界市场的总体形成,经历了从15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400多年的时间。

阶段状况关键词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物种大交换、三角贸易、商业革命
第二阶段迅猛发展机器大工业、产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第三阶段总体形成垄断资本、瓜分世界的狂潮

——据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整理

材料二     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荷兰商人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簿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

——摘编自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及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微》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
2023-01-08更新 | 127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社会的变迁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1750年1800年1850年
城市人口(%)21.027.552.0
农村人口(%)79.072.548.0

——摘编自高德步《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材料二 工业发展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这个以乡村为主的国度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超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每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和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全球城市史》

材料三 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

“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摘编自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王毓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近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疠疫;人们通过表演“傩”戏,取媚神祇。西汉元康二年宣帝诏:“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东晋葛洪著《肘后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最早记载天花、恙虫病。《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天花流行,当地医师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英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于嘉庆十年传入我国,并逐渐取代人症接种法。

——摘编自梁峻《中国古代防疫资鉴》

材料二   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表示:“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多家海外媒体在报道中指出,中国为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快速、高效、有力。德国《世界报》网站刊文指出:“面对紧急形势,中国制度发挥出巨大效力。”

——摘自《人民日报》及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2021-04-20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品问题爆发期(食品黑暗期)是指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引发社会特别是新闻舆论的极大关注,社会民众广泛性缺乏食品安全感的特定历史时期。食品问题爆发期的出现和存续,依据不同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先后、快慢而不同。……所持续的时间大致在50-70年。英国的食品黑暗期为1820-1890年,前后历经70年;而美国的食品黑暗期,如果以1850年纽约“泔水奶”为起算点的话,至1906年首部食品安全法案颁布,历经50余年,若以1938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为终点的话,则前后经历了近90年。

——摘编自孙文《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分析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   目前在日本,食品安全管理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与食品有关的法律多达13个。自199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10多次修改。2003年,日本对《食品卫生法》等法律从立法宗旨到实施内容都做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后的《食品卫生法》将立法宗旨从“确保公众卫生”向“保护国民健康”转变,即:将以往“社会防护”的概念向以个人为关注点的“国民健康保护”的方向转变。该法除明确政府部门责任义务外,还重点规定了食品业者的责任,将保证食品原料安全、实施自主检查、建立食品生产记录等义务化。

——摘自杨蕾《揭秘日本的食品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食品问题爆发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0.6%,建国初期的大规模工业化吸纳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是1949年的2.3倍,平均每年增长660多万。1966年至1978年,受文革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停滞,城镇化率仅从17.86%提高到17.9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8年的59.58%,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摘编自《中国城镇化70年:城市中国崛起》


结合以上材料,就中国城镇化问题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3-29更新 | 322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2021届高三3月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8 . 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时期战国晚期西汉晚期唐朝宋朝明朝清中期
耕地面积(亿亩)0.92.382.114.154.657.27
粮田面积(亿亩)0.852.241.993.94.26.18
人口(亿)0.20.60.531.041.33.61
人均粮田(亩)4.263.763.763.753.231.71
粮食亩产(公斤/亩)108132167154.5173183.5
人均占粮(公斤)460.5496.5628579.5559314

——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整个明代,从1368~1644年,总计约277年间,共计发生了75场较大范围瘟疫。对于各地出现的包括疫情在内的灾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以便上级部门采取及时的对策。对于报灾不实的官员,常常加以处罚: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以保证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运作,同时派员赈济,督促地方官员,协调救灾工作;明王朝设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为包括疫灾在内的灾害提供固定的物资保证;太医院、医学与惠民药局,是明朝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在疫灾出现时,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员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己诏”,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血吸虫病遍及我国大部分省市,患者约一千万人。195511月,毛泽东听取了汇报后,作出了关于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指示。不久,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立。首先,各省、直辖市卫生部门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防治机构。其次,集中了全国的科技力量,建立了包括卫生、农业、水利和兽医等各方面专家共同参与的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最重要的一点是依靠群众力量,各个疫区在消灭钉螺(血吸虫宿主)管理粪便等方面,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取得了良好成效。到1959年,共有528万患者得以治疗,血吸虫病在65%的流行地区基本被消灭。

——摘编自张牛美《1950年代政府主导下的湖北血防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政府针对疫灾采取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影响明朝政府救灾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血防”运动的特点,并分析这场运动的时代意义。
2021-03-04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田野十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粮食仓储制度的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