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之后,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形成了“哥伦布大交换”,掀起了动植物以及人种的迁移融合狂潮。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交换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生物。欧洲人所做的只是将大部分美洲和亚洲,以及小部分非洲改造成欧洲的生态版本,从而让他们这些外来人口更舒适地享用这块新土地。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物种的混杂、交换和融合,最终导致各大洲的生物种类越来越相似,同一化程度加深。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大陆的猪、马、牛、羊等大牲畜,也是从旧大陆引进的。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猪却大量繁殖。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影响深远。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6世纪晚期辣椒传到了浙江,从此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辣椒传到浙江后,以浙江为起点,向南、西、北3个方向传播,形成有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辣椒传播路径和消费区域分布。


中国各地辣椒最早记载情况

地区

记载时间

地区

记载时间

浙江

万历十五年(1587年)

重庆

乾隆二年(1737年)

山东

天启元年(1621年)

台湾

乾隆七年(1742年)

江苏

崇祯十三年(1640年)

四川

乾隆十四年(1749年)

湖南

康熙二年(1663年)

湖北

乾隆十四年(1749年)

河北

康熙十年(1671年)

江西

乾隆十五年(1750年)

辽宁

康熙十六年(1677年)

安徽

乾隆十七年(1752年)

广东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福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陕西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黑龙江

嘉庆十五年(1810年)

天津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内蒙古

成丰十一年(1861年)

山西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吉林

光绪十七年(1891年)

河南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新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贵州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海南

成丰八年(1858年)

北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青海

民国八年(1919年)

广西

乾隆元年(1736年)

西藏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云南

乾隆元年(1736年)

宁夏

不详

甘肃

乾隆二年(1737年)

——摘编自邹学校、朱凡《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与传播路径》

材料二   依据方志的记载,辣椒在西南地区广泛种植时间大多可以上溯到清中期。在当时人口激增、耕地面积并无太多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更偏重于主食生产。而长期的粮食短缺,造成了中国饮食的独特风格,即少肉食、多菜蔬、重调味的风格。贵州是中国南方地区最为缺盐的省份,本省既不产盐,交通也极为不便,盐价较高,辣椒代盐是贵州山民严重缺乏食盐的无奈之举。椒用作调味料自贵州首创以后,逐渐蔓延到四川、湖南。川人自古以来好用辛香料,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由于四川盆地交通不便,与外省的物资交流相对较少,容易形成独特的、以本土产辛香料为主的饮食风格,而辣椒和花椒又恰好都适合在四川种植,且种植成本较低,因此便成为首选的辛香料。嘉庆年间,四川各地的县志中大量出现辣椒种植的记载。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辣椒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吃辣食俗在川黔地区稳定发展和持续扩散的条件。
2024-02-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作为欧洲“第二面包”,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对爱尔兰家庭而言,一头牛所产牛奶和一英亩的马铃薯足以支撑一家人生计。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农民出卖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

——据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大交换


新世界到旧世界旧世界到新世界
植物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辣椒、烟草、向日葵、南瓜、豆荚类等。小麦、燕麦、大麦、裸麦、包心菜、柠檬、郁金香、橄榄、葡萄等。
动物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马、牛、猪、羊、鸡等。
微生物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

——据【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等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史实,以“文明交流”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外扩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跨大西洋的贸易为英国输入了诸如土豆和蔗糖这样的营养食物以及大量的鳕鱼和鳔鱼。值得注意的是,1英亩的甘蔗所产出的能量相当于12英亩小麦产出的能量。殖民治动使剩余人口的移民成为可能。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东西方文明,维格域张瓷?)

材料二   日本人正处于德川幕府时代,1640年后执行的是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到18世纪晚期,英国农民的食物包括肉类产品等,同时代的日本人却主要靠单一的食物摄取,这些食物95%都是谷物,其中又以大米为主。这种食物上的差异就说明了1600年后需显著的身高差距。18世纪英国罪犯的平均身高为170厘米。同时期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高只有159厘米。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东西方文明,谁将战胜谁?》

(1)指出材料一中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问题得以缓解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日本人和英国人身高差的原因,由此得出什么启示?
2023·广东·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如何改变了爱尔兰历史”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6世纪末,马铃薯来到这个岛上,区区百年之内,爱尔兰人就以“酷食马铃薯”著称。一亩半的地,种下了马铃薯,就可以提供足够粮食,再加上一点儿牛奶,就可以让一家吃饱一年了。于是靠着这样的饮食,而且在没有任何医药、卫生、工业化或像样的政府帮助之下,爱尔兰人口从1754年的320万增长到1845年的820万。然后马铃薯枯萎病忽然来到,爱尔兰便主食歉收,造成近代史上严重的饥荒。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三   饥荒迫使大量爱尔兰人移民海外,目的地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英国本土,其中主要移民美国。大规模移民运动不仅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而且对移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11年爱尔兰人口为440万左右,而2011年爱尔兰人口普查显示为458万。据媒体报道,目前世界各国的爱尔兰后裔大约7000万,2010年美国3亿人口中爱尔兰裔美国人为5500万。大饥荒让英国和爱尔兰彻底走向决裂,以致近百年来民族积怨仍旧无法消解,最终爱尔兰民族坚决走向独立,如今北爱尔兰政治问题仍旧难以破解。

——摘编自曹瑞臣《马铃薯饥荒灾难对爱尔兰的影响——作物改变历史的一个范例》

(1)指出材料一对研究的主题的重要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谈谈马铃薯如何改变爱尔兰历史。
2023-09-07更新 | 224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二第2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2023·福建三明·三模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主粮之一。1551年西班牙人将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带入欧洲。“马铃薯”最早出现在中国何处,学术界存在争议。

观点一:“东南沿海说”

史料1福建《松溪县志》记载“康熙十八年县府曾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甘苦。”

史料21903年,美国人威廉在《荷据时期的台湾》一书中提到“1650年到过台湾的荷兰船长斯特儒斯曾在其日记中记载在台湾见过马铃薯。”

——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

观点二:“北京说”

史料3明万历年间,《土豆》诗:“榛实(果实)软不及,蒸根(植物根茎)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花生),蜀国叶蹲鸱(大芋)。配茗人尤未……。”

史料4明崇祯年间,《酌中志》记载道:“斯时所尚珍味……素蔬……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北京)之山药、土豆,南都(南京)之苔菜……不可胜计也。”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观点所引史料进行辨析,找出观点所引史料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措施。
2023-05-04更新 | 277次组卷 | 5卷引用:大题07 史料价值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致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200年,被统称为“丝绸之路”的跨亚欧交通线上的贸易变得十分繁忙。中国得到了葡萄、高粱、骆驼和驴,而罗马则获得了樱桃、杏、桃子、核桃。78世纪,唐朝统治集团对外来贸易、技术、文化,对外来动植物有着深厚的兴趣,加之在西部边疆的控制权和唐中期以前稳定的政局,唐朝政府大量进口外来动物、香料植物、观赏花卉等新奇的物种,棉花的引进种植,还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1314世纪,蒙古人在建立统治权以后,穿越中来戈壁草原走廊的货物运输增多,胡萝卜和柠檬可能这时期被带入中国,粟也可能传入波斯。1500年前后,物种交流的全球化时代到来,由大西洋沿岸的欧洲人组成的海员们把几乎所有人类可居住的土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物种交流网络。

材料二   欧亚大陆上还有两次物种交流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是占城稻的传播,最先种植于越南的农作物品种,在一位宋代帝王深思熟虑的政策下,自1012年起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占城稻比中国种植的老品种更加耐旱,成熟所需的时间也更短。与此同时,阿拔斯哈里发王朝的稳定统治下,伊斯兰世界的陆路和海陆贸易网形成,糖、棉花得以从印度传入埃及和地中海地区。在没有熟练技术和毫无干劲的奴隶的照料下,糖和棉花也能茂盛生长,因此,他们的引入和传播可能加速了劫掠奴隶的进程。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类社会物种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占城稻在宋代推广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物种交流的因素,并分析物种交流产生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得知,在魏晋、晚唐、明末等时期政府统计人口往往只有实际人口的几分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南北朝、中晚唐、晚明等时段,统计人口远低于户籍人口,影响财政收入,封建政府采取了什么税收改革措施?
(3)导致明清人口激增的原因有哪些?
2023-01-13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1-10更新 | 2967次组卷 | 20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