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市某中学历史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他们根据曹雨《中国食辣史》、蓝勇《中国川菜史》等著作收集整理了明清时期中国各地关于辣椒的部分早期记载。

名称时间地点记载及出处
番椒万历十九年(1591)浙江《遵生八笺》:“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辣椒万历四十二年(1614)山东《群芳谱》:“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
辣茄康熙三十三年(1694)浙江《杭州府志》:“又有细长色纯丹,可为盆几之玩者,俗名辣茄,不可食。”
海椒康熙六十一年(1722)贵州《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辣椒雍正十一年(1733)广西《广西通志》:“每食烂饭,辣椒为盐。”
秦椒乾隆九年(1744)陕西《直隶商州志》:“结角似牛角,生青熟红,籽白,味极辣。”
黔椒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川《城口厅志》:“黔椒,其种出自黔省,俗名辣子,一名海椒……可面可食可淹以佐食。”

材料二     史料记载川人“尚滋味,好辛香”,食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川人喜好的“三香”。随着辣椒传入,四川当地风土气候成为适宜辣椒生长的沃土,辣椒很快被用于烹饪食材之列,造成了川菜以麻辣为突出味型,兼重各种辛香味型的特色。……自乾隆年间开始,辣椒就逐渐代替了食菜萸成为主要的调味品,到嘉庆年间,四川地区的许多方志中已有关于辣椒的记载。辣椒占地不多,不挑气候和土壤,收获期长达半年。光绪《南溪县乡土志》记载,辣椒“二月播子,四月移植”,“粪尤忌晨,初耨治,惟以水和溺注之”。辣椒具有温中下气、开胃消食、散寒除湿的作用,辣椒的火热、刺激能够盖掉劣质食材的味道,能够“下饭”。品种各异的辣椒通过干制、腌制、酱制等方式加工后,产生丰富多样的食用方法。清末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滇省者,价值数十万”     

——摘编自于帅《人口迁徙、环境适应与技术改良: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


(1)从材料一表格信息中能得出辣椒在中国种植传播的哪些推论?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期以来川渝地区食辣之风兴盛的原因。

2 . 马克思说:“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首先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对此,某校历史学习社进行了兴趣探究。

活动一:探寻中国饮食流变

1.根据提示,将下列食物填写在时间轴相应位置中。(填涂字母)
A. 小麦                     B. 水稻                       C. 玉米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探看世界民居风貌

2.观察下列图片,影响民居多样性的原因包括(双选,填涂字母)

A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复原图)

B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

C 湖南湘西吊脚楼

D 印第安人居住的圆锥形帐篷
A.当地自然环境B.经济发展水平
C.政治制度导向D.商品贸易需要

活动三:探查交通方式变迁

3.将下列图片所代表的陆路交通工具与交通建设相匹配(填涂字母)
A 马车B 蒸汽机车C “复兴号”、“和谐号”D 汽车
①秦朝道路示意图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铁路网
③科隆—波恩高速公路④中国高速铁路分布示意图
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活动四:探求服饰变化之因

材料:历代王朝都以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的服饰逐渐呈现出争奇斗艳、日新月异的景象。如西洋服装、中山装、时髦的西式摩登妇女装和中国的旗袍交相呼应。一些赶时髦的青年还穿着最流行的化纤材料服装招摇过市。

——勾爱玲《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

4.根据上面两段材料,概括影响服饰变化的历史因素。
5.通过上述的探究活动,谈谈你对人类社会生活与物质生产关系的认识。
2023-04-14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两份国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笔给中国万历皇帝写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天命英格兰诸国之女王伊丽莎白,致最伟大及不可战胜之君王陛下:

呈上此信之吾国忠实臣民约翰纽伯莱,得吾人之允许而前往贵国各地旅行。

彼之能作此难事,在于完全相信陛下之宽宏与仁慈,认为在经历若干危险后,必能获得陛下之宽大接待,何况此行于贵国无任何损害,且有利于贵国人民。

彼既于此无任何怀疑,乃更乐于准备此一于吾人有益之旅行。吾人认为:我西方诸国君王从相互贸易中所获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属陛下之人均可获得。

此利益在于输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输入吾人所需之物。吾人以为:我等天生为相互需要者,吾人必需互相帮助,吾人希望陛下能同意此点,而我臣民亦不能不作此类之尝试。

如陛下能促成此事,且给予安全通行之权,并给予吾人在于贵国臣民贸易中所极需之其他特权,则陛下实行至尊贵仁慈国君之能事,而吾人将永不能忘陛下之功业。吾人极愿吾人之请求为陛下之洪恩所允许,而当陛下之仁慈及于吾人及吾邻居时,吾人将力图报答陛下也。愿上天保佑陛下。

注:信使约翰纽伯莱和海船在前往中国的途中遭遇大风暴而遇难。中国和英国第一次官方沟通就此告终。

材料二: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并给乾隆帝递交了一封国书,内容如下:

乔治三世蒙天主恩,英国、法国及爱尔兰国王海主卫道者恭祝乾隆皇帝万万岁。

本王国自登基以来,事事以仁慈为怀,除了注意保障本土的和平和安全,使臣民得到幸福、道德和知识之外,在尽可能的能力范围内使全世界同受其惠。本着这种精神,即使在战争时期,我国在世界各地取胜之后,我们仍然让战败的敌人在公平条件下同享和平幸福。现在除了致力于在各方面超越前人,本国王也曾数次派遣本国优秀的学者远航,探索未知的之地这并不是为了占领或者扩张我们已有的足以满足我们需求的辽阔领土,更不是为了掠夺外国的财富,甚至不是为了本国臣民的对外经商行为,而是为了了解各地出产的产品,同落后地区交流幸福生活知识。我们同时还派遣船只运送动植物给贫瘠地区需要帮助的人。对于古老文明国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本国王更是注重探询研究。

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民曾经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国家的法律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我也希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曲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此次我所派去的乔治马戛尔尼是本国王的亲戚。他是位勋爵,一位忠信善良的大臣,伦敦皇家学院的会员,曾代表我国去过很多重要国家,比如:俄罗斯、孟家拉任职。恳请皇帝陛下如同接待我一样地接待他。为避免特使出发后有变故,我另外委派了副使乔治-史当东。他同特使一样,也是德高望重,博学之人。再次恳请皇帝陛下能像接待特使那样接待他。

我知道皇帝陛下公正仁爱,恳请准许所差之人在贵地观光沐浴,以便回国时教化本国众人。至于所差之人,如皇帝陛下需用他们的学问,要他们办事,只管差使他们。对于住在贵国或去经商的我国臣民,如果他们遵守你们的法律法规,求皇帝陛下加恩。若有不是,即该处治。

特使临行之前,我特别嘱咐他一定要在皇帝陛下面前谨慎从事。我们由于各自的王位应象兄弟一样,希望能有一种兄弟般的友谊能够在我们中间常存。祈求天主保佑皇帝陛下常享太平之福。


(1)概括英国发出两份国书所处的时代背景。
(2)从国书的内容看,两位英国国王对与中国交往的态度是(单选)(     
A.诚恳B.谦卑C.平等D.迫切
(3)从作者意图的角度,概括两份国书的异同。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两封国书?
2023-04-1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记载,哥伦布在结束第一次的航海返回西班牙时,玉米被不经意间带回了欧洲,但当时美洲的玉米饮食文化却没有相应地传入欧洲。由于玉米的种收比是小麦的520倍,所以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玉米从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较早的发源地出发,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从 17 世纪早期,玉米被引种到俄国和周围地区。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约等于玉米的两倍,故有学者称,“在十七世纪,尤其是在十八世纪,由于玉米充当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由于稻米在欧洲栽培很少,故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这一点不同于亚洲。它与从美洲传入的其他粮食饲料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甘薯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等

(1)结合材料绘制一个有关玉米在欧洲传播的时间轴(要求:用黑色中性笔作图,包含时空等信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玉米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5 . 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以下关于番茄传播的史实正确的是(       
A.十六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在欧洲推广
B.最早由葡萄牙人从南美洲带回到欧洲
C.十八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D.明朝万历年间作为食用蔬菜在中国广泛种植
2023-04-08更新 | 379次组卷 | 7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为清代绘画《卖白薯图》,描绘了时人在街头买卖白薯的情形。由此可知,当时(       
A.粮食安全问题解决B.饮食结构渐趋合理
C.长途贩运贸易活跃D.外来物种得到推广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探险的成功自然推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欧洲一些比较沉重与粗笨的货物,比如木材粮食与牲畜等,便由水路运至亚洲、非洲或美洲。欧洲人也获得了很多新产品,比如咖啡、茶叶、蔗糖、土豆、玉蜀黍与鲸鱼油等。大量的皮毛、鱼类与木材自美洲海运至欧洲。财富的增加,使得欧洲人的闲暇增加了,奢侈品也大量出现。铺设波斯地毯,身穿用中国丝绸、印度棉花与美洲毛皮制成的衣服,装饰非洲金子与南美洲的宝石:这一切都成为一种普通现象。

——摘编自[美]卡尔顿·海斯等《全球通史一从史前文明到现代化世界》

材料二   欧洲人是世界贸易中最早的中间人。他们开辟了新的外洋航线,积累了必需的资本、船舶和专门技术。当然,他们从奴隶贸易、甘蔗和烟草种植园以及东方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也最多。有些利益慢慢地为欧洲的人民群众所获得,茶叶的情况就表明了这一点。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当时,每磅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茶叶已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通消费品。对生活水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的全球性贸易对欧洲经济的促进性影响。18世纪中后期开始进行的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在海外事业中积聚起来的资本和海外市场对欧洲制造品日渐增长的需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人“探险”成功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物种交流对欧洲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8 . 18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以便重塑北美大陆的植物分布,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实现自给自足的目的。下列各项中,属于其引入的植物有( )
A.橄榄、大麦B.葡萄、南瓜C.水稻、玉米D.甘蔗、辣椒
9 . 问题探究。

小吴同学在高中历史选修课学习时发现,教科书中曾提到“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但教科书并没有提到马铃薯何时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的,为此小吴同学尝试通过史料收集和研读,探究这一问题的解决。

步骤一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定16世纪末之前欧洲的主要食物。为此,小吴同学基于以下材料,对欧洲的主要食物做了前后比较。

材料1   在马铃薯传开前,欧洲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各种麦类。麦类属高档细粮,单产较低。地理大发现开始后,美洲原产的粮食与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玉米、甘薯接踵传入旧大陆。但只有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被欧人接受,广泛食用。

——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

(1)材料1中“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二接下来小吴同学为了探寻问题的答案,搜集了以下材料,以帮助确定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的大致时间。

材料2   克伦德特(荷兰城市)附近的领地在1739年前从未种植过马铃薯。就在1739年这一年,一个男子率先在0.6公顷的土地上种了马铃薯……这个男人不是一般的农民,他更像是个投机者……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的农民增至3人,种植面积2.8公顷。

——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

材料3   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统计表   

16931710174017811791
816758680476475

——摘编自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

材料4   各地区长官,请高度重视种植一种被称为马铃薯的作物,此植物生长不受地域和自然条件所限,不论对人类还是对牲畜都有益而无害。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品……。

——节选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

材料5   1845年后)“好吃的面包、牛奶、咸肉、猪肉等等,然而没有人喜欢吃,所有人都喜欢吃马铃薯。甚至年长的佩吉为其恸哭,没有其它的食物具有如此强的力量。”

——大卫托马斯:《伊丽莎白史密斯的爱尔兰日记》

(2)相较于材料1,材料2至材料5提供了哪些探究问题的新视角?
(3)根据步骤二所列的材料,小吴同学得出了“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

步骤三通过对历史问题探究,小吴同学对历史研究有了一定的亲身体验。

(4)通过步骤一到步骤二的实践体验,小吴同学会在研究方法上有何总结?
10 . 马铃薯的“两面”

马铃薯,是“地下面包”,也曾是“恶魔果实”。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现象当发生于公元(     
A.1世纪前后B.7至10世纪
C.10至15世纪D.16世纪以后
(2)马铃薯的全球传播与以下哪些因素的关联最为密切(     )(双选)
A.郑和下西洋B.全球航路的开辟
C.人口的洲际流动D.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3)结合材料一,概述马铃薯全球传播的历程。

材料二: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爱尔兰人靠种植马铃薯度过荒年。自此爱尔兰开始栽培单一种类的马铃薯,成为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1801年,英国吞并爱尔兰。1845年,一种真菌病害侵袭当地,导致1/3的马铃薯作物丧失殆尽。次年,爱尔兰大饥荒爆发,英国当局决定从外国进口粮食应对爱尔兰饥荒,此举遭到了商人们的反对,他们拒绝从码头卸货,并说:“只要政府不干预粮食贸易,他们能够应对任何危机”。

(4)材料二中商人们反对以进口粮食应对饥荒的原因在于(     
A.英国当局违背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英国对爱尔兰实行严酷的殖民政策
C.天主教与清教徒之间存在教派纷争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剧烈
(5)爱尔兰饥荒期间,英国当局曾试图通过雇佣爱尔兰工人兴建各类公共工程,从而支付其报酬以缓解经济和就业危机。这一举措与以下哪一政策有相似之处(     
A.南北战争期间美国种族间隔离的政策B.十月革命后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大萧条期间美国以工代赈的救济政策D.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
(6)当爱尔兰饥荒的消息传到北美大陆,印第安人乔克托部族倾尽全族之力筹集到了170美元以援助爱尔兰灾民。印第安部族出现这一窘境的主要原因在于(     
A.遭遇种族压迫B.西班牙殖民者大肆掠夺
C.内部矛盾剧烈D.工业转型导致群体失业
(7)综合上述材料,从“粮食与食品安全”的角度,你如何看待爱尔兰的这场饥荒?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