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美国占领当局向日本投放大量粮食、器械、原料、药品等。来自美国的“亚洲救济同盟”也向日本民众提供了乳酪、大米、小麦、罐头等生活必需物资。20世起50年代初,日本农业逐步实现自给自足。专家在日本宣传“吃米饭会变得迟钝,容易得癌症,西方的伙食方法是进步的”。美国诱导日本政府达成协议,将大量农产品低价出口日本,日本不需使用外汇,用日元支付即可,日本政府保证会继续扩大购买美国粮食。日本家庭餐桌的食物由米饭、味噌汤、鱼类、咸菜等向面包、牛排等转变。

——据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百废待兴。19501960年,我国平均每年出口粮食228.1万吨,而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950年和1952年我国粮油食品出口额分别为2.79亿美元和3.8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0.4%、47.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小麦、大米和玉米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的粮食进出口执行低关税,配额外征收普通关税或优惠关税,其他粮食进出口全部放开。由于啤酒生产的需求和饲料加工的需要,我国的大麦等农产品的进口明显增加。

——据张树淼《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二战后粮食战略给日本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对外贸易战略实施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官府是防治瘟疫的核心力量,不仅将疫灾提升为四大灾害之首,而且建立了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加以应对。地方官吏是宋代防治瘟疫的基层力量,采取了赈济灾民、医疗救治和加强社会管理等措施。受官府的重视和引导,宋代社会对瘟疫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认识到医药知识是防治疫病的根本和关键。同时宋代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

——摘编自韩毅《宋代瘟疫防治及其特点》

材料二近代医史学者谢观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仁政思想结合起来。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期,各种疾病广泛流行。同时,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当时的医学提出了尖锐的要求。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医者开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应付迫切的现实需求,而这也正好为医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医疗理论水平。

——摘编自赵军斌《宋代的医学发展及其原因解析》

材料三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瘟疫防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医学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
2022-08-16更新 | 21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吴蔼宸在《华北国际五大问题》指出:“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A.交通的发展促进天津城市快速发展B.交通的完善改变天津人生活
C.交通的进步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D.天津人的交通成本大大降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茶叶由中国传入西方后,西方饮茶之风逐渐盛行。如英国用中国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高雅的品茶方式——“下午茶”,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享誉世界;在美国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品茶成为美国人寻求心理平静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主要体现出
A.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D.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2-05-29更新 | 494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不断上涨。这不仅体现在对粮食的口粮消费上,还体现在伴随着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消费量的提升将加大对粮食的饲用需求。……据预测世界人口到2030年增至86亿,到2100年达到112亿……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增量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必然要求提高世界粮食产量,但在现有技术条件和资源环境约束下,单产的大幅提高短期内难以实现。

——摘编自黄飞、徐玉波《世界粮食不安全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

材料二   中国传统追求高粮食自给率的粮食安全战略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16亿吨。……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自然会升级食物消费结构,……因此中国无疑需要依赖国际市场来实现国内食物基本均衡;另一方面……中国在实现国际粮食稳定的基础上需要给全球贸易伙伴一个稳定的农产品需求预期……最后,中国应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全球农产品贸易与区域农业合作,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方面有所作为,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维护全球粮食贸易市场秩序。

——摘编自毛学峰等《重塑中国粮食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中国需要重塑粮食安全观的背景
(3)综上所述,请你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2-05-24更新 | 249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届普通高考模拟试卷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至清前期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023-01-08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省内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1832年、1867年、1885年的议会改革,工业集团在议会中获得了更为强势的地位,他们在议会中大力鼓吹自由贸易,政府也在顺应这一趋势的发展。18731894年,英国小麦种植面积从147万公顷下降到57.5万公顷。19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进口的小麦占国内消费量的50%以上,而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则进一步上升到64%,到了1910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79.66%。一战中英国采取措施鼓励本国农业发展,并取得一定效果,但一战后,随着对外交通的恢复和20世纪20年代农业长期危机的出现,英国政府改进农业的努力化为泡影。二战及战后初期,英国粮食短缺甚至引起粮荒。时至今日,振兴英国农业仍然是历届英国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

——摘编自任艳、常伟《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农业的兴衰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粮食问题的出现与英国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层面解决粮食问题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家庭手工作坊)构成(单位:人)

男主人女主人孩手帮工学徒女仆
113422

——据哈罗德·帕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

材料二   19822005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1982199020002005
合计100100100100
1户人11.858.4612.1214.13
2户人12.4314.2723.5128.67
3户人20.6733.539.5837.57
4户人23.2224.114.3111.11
5人及5人以上户31.8319.6710.488.52
资料   来源: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据南京市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家庭具有生育、感情交往、生活等功能。根据材料一指出16世纪的英国家庭还有哪些更宽泛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些功能在现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9 . 西方发达国家
(1)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钢铁管道用于水网的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2)煤气灯、_______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3)电报、_______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4)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_______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2022-07-26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二)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前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大本,食足为先”。中国古代历代政权均把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朱宏斌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材料三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要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摘编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解决当今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意义。
2022-05-21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五校联盟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