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普遍认为,甘薯是由东南沿海地区经湖广传入四川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首次出现了四川种植甘薯的记载。乾隆时期,川西平原上的德阳、罗江、成都等地的地方志中都出现了甘薯的记载,且认为此物“或生食,或熟食,或磨为粉,味甘适口,老少皆宜”。在川东地区江津、黔江等地,甘薯也因地方官的大力提倡,广泛种植;川南有来自福建、广东移民首种甘薯,其一家一年收获几百上千斤,即使遇到饥年也能安然度过,使本地人很为羡慕。

到了近代,甘薯种植几乎遍及全川。据四川劝业道署统计,清末全川142个厅州县中,有甘薯种植记载的就有127个,全川共载甘薯605万亩,总产量3950.6万担。据1910年三月劝业会的调查显示,在成都的外来农业陈列出的产品中,就有18个地区陈列了当地出产的品质优良的甘薯,有白红苕、红皮红苕、红心红苕、牛奶红苕等品种。民国时期,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四川地区进行了甘薯品种、栽培和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国外引进一些良种和实生苗进行鉴定。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版了甘薯增产栽培技术方面的书籍,及时总结和推广增产的经验。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个性,甘薯的亩产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流加速,甘薯作为多功能用途原料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品种和新科技也不断引进,四川地区甘薯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据张茜《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甘薯在四川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四川甘薯种植的特点,并指出建国后又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甘薯在四川的种植为例,说明农作物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024-06-1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之后,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形成了“哥伦布大交换”,掀起了动植物以及人种的迁移融合狂潮。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交换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生物。欧洲人所做的只是将大部分美洲和亚洲,以及小部分非洲改造成欧洲的生态版本,从而让他们这些外来人口更舒适地享用这块新土地。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物种的混杂、交换和融合,最终导致各大洲的生物种类越来越相似,同一化程度加深。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大陆的猪、马、牛、羊等大牲畜,也是从旧大陆引进的。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猪却大量繁殖。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影响深远。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
3 . 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马铃薯很适合做动物的饲料,但对人类来说,只有当其他食物都无法取得时,才会以马铃薯为最后依靠。发生与18世纪的一连串饥荒,为马铃薯赢来地位显赫的朋友。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茎。……法国科学家帕门提尔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期间亲生体验到马铃薯的好处,认为它为士兵提供了丰足的食物,美味又健康。1795年,伦敦的《泰晤士报》甚至刊出食谱,教人烹饪马铃薯汤,并用玉米和马铃薯做面包。…… “除了早餐之外,它使餐餐必备的菜肴,不仅出现在富人的餐桌上,也出现在穷人的餐桌上”。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东印度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商人机构到政治权力机构的转变。……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所从事的航海与贸易活动,标志着英国的海外贸易突破了 16 世纪的模式,即不仅仅局限于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发展呢绒贸易。16-18世纪,依托发达的商业网络,特许公司的商业活动使英国获得了巨大财富,推动了英国商业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特许公司的活动促进了英国原有工业部门,又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如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皂等工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英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业资金转化而来。

——摘编自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人们接受马铃薯成为主要食物的社会因素。并结合所学,分析新物种的传入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结合材料和教材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对大英帝国全球崛起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黔东北深山高寒地区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山民的生存难以获得保障,明政府采取“移民就宽乡”政策,进一步加重了黔地的人口压力。明清时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相继传入我国,这些作物具有耐瘠、耐旱等特性,使贫瘠土地和高坡山地成为了可利用的耕地。山民们种植的高产作物或被加工为各种干粮以作备荒之用,或被加工磨制成可供食用的淀粉,或被制成喂养牲畜的饲料,在保障了日常的粮食需求后,山民也会余留部分用于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摘编自李锦伟等《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对西南山区的影响—以黔东北地区为例》

材料二


——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中国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洋米进口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4-02-0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历史研究小组以“番薯在中国的传播”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到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名陈益,广东东莞凤岗镇人)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食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壬午夏,乃抵家焉……掘啖益美,念来自首,因名“番薯”云。

——摘自《凤岗陈氏族谱》

材料二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荒后,明年都御使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教民种树,以当谷食,足果其腹,荒不为灾。

——摘自《福州府志》

材料三   番薯引种时间表

省份引种年代省份引种年代
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苏
四川
江西
湖北
1580
1593
1603
1603
1733
1736
1740
河南
湖南
陕西
河北
贵州
山西
安徽
1743
1746
1746
1748
1752
1756
1768

材料四   



(1)综合材料一、二、你能得出关于番薯传播的什么结论?请说明理由。
(2)研究小组为什么要搜集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你的看法。
2024-02-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试题
6 . 巧克力的历史

材料:可可豆是制作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的种植和食用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历史悠久,阿兹特克帝国时期巧克力是皇室贵族等精英阶层能够享用的饮品。1544年,多米尼加的修道士带着玛雅贵族代表团谒见西班牙王子,在他们的礼品清单中有几罐碾碎的巧克力。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宫廷接纳了巧克力,巧克力饮品逐渐在欧洲中上层社会流行起来。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可可豆生产由墨西哥的野生树林转移到大面积的种植园。可可树在委内瑞拉、中美洲栽种,然后移植到菲律宾、印尼、巴西,最后移植到非洲。

17世纪欧洲巧克力的制作技术与中美洲被殖民前使用的技术无明显差异。1776年多雷在法国发明了用于研磨巧克力和制作巧克力糊的水力驱动机,1828年荷兰的化学家梵·豪登发明了去脂、碱化的加工方法,推动了廉价粉状和固体巧克力的生产。20世纪初,美国人米尔顿·好时将生产机器和传送带无缝对接,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流水线,固体巧克力逐渐成为普通阶层可以享用的食物。

——摘编自索菲·D·科等著《巧克力:一部真实的历史》

阅读材料,概括巧克力发展史上的重要变化,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简要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东蓬莱县之有大粒种,始于光绪年间,是年大美国圣公会副主席汤卜逊自美国输入十瓜得(quarter)大粒种至沪,分一半于长老会牧师密尔司,经其传种于蓬莱”。大花生在山东东部试种成功以后,逐渐向山东中西部及全国扩种。《怀宁县志》(1915年)记载: “落花生宜沙地。道光以来,洪水泛滥,渌水乡江滨,田园多被沙压,蔬菽不生,惟宜种此。花生结实,或挖或筛,为酒馆茶肆中所不可缺之品。亦可以之榨油,每斤可值钱四五十文。其利虽薄,然以沙废之业,得此亦不为无补云”。

——摘编自王宝卿、王思明《花生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二   清末至民国年间,受气候变化和市场化的影响,花生逐渐成为山东低山丘陵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形成集中产区。在高利润刺激下,低山丘陵区的农民通过种植花生融入国际市场,并利用种植花生的方式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青岛港是当时花生的主要输出港口。


——摘编自王保宁《花生与番薯:民国年间山东低山丘陵区的耕作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花生传入中国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年间青岛港花生出口额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024-01-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图中路径①由湘西传入贵州东南部;路径②由陕西南部的汉中平原经古蜀道传入四川盆地;路径③湖广地区的移民将辣椒传入川西地区;路径④连接云南、缅甸之间的滇缅通道可能是辣椒传入西南地区的另一路径。

材料二   原产美洲的辣椒于明末传入中国沿海地区,康乾时期由“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与滇缅通道等途径传入西南地区。随着引种成功和种植区域扩大,辣椒的本土化进程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产生了多样化的新品种及加工利用方式。通过干制、腌制、酱制等不同方式进行加工之后,形态各异的加工制品用途广泛,产生丰富多样的食用方法。辣椒迎合了西南地区特定气候条件下民众“散寒祛湿”的需求。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调味剂,辣椒对于满足贫民下饭果腹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在西南地区流传一句俗语: “辣椒是咱穷汉子的肉!”食辣风气的日渐普及与食辣人群的日益扩大导致辣椒需求量大增,辣椒成为很多州县的大宗农产品,逐渐促进了辣椒的商品化发展。在中国饮食文化版图中, “辣”是西南地区饮食体系中最显著的符号。

——以上材料均摘自于帅、王思明《人口迁徙、环境适应与技术改良: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


(1)据材料一概括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传播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传播的原因。
2024-01-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在中外饮食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伊斯兰教在西北流传,东南沿海阿拉伯移民习俗在广州、泉州等地的扩散,促进了清真菜系形成。喜食各种甜食、烧烤、清炖食物渐成风习。《饮膳正要》收录的回回果蔬有菠菜、胡萝卜等;回回香料有马思答吉、回回青等。回回食品有《饮膳正要》收录的马思答吉汤、杂羹等十多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收录的卷煎饼、酸汤等十二种。中亚葡萄酒、西亚阿刺吉酒也传入中国。在此过程中,外来饮食被中国传统饮食吸收融合,如西亚人传授的木灰制糖法,使调味品中糖类的质量更高。

——摘编自戴杏贞《元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中叶北美发现金矿,及“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大量华工涌入美国,以华工为主要市场的中餐馆应运而生。此后饮食业逐步取代采矿业成了北美华人的专业,中餐厅也走出唐人街,开始服务更多客群,并去到美国白人社区。这是华人以开中餐厅的形式向美洲进行物质和文化影响的缩影。民国时,粤菜的杏花楼、万花楼等餐馆继续繁荣,新的餐馆以姑苏亭、南京楼、江南楼等名目开设。酒楼的消费对象也变得“五湖四海”起来。

——摘编自周松芳《饮食西游记——晚清民国海外中餐馆的历史与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元代外来饮食传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华饮食在美国传播的基本情况。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饮食交流的意义。
10 . 辣椒在中国

材料一   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1493年,哥伦布把辣椒带回到了欧洲。1542年,葡萄牙人把辣椒带到了印度果阿,15-16世纪,辣椒传入中国……主要有2条途径,一条是通过马六甲海峡传入广东和福建的港口,另一条是通过菲律宾传入福建泉州和浙江宁波。

——摘编自邹学校、朱凡《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与传播路径》

材料二   西班牙人及西班牙人开辟的盛极一时的从墨西哥—菲律宾—中国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在辣椒传入中国的问题上发挥着首要作用。从1565年到1815年的两个半世纪中,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当局每年都派遣14艘大帆船,来往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在100万比索至400万比索之间,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等商品。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郑南《关于辣椒传入中国的一点思考》等

材料三   几则关于辣椒在中国的记述

内容出处
番椒丛生,白花,果俨然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燕闲清贯笺》(明·高濂,1591年)
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1765年)
海椒,俗名辣角,土苗用以代盐《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志》(清,1812年)

中国历史上很早形成偏重农业的生产传统和民艰于食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人对辛辣的偏嗜。辣椒在中国有“番椒”“海椒”“辣角”“辣虎”“辣子”等多种不同称谓,表明了其分布的地理与人文特征……辣椒在中华大地不均衡普及的过程,表明越是经济生活相对贫穷的地区,嗜辣程度越深。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食辣习俗广泛存在于西南以及两湖等地的农村与口岸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川菜、湘菜为代表的辣菜逐渐在一些原本少有食辣习俗的沿海城市扎根……食辣逐步成为一种主流的饮食习惯。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15-16世纪辣椒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描述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过程。(要求:史实准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2024-01-22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