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瓷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     
A.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政治影响力B.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D.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2022-09-30更新 | 1506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芜湖顶峰艺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一个贸易网络已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区域市场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D.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以来,“封贡制度”下的中朝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但壬辰倭乱后,中日长期处于国交断绝的状态,商船的往来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由于日本不在藩属之列,故没有向清朝朝贡以便乘机直接贸易的途径。但由于中国丝织物品质优良,因此日本国内需要量极高。康熙元年(1662),荷兰失去中日贸易中介地台湾以后,进口到日本的只有在京丝、弁柄丝、波斯丝,同时,康熙二十四年(1685)日本的生丝进口特权,又被细分为白丝、黄丝、下等丝等类,并且同年生丝交易量只被分配为贸易总额的1/3,因此长崎的生丝进口贸易也急剧下降,根本不能满足日本国内市场的需求。于是,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日本需要通过与朝鲜的“中介贸易”,来获取所需的丝等中国货物。这样看来,作为一种特殊的供给途径,这条商路对日本具备独特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段光达《东北亚地区各国间近代贸易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东亚封贡秩序下,由中、朝、日彼此需求的丝、银、人参等物品,串结起来而形成乃至繁盛的国际商路,将区域连接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区域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在当时国际环境束缚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维系商路的物品失去往日的价值,商人们便因利益的缺失而慢下了忙碌的脚步,随着商人们为追逐商品利益而另辟蹊径,这条商路亦便渐失往日的繁华。但它曾经负载的意义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在倡导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今天,还有值得借鉴的现实作用。

——摘编自费驰《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东亚商路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末18世纪初东北亚地区商贸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东亚商路发展。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为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据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整理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50年前后世界贸易呈现的特点。指出促使19世纪中叶起文化交流加速的原因。
(3)通过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有何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五大粮食作物中的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四种来自国外,五大油料作物中的花生、芝麻、向日葵三种来自国外,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纺织原料棉花也来自国外。这说明
A.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B.外来作物的引种改变了中国的农业技术体系和劳作方式
C.外来作物取代本土作物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外来作物传入后引发过度的垦荒造由,导致了水土流失
2022-04-09更新 | 982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对古巴比伦时期的租赁契约进行梳理后发现,其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对房屋的描述(房主、面积等)房屋租赁的双方当事人、租期、租金、证人、契约签订的时间等契约条款。这些契约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盛行B.避免了租赁双方的纠纷
C.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D.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2022-03-23更新 | 1168次组卷 | 24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元丰三年(1080年),宋廷颁布市舶条法,规定发放往南海诸国贸易凭引(身份证明)之权集中于广州,发放往日本、朝鲜贸易凭引的权力集中于明州,钦州等港的对外贸易都须到广州领取公凭及接受抽解(纳税)。这反映了宋代
A.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对外贸易受到严格管理
C.外来移民活动相对自由D.民间海上贸易空前繁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汉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倭人国家便开始定期晋见汉朝设在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的官吏,从而揭开了中日官方贸易的序幕。这一时期的中日贸易是一种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且以简单的物物交换进行,但输入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给日本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到隋唐时期,中日间使节往来频繁,遣唐使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官方贸易,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由于日本当时的商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中小商贩还不具备来华贸易的实力,当时,官方贸易仍据主导地位,并呈现鼎盛的局面,直到唐末才随遣唐使的废止而衰微下去。

五代、宋元时期,中日政府间的外交关系断绝,影响和制约了官方贸易,由于元朝时发动征日战争,官方贸易受到冲击而大为减少。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出现许多专业商人,随着日本国内庄园经济的发展,日本出现了许多以庄园为依托的秘密贸易港,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药材、珠宝、铜钱、书籍大量输入日本,同时日本的莳绘、螺钿、水晶、扇子、刀剑等也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明朝时期,明廷出于消除倭患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获取利润的经济目的,中日间官方贸易再次复苏。明后期,倭寇祸乱日益严重,这成为明廷的沉重包袱,中日官方贸易在嘉靖年间彻底终止,同时明清政府厉行海禁,德川幕府后期也先后五次颁布“锁国令”,致使两国的民间贸易也只能以走私这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黄尊严、王芳《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日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日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一个贸易网络已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在欧亚初现B.区域市场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欧洲与东方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D.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2世纪末,东方的若干制造品,例如大马士革的缎子,巴格达的神龛,摩苏尔的纱布,加沙的棉纱,通过意大利传入欧洲。除此之外,英语中的“菠菜”“橘子”,法语中的“女衬衣”等词汇,都是通过意大利从阿拉伯语传来的。这反映出该时期
A.棉纺织品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体B.地中海成为东西方商路的中心
C.新航路开辟推动东西方贸易发展D.意大利的语言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