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

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现代咖啡业也存在巨大“黑洞。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种植“日照咖啡”,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咖啡更加耐晒,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咖啡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战争》就列举了一个乌干达咖啡农的生产链,经过层层加价,当咖啡研磨成粉时,其单位价格已是种植园咖啡价格的200倍。据21世纪初的统计,全球咖啡销售带来的年总收入额在550亿上下,其中只有70亿(13%)归于咖啡生产国。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咖啡传播特征并分析推动咖啡成为世界饮品的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进行解读。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克罗斯比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我们的飞机正在飞越欧洲上空,当下降得足够低时,足以让乘客观察到“哥伦布大交换”的痕迹:在意大利,一块块玉蜀黍田鳞次栉比;在西班牙,美洲大豆像地毯一样铺展开来;在法国,田野里挤满了灿烂的、向上盛开的美洲向日葵。大片的烟叶在荷兰农场里沐浴阳光。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国公民和企业走向海外的数量屡创新高。“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利益独享的地带,而是各国利益共享的地带。建设“一带一路”,充分彰显了中国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有助于我国同沿线国家一道,推动政治、经贸、人文、安全各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真正使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

——人民日报20141224日《“一带一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玉蜀黍”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路径,并分析以“玉蜀黍”为代表的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依据及时代意义。
2023-07-03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示意图


材料二   

文明地区主要作物和家畜社会生活
古代中国水稻、粟、黍、猪、狗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重视水利工程修建。
古代埃及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等土地主要由神庙和王室占用,形成了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古代罗马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等王室、神庙、贵族和商人等占有大量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代巴比伦谷物.橄榄、葡萄等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土地日益集中于贵族或富人手中,小
农逐渐破产。
古代希腊大麦、小麦、葡萄、橄榄等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了许多果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海外贸易发达。
古代美洲玉米、甘薯、骆马、羊驼等除贵族私有部分外,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归村社和私人所有。

——以上材料均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2》(星球地图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简要描述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情况。
(2)分别说明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3)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6世纪初的物种传播简图,简要说明你的设计及理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宣统《东莞县志·物产》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广东凤冈人陈益乘船到安南(今越南),当地首领用一种名叫白薯的土产招待他,这种土产味道甘美。陈益“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由于来自番邦,故名之为番薯。

——摘编自张箭《新大陆农作物的传播和意义》

材料二   明清时期,随着玉米种植的逐渐推广,玉米成为一些地区百姓的主食之一,并被看作是适宜备荒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在清代被推广种植之后经常被用作家畜的饲料和酿酒的原料,其药用、燃料、肥料等价值亦多被认识和利用。玉米、番薯等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对于解决明清时期人民的基本食粮、提高明清时期的粮食产量、平抑粮价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玉米、番薯的推广种植,农民在解决了基本食粮之后,能够将价格比较高的稻谷等粮食投入市场并用于商品交换。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明清时期粮食商品化的发展。而且,玉米、番薯自身也成为用来交易的大宗商品。

——摘编自宋军令《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其影响研究——以玉米、番薯、烟草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番薯传入中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番薯等美洲农作物的传播给中国明清社会带来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探险的成功自然推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欧洲一些比较沉重与粗笨的货物,比如木材粮食与牲畜等,便由水路运至亚洲、非洲或美洲。欧洲人也获得了很多新产品,比如咖啡、茶叶、蔗糖、土豆、玉蜀黍与鲸鱼油等。大量的皮毛、鱼类与木材自美洲海运至欧洲。财富的增加,使得欧洲人的闲暇增加了,奢侈品也大量出现。铺设波斯地毯,身穿用中国丝绸、印度棉花与美洲毛皮制成的衣服,装饰非洲金子与南美洲的宝石:这一切都成为一种普通现象。

——摘编自[美]卡尔顿·海斯等《全球通史一从史前文明到现代化世界》

材料二   欧洲人是世界贸易中最早的中间人。他们开辟了新的外洋航线,积累了必需的资本、船舶和专门技术。当然,他们从奴隶贸易、甘蔗和烟草种植园以及东方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也最多。有些利益慢慢地为欧洲的人民群众所获得,茶叶的情况就表明了这一点。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当时,每磅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茶叶已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通消费品。对生活水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的全球性贸易对欧洲经济的促进性影响。18世纪中后期开始进行的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在海外事业中积聚起来的资本和海外市场对欧洲制造品日渐增长的需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人“探险”成功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物种交流对欧洲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3-03-24更新 | 26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部分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1-10更新 | 3060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是太平洋海域早期全球经济的产物。15651815年的250年中,坚固、快捷、装备精良而且载货量大的西班牙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大部分的贵金属流入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繁荣,白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白银是中国的基础货币。……他们(欧洲殖民者)满载着马匹和欧洲工业品——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尤其是火药武器——到非洲交换奴隶;第二段航程则是运送奴隶到加勒比。到达之后,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有时以现金交易,而在蔗糖产区则更多地以蔗糖或糖浆进行交换。然后,他们用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启程返回欧洲。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和商品流通的表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中国发展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

——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意义。
9 .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摘编自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有哪些。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白银;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

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摘编白祈闻晚报《“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


根据材料,分析“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2022-07-0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