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服饰发展史是一部变革的历史,自夏商开始,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至中华民国,中华民族的服饰始终在交流变革冲突融合中得以发展。古代服饰变革中,影响较大而且文献记载较为翔实的主要有以下几次:一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强兵强国而引进胡服;二是北魏孝文帝为稳固中原统治而实行汉化;三是大唐时期多元吸收使服饰呈现缤纷万象;四是满清时代“首崇满洲”,强迫汉人“剃发易衣冠”。自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的中国 近代史上,服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西服东渐,国人纷纷穿上了各式西式服装;孙中山 等民主革命人士倡导了民国服饰改革,融合中西服饰创制了中山装……改良了旗袍。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   维多利亚时期在位的1837-1901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大众文化逐渐兴起,人们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优雅华美风转向简单自然的风格。国家元首穿着素朴,中上层阶级也不追求太过华美的服饰。各个阶层更多地穿上了适合自己工作、生活的衣服。这一时期服饰需求量的加大使女装也采用男装的平面纸样制作方法, 设计更加便利;缝纫机被很多制作工厂大量投入使用,服装生产规模变大,价格变低;化学染料取代天然染料在制衣工厂大量使用,服装色彩更加鲜亮。

——摘编自李当岐《西洋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等人倡导民国服饰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的变化的原因。
2022-10-0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十)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过去完成了电气化,才有了以电力为基础的经济。而今天,我们只有完成了城市数字化,完成了数字转型,才能真正实现数字经济的飞跃。10年或20年以后,我们完成了城市数字化,真正的数字经济的时代就会到来……当年罗马把马引入城市,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马力时代;后来,纽约把电引入城市,又使我们进入了电力时代;而未来,算力一定会成为一个城市发展最关键的要素。你消耗掉的每一个资源,都会被认真地计算过,这可能会改变我们对所有事情的认知。

——摘编自王坚《城市数字化与城市大脑》


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史实运用准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50年,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发现了马铃薯。1600年以后,欧洲人口迅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人们开始想到用马铃薯解决危机,贫穷的爱尔兰成为欧洲最早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马铃薯种植管理简便,没有犁的人家用一把铲子就能栽种。而且马铃薯的产量高,易于储存,食用的时候也不需要研磨加工,它也因此成为军队最理想的粮食。随着法国大革命而爆发的持续20多年的大规模战争,马铃薯的食用范围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1831~1832年,俄罗斯遭遇饥荒,政府大力推广栽种马铃薯,这种作物逐渐“征服”全欧洲。

材料二   出于各种原因,欧洲人一度认为马铃薯是奴隶的主食,因此,欧洲社会上层对其接受度不高,而马铃薯的众多优点使得它非常适合穷人食用。事实上,18世纪认为马铃薯大有前途的人,正是那些希望马铃薯越来越便宜,能让大量穷人填饱肚子的人,这些人以此为理想,其中就包括英格兰新兴工厂的老板。这些老板为了抢占市场,竭力生产更便宜的产品。工业化初期的艰苦年代,面包占到英格兰工人日常开销的一大部分,因此他们不得不多吃一些马铃薯,以避免陷入买了面包就没钱再买肉类的困境,而且马铃薯正好可以替代这些谷物类食物的营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铃薯得以在欧洲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化时代马铃薯在欧洲普及的特点及影响。
4 . 社会之相

上海历史从一个面相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映照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材料一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1791年)

材料二   上海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事件
1843年机器印书馆墨海书馆建立。
1844年西医医院建立。
1847年西方银行“丽如银行”设立。
1868年震旦博物馆创立,为中国最早一座博物馆;出现自行车。
1870年大北电报公司将海底电缆从香港通到了上海,市内开始有线电报通讯。
1872年近代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创刊。
1876年淞沪铁路建成,上海开始行驶火车。公共租界已使用垃圾车、大自鸣钟。

——摘编自熊月之:《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

1883年8月《申报》载,上海“合城内外,洋场南北,岁有百金、家三四口者,无不雇用佣妇,大抵皆自乡间来”。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江南传统经济、文化的变迁》

材料三   上海《星期评论》周刊发表《红色的新年》的新年宣言:“一九一九年末日的晚间,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到远东。那潮头上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这红色的年儿新换,世界新开!”

材料四   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材料一反映出的上海地区社会特征:(双选)(       
A.纺织业商品生产与交换深入城乡B.雇佣劳动的经营方式普遍存在
C.棉纺织业产品出口畅销海外市场D.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占据主导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上海社会世相。
(3)根据所学,材料三文中的“新潮”是指__________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上海的社会之相”?
2022-12-27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仿真模拟历史试题(A)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5 年,英国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约600米的铁路,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京城百姓“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铁路拆除。


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横中国大陆的铁路网雏形出现。法国铁路工程师埃斯巴尼总结.了中国境内的铁路:第一类,以征服方式强加给中国人的铁路一- 俄国的中东铁路,德国的山东铁路,法国的云南铁路;第二类,名义.上属于中国,但管理运营和利润分配都以签订借款和经营合同的形式被外国力量攫取的铁路-一京汉铁路、 粤汉铁路;第三类,建设权和经营权属于中国的铁路,使用以中国国民收入为担保的借款,外国控制力量有限一津浦铁路、广九铁路。

——摘编自田吉舷《中国近代铁路的灰暗记忆》

材料二1828 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至1850年,美国铁路总长居世界第一位。1850 年,国会通过法令:在拟议中的铁路线两侧间隔地段每一英里铁路赠予6平方英里的土地。1867年,国会通过给铁路修筑公司以巨额贷款的法令。1869 年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在普罗蒙特利接轨,成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线。内战结束后,美国西部又先后于1868~1873年、1879~1883 年、1886~1891 年掀起了三次铁路建设高潮,到19世纪末全美统一的铁路网逐渐形成。据统计,美国的铁路建设投资的85%为私人投资,居民积极购买股票和认购债券。铁路是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无可争议的重要原因,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齐斌《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初探》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进行铁路建设的条件及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辣椒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时称“番椒”。明代的外来物种还有番豆、番茄、番薯等。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年,杭州)中有:“番椒丛生,白花,子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虽有番椒的形态记录,但高濂却忽略了它的食物属性。辣椒最早作为食物的记载出自贵州的地方志,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思州府志》中写道:“海椒,俗名辣火,土苗(当地主要少数民族)用以代盐.”在盐业官营的时代,贵州一个盐井都没有,甚至有谚语说“一石米换一斤盐”。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等

材料二   当代中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三大层次的辛辣区;生活在辛辣区的人们将辣椒文化作为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域内部,辣椒得到高度认同。国画大师齐白石受辣椒文化的熏陶而产生了浓厚的辣椒情结,他一改传统国画以梅、兰、竹、菊为对象的创作习惯,针对辣椒进行了一系列的绘画创作,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辣椒的赞颂。近年来,随着祖国大江南北的饮食交流越来越深入,不少人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转而以辣椒作为食疗产品进行身体调节。一些长期频繁食用辣椒的人也会适量地调节饮食习惯,改换清淡口味,调节生理机能,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辣椒传入中国虽只有四百年的历史,但是辣椒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张艺凡、朱宏斌《珠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传入中国的特点,并简析其传播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辣椒的食用对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年间,“京师军民居室皆官所给,比舍无隙地”,“房屋各照原编字号造定文册,内府收照”,如报恩寺的42间廊房就属于南字号。其中,军士居营房,官员所居廊房称廨舍,均免“赁钱”。“苟在朝者,皆给廨舍处之”,“不许别衙门官员掺占”,“凡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内官房而住街市民房者,杖八十”。太祖还“命於三山诸门外,濒水为屋,名塌房,以贮商货”。至于城中民居之廊房,则征“廊房钞”,“系民住房屋上纳”,“四季征收”,沿至明末;征“门摊”,明初收钞贯,嘉靖朝“针对开张铺面,每户征银33厘”;万历年间,征“房号钱”(摊派的雇佣钱),“以门面间数征收”。然而,景泰年间,“洪武中拨住房屋,今多焚毁倒塌,而办纳房钞如故”。嘉靖年间,“御赐廊房通被军民之家占为己业,法司各官反行赁典借住,使恩制不及于品官,官房占为市业”,对各卫新军,兵部不再供房,而是“每名给银买房居住”。

——摘编自「明]施沛《南京都察院志》《明史》等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出现了不少乱占城市房屋的混乱现象。19501月,经政府机关研究后《人民日报》信箱答文:城市房屋,无论是属于城市地主或乡村地主所有、现在都不得没收,政府保护城市会馆及一般宗教迷信团体的房产,不予没收或接收。195011月,政务院规定:城市一切合法之私人房产出租时,其租约由双方协议订立,若有不正常租赁关系,予以取缔;公共房产出租,公私两利原则下,应收一定租金,对贫苦、烈、军、工属及集体宿舍等,可酌情照顾。19512月政务院《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没收后的财产(包括房产)归国家所有。中共中央于19561月批转《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屋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中指出:在一两年内逐渐完成对城市私人房产的社会主义改造;私人之间的买卖仍应允许,但必须经政府房产管理机构登记和批准。

——摘编自何勘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南京房产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我国城市房产政策的意义。
2022-09-09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其中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三个高潮各有时代和阶段性特点。但几次高潮期之间,也出现因内外因素,而导致商品经济衰歇或受到重大挫折,造成商业萎缩的局面。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材料   番椒,丛生,百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摘编自高濂《遵生八笺》



根据材料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传入中国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0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代政府向瘟疫发生地区派遣医官巡视灾情,并由惠民药局免费散发药物。万历九年,交城县“自春徂夏大疫,至有举家毙绝者。知县吴腾龙集医于惠民药局,施药活之”。万历三十九年、四十年疫厉甚行,大人小儿多患,保德州知州胡楠设局延医施人参败毒散及二圣救苦丹,全活者甚众,建药王庙祭祀之。清代没有设立惠民药局,但在瘟疫发生之后,官方也会设立临时性场所遣医施药。这些地方医疗机构各地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地方甚至流于形式,所以灾情来时,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摘编自鲁从阳、毕素华《我国古代的疫病防治》

材料二   19586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当晚,毛泽东在读罢这则通讯后,心潮起伏,兴奋不已。71日清晨,他激情赋诗:“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摘编自汪建新《诗人毛泽东的战“疫”情志——再读<七律二首.送瘟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血吸虫病防治取得成功的意义。
2022-09-06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