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 . 依据如表中的历史记载,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史料   出处
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竞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寿卤沙岗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注:昌宋国是菲律宾)明代谈迁《枣林杂俎》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清代周亮工《闽小记》
A.原产地为菲律宾B.来源于朝贡贸易
C.于明代传入中国D.最早种植于清代
2 . 问题探究。

小吴同学在高中历史选修课学习时发现,教科书中曾提到“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但教科书并没有提到马铃薯何时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的,为此小吴同学尝试通过史料收集和研读,探究这一问题的解决。

步骤一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定16世纪末之前欧洲的主要食物。为此,小吴同学基于以下材料,对欧洲的主要食物做了前后比较。

材料1   在马铃薯传开前,欧洲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各种麦类。麦类属高档细粮,单产较低。地理大发现开始后,美洲原产的粮食与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玉米、甘薯接踵传入旧大陆。但只有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被欧人接受,广泛食用。

——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

(1)材料1中“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二接下来小吴同学为了探寻问题的答案,搜集了以下材料,以帮助确定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的大致时间。

材料2   克伦德特(荷兰城市)附近的领地在1739年前从未种植过马铃薯。就在1739年这一年,一个男子率先在0.6公顷的土地上种了马铃薯……这个男人不是一般的农民,他更像是个投机者……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的农民增至3人,种植面积2.8公顷。

——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

材料3   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统计表   

16931710174017811791
816758680476475

——摘编自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

材料4   各地区长官,请高度重视种植一种被称为马铃薯的作物,此植物生长不受地域和自然条件所限,不论对人类还是对牲畜都有益而无害。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品……。

——节选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

材料5   1845年后)“好吃的面包、牛奶、咸肉、猪肉等等,然而没有人喜欢吃,所有人都喜欢吃马铃薯。甚至年长的佩吉为其恸哭,没有其它的食物具有如此强的力量。”

——大卫托马斯:《伊丽莎白史密斯的爱尔兰日记》

(2)相较于材料1,材料2至材料5提供了哪些探究问题的新视角?
(3)根据步骤二所列的材料,小吴同学得出了“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

步骤三通过对历史问题探究,小吴同学对历史研究有了一定的亲身体验。

(4)通过步骤一到步骤二的实践体验,小吴同学会在研究方法上有何总结?
2023-03-20更新 | 194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上海卷01)-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3 . 马铃薯的“两面”

马铃薯,是“地下面包”,也曾是“恶魔果实”。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现象当发生于公元(     
A.1世纪前后B.7至10世纪
C.10至15世纪D.16世纪以后
(2)马铃薯的全球传播与以下哪些因素的关联最为密切(     )(双选)
A.郑和下西洋B.全球航路的开辟
C.人口的洲际流动D.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3)结合材料一,概述马铃薯全球传播的历程。

材料二: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爱尔兰人靠种植马铃薯度过荒年。自此爱尔兰开始栽培单一种类的马铃薯,成为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1801年,英国吞并爱尔兰。1845年,一种真菌病害侵袭当地,导致1/3的马铃薯作物丧失殆尽。次年,爱尔兰大饥荒爆发,英国当局决定从外国进口粮食应对爱尔兰饥荒,此举遭到了商人们的反对,他们拒绝从码头卸货,并说:“只要政府不干预粮食贸易,他们能够应对任何危机”。

(4)材料二中商人们反对以进口粮食应对饥荒的原因在于(     
A.英国当局违背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英国对爱尔兰实行严酷的殖民政策
C.天主教与清教徒之间存在教派纷争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剧烈
(5)爱尔兰饥荒期间,英国当局曾试图通过雇佣爱尔兰工人兴建各类公共工程,从而支付其报酬以缓解经济和就业危机。这一举措与以下哪一政策有相似之处(     
A.南北战争期间美国种族间隔离的政策B.十月革命后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大萧条期间美国以工代赈的救济政策D.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
(6)当爱尔兰饥荒的消息传到北美大陆,印第安人乔克托部族倾尽全族之力筹集到了170美元以援助爱尔兰灾民。印第安部族出现这一窘境的主要原因在于(     
A.遭遇种族压迫B.西班牙殖民者大肆掠夺
C.内部矛盾剧烈D.工业转型导致群体失业
(7)综合上述材料,从“粮食与食品安全”的角度,你如何看待爱尔兰的这场饥荒?
2023-03-17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上海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徐光启是上海人,中年后长期在京津地区居住和做官,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只在“蜀秫”一条中用注的形式说:“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玉米尚未开始传入中国B.洲际物种交流较频繁
C.玉米是蜀地主要农作物D.玉米的种植尚不广泛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番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致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200年,被统称为“丝绸之路”的跨亚欧交通线上的贸易变得十分繁忙。中国得到了葡萄、高粱、骆驼和驴,而罗马则获得了樱桃、杏、桃子、核桃。78世纪,唐朝统治集团对外来贸易、技术、文化,对外来动植物有着深厚的兴趣,加之在西部边疆的控制权和唐中期以前稳定的政局,唐朝政府大量进口外来动物、香料植物、观赏花卉等新奇的物种,棉花的引进种植,还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1314世纪,蒙古人在建立统治权以后,穿越中来戈壁草原走廊的货物运输增多,胡萝卜和柠檬可能这时期被带入中国,粟也可能传入波斯。1500年前后,物种交流的全球化时代到来,由大西洋沿岸的欧洲人组成的海员们把几乎所有人类可居住的土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物种交流网络。

材料二   欧亚大陆上还有两次物种交流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是占城稻的传播,最先种植于越南的农作物品种,在一位宋代帝王深思熟虑的政策下,自1012年起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占城稻比中国种植的老品种更加耐旱,成熟所需的时间也更短。与此同时,阿拔斯哈里发王朝的稳定统治下,伊斯兰世界的陆路和海陆贸易网形成,糖、棉花得以从印度传入埃及和地中海地区。在没有熟练技术和毫无干劲的奴隶的照料下,糖和棉花也能茂盛生长,因此,他们的引入和传播可能加速了劫掠奴隶的进程。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类社会物种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占城稻在宋代推广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物种交流的因素,并分析物种交流产生的影响。
7 . 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了适合本地区的植物物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列诗词所描述的物种不属于美洲培育的是(     
A.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明·张宁
B.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清·王季珠
C.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明·罗青山
D.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清·胡健
8 . 布罗代尔认为:“远程贸易肯定创造出超额利润,这是利用两个市场相隔很远,供求双方互不见面,全靠中间人从中撮合而进行的价格投机"。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B.物种的跨区域交流
C.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加强D.商品的世界性流通
9 .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这些地区只适合种水稻。
B美洲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甘薯和马铃薯这些都是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扩大了耕地面积,彻底解决了中国的饥荒问题。
C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贸易发展
D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世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完全得益于农业机械化
A.AB.BC.CD.D
10 . 明朝玉米传入中国后反响并不热烈,李时珍称它“气味甘平”,属本草学药物性味;王世懋说它“煮食之味”不如芡实。清初《招远县志》记载,“田畔、园圃间艺之”,直到乾隆和道光年间,玉米这一高产作物才在中国广泛种植。这一转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玉米品质逐渐得到优化改良B.清朝大力增加耕地面积
C.玉米利于缓解人地矛盾问题D.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