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汉书·食货志下》记载,西汉颁布“告缗令”后,引发了百姓举报商人瞒报财产的风潮,著名酷吏义纵认为“告缗令”引起了社会动乱,下令逮捕举报者,“天子以纵为废格沮事,弃纵市”。材料反映出(     
A.国家赋税制度的变化B.法家思想的逐渐没落
C.国家财政收入的丰盈D.朝廷抑商态度的坚决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2月27日,202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等成功入选。

材料一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松山考古出土的文物极其丰富,从2192座墓葬中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这些出土物几乎涵盖了黔中地区1400年的生活、商贸、信仰到丧葬等方方面面,集中展现出这一时期贵州生产、生活的社会变迁与历史的进步。在此之前,历史学界认为贵州有一段模糊的“中世纪”,秦汉以后的文献,记载或从侧面记载贵州高原的文献,主要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晋人常琼编写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而之后关于贵州的记述,多为只言片语,极为简略,甚至语焉不详。如今能见到的最早一部记载贵州历史的志书是《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而那已经是15世纪中叶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贵州古代的历史面貌一定会走出“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

——摘编自范同寿《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证明通道贵州的存在》

材料二   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是大运河通济梁开封段的重要文化遗产。汴河是流经开封的一条古老水系,古称派水。战国时期魏忠王利用派水开凿鸿沟,水行大梁。汉晋南北朝时期,改派为汴,汴河由此而来。隋大业元年开凿大运河,利用汴河改建通济渠,连通黄河淮河水系。《宋史·志·卷四十六》记载北宋时期都城开封“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汴河成为保障东京城物资供应的重要通道,堪称京师生命线。州桥是跨越汴河的一座重要桥梁,始建于唐建中年间,初以汴州桥命名,俗称州桥。其建筑也最为精美华丽气势宏大,《东京梦华录》记载“其柱皆青石为之……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锵海马水兽飞云之状”。州桥明月是闻名遐迩的汴京八景之一。汴京州桥不仅是运河与御街中轴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东京城最繁华最具烟火气的商业中心,甚至演变成为北宋东京城的文化标识。明初洪武年间重修后的州桥,桥高水深。此后一百余年,由于运河淤塞,州桥亦渐荒废。明末崇祯十五年,州桥与开封城一同被洪水淤埋于地下。

——摘编自中国文物报《2022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汴河发展历史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考古新发现的认识。
3 . 据贵州地方志记载,乾隆年间,玉米引种在贵州地区迅速传播; 道光年间,贵州各地普遍种植玉米; 民国初年,玉米在贵州的种植面积超过稻谷和小麦,年产量仅次于水稻。从中可以看出(     
A.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B.欧亚作物传入影响了当地农业
C.物种交换引发了种植结构变化D.新型作物传播冲击了自然经济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冀、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规定其他八州经各条水陆通道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通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商路上,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潜运等长途贩运史实,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商路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香精等。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二个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报告称,“一带一路”交通项目可降低贸易成本,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实现整体脱贫令世界瞩目,中国经验为全球减贫提供了“活教材”

——摘编自翟东升《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减贫之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铃薯与世界历史

美国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材料一   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撰写了一篇有关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论文,受到法王路易十六的关注,在宫廷宴中烹调了二十多道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佳肴,并致力于马铃薯的食用推广。

——摘编自郭晔旻《土豆的悲喜剧》

材料二   “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据三峡地区地方志记载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马铃薯片的同义词。从1960年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及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摘编自郭跸旻著《丝路小史》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三峡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2023-12-2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江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刘消子鬼遗方》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医学专著,书中详细记载外伤、痈疽(毒疮)湿疹、疥廨的治疗技术,代表着南北朝时期外科医学的较高水平。这反映了该时期(     
A.传染病防治取得突出成效B.儒学的发展推动医学进步
C.医学的发展契合时代需要D.中医辨证施治实践的创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     
记述出处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汉书·王子侯表》
汉成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贷谷息过律,免”。《汉书·王子侯表》
A.高利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B.主要使用经济手段解决侯国问题
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借贷行为D.朝廷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地主势力
9 . 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10 . 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记载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欲得谷,马耳(谷叶初出如马耳时)锄”,说明了早锄的时机和好处;“顷不比亩善”简洁地道出了种少种好胜过广种薄收;“耕田磨耢”强调锄、犁、耢配合作业。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铁犁牛耕成为重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C.传统农业注重强调精耕细作D.鲜卑族转向以农耕经济为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