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   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年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业务,除堆藏及保管零中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哥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根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同时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以及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的特点。
2022-04-22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1864年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地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至此,罐头工业进入到现代世界食品工业当中,并传至世界各地。
1923年瑞典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由此生产出了家用电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逐渐越来越多的食用。
1958年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方便面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A.食品技术创新改变生活方式
B.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C.科技进步推动食品种类创新
D.工业革命推动食物结构改变
2022-07-18更新 | 817次组卷 | 44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粮食安全观摘录

内容出处
“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
“粟者,王之本事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管子·治国》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汉书·食货志》
“蓄积藏于民为上,藏于官次之,积而不发者又其最次。”《救荒活民书》(南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主管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高度重视粮食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提出“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改善生活,吃还是第一位”“吃的方面,先粮食后副食品”“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60年代初,他又提出“在粮食问题上,应该有这样的目标:一是要过得下去,二是不依靠外国”。这一系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思想,对于今天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赵纪萍《陈云的粮食安全思想和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新中国粮食安全观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024-05-2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早期英国人口与物价均呈倍增态势,使英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极大挑战,影响社会稳定。1587年, 中央政府颁布饥馑政令书,授权掌握地方行政和司法大权的治安法官调查各地粮食供应情况和管制谷物市场; 面包制造商、酿酒商、 麦芽制造商购买谷物时必须持有治安法官颁发的许可证, 而且要在开市至少一小时之后才能购买,以首先保证穷人的粮食供应;大宗购买谷物之人,如若超出个人和家庭所需,则要求他们就近在市场出售;未经批准,严禁谷物出口……。1598年,沃里克郡的治安法官因未能对谷物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予以管制而受到枢密院的批评。1622年,在饥荒时期本应用来制作穷人面包的大麦被用来酿造啤酒,枢密院敦促治安法官关闭所有非民众急需的啤酒馆。到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定出饥荒的阴影,当然这也与该时期英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有着密切关系。

——据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的粮食问题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 战略、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裱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 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实现了由吃不饱吃得饱, 由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历史性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据新华网《中国的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6~17世纪英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特点,分析英国率先走出饥荒阴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3)除了上述材料中的举措,请你结合现实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更多的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1116日)

材料二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粮仓,维修改造了一批老粮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摘编自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解决当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茶、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在发展中,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与英国大趋势相同,该地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但其粮食供应和分配体系的组织性却比不上伦敦等大城市。同时,20多年的英法战争,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曼彻斯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骚乱。鉴于此,政府在曼彻斯特修筑了多条运河和铁路,方便了粮食供应;19世纪30年代该地成立的反谷物法同盟导致《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迎来了英国自由贸易的时代。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得以缓解。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18461865年英国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当时经营农业也像经营工业一样,种子、肥料犹如原料,投到土地上正如投到工厂生产上。农业投入的增加也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在国民总收入,农、林、渔业的收入从7550万镑增至11880万镑。19世纪50年中叶,英国每公顷土地小麦和稞麦的平均产量为25公担,比法国多一倍。英国屠宰的牲畜每头得净肉250公斤,是法国的1.5倍。英国的粮食和肉类当时基本上自给有余,它进口的农产原主要是棉花、生丝、羊毛、亚麻和木材,这些主要用以供应日益发展的工业,以便出口制成品。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农业由繁盛转入长期而深刻的危机之中。当时世界市场上出现了有极大竞争优势的外国产品,如美国产品。英国奉行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农业急剧衰退,粮食生产滑坡,而人口却在增加,因此只好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国外粮食的进口。

——摘编自汪建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农业之盛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曼彻斯特粮食问题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曼彻斯特粮食问题的解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耕地与粮食种植情况统计(部分)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2.35.723.856.427.210.714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94949090908585

材料二   对粮食安全的衡量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粮食的总供应量充足,二是能够使所有人获得需要的粮食。在传统社会,农业的收成主要依赖于自然因素,一旦气候变化,就会对粮食产量进而对粮食安全形成较大的影响。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粮食产量的高低。在同一时间,有的地区粮食丰收却“粜售不出”“粮价低贱”,而另一地区则因为粮食歉收而人们“食不果腹”。同时,在古代阶级社会里,无地少地的农民因封建剥削制度的影响而在粮食分配中处于弱势,最易发生粮食危机。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农民不断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针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和新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数额庞大且逐年增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到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

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产量为11318.4万吨,到2021年,粮食产量已经达到68284.75万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截至2021年底,我国实现了从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转变。党中央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使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农产品向休闲旅游等领域拓展。据统计,2019年全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33亿人次,营业收入高达8500亿元,产业发展呈“井喷式”增长趋势。

——摘编自蒋飞、陈娇娇《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及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3-07-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2月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材料一     中国历朝历代无不认为“国家大本,食足为先”。大部分历史时期供求相对平衡,但是粮食的宏观安全不等于粮食微观安全,即家庭或者个人的粮食满足程度。首先,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互相交织与紧密结合。因此,粮食生产经常会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再次,在古代阶级社会里,各个社会阶层对生活资料的支配权利有着本质区别,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而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需要向封建国家和地主缴纳租税钱粮,灾荒年份自己的剩余粮食经常难以满足生活需要,最后往往沦为难民,粮食安全系数低。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历代帝王都硕布相应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法令,对粮食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进行全面的控制和干预。面对自然灾害,封建政府和劳动人民采取了积极措施防灾抗灾,取得了显著成效。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16世纪英国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都铎政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粮食政策:第一,制止圈地运动,保证粮食生产。第二,加强粮食收购,增加粮食供应。第三,严格市场管理,控制粮食流通。第四,鼓励国际贸易,稳定国内粮食市场。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1455—1607年间24个郡圈地所占比例仅为2.75%。在16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日益增大,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粮食生产基本得到了保证。以伦敦为中心的全国性粮食市场开始形成,粮商迅速崛起。在粮食市场管理体系及粮食流通政策上,都铎政府极力贯彻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政策,在平衡国内各地粮食供求、稳定粮价、接济穷人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经营新兴农业的乡绅等新兴阶层极力主张利用有利可图的国际市场出口粮食,随着他们经济力量的壮大逐渐左右国家政策。

——摘编自张乃和、王明伟《16世纪英国粮食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微安全的因素,并阐述古代统治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粮食政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几点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