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63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回中国瓷器36万件,第二年运回中国砂糖约500吨。一时间质地精良的中国商品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髦品,欧洲消费市场掀起了“中国风”。这一现象反映了(     
A.荷兰已经成为海上马车夫B.欧洲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C.东方奢侈品开始流入欧洲D.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资料记载,我国茶文化源自于唐朝。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要求茶人做到“精行俭德”。唐代裴汶在《茶述》中写道:“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认为饮茶能使人心性平和。苏轼在《叶嘉传》中形容茶为“广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折射出他本人对茶道精神的理解。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茶也能够“致清导和”。

18世纪时,下午四点钟开始、配备茶水和点心的下午茶在英国皇室和贵族阶层流行开来。英式下午茶重点并不在“吃”上,而在于借此打发时光,享受生活中的那一份愉悦与自得。英国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五彩茶具》中描述主人公们享用下午茶的环境:“草地上摆着两张白色的油漆雕花桌子,周围有不少式样不同的花园用椅。垂直的一种上面有花花绿绿的坐垫……”贵族们在这样恬静清新的环境中品味的不仅仅是点心和茶的香气,更是贵族们精致慢生活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许慧敏《跨文化视角下中英茶文化的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英茶文化进行简要评价。(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1720—1770年,停泊于广州港内的欧洲商船不断增多,从中国购回茶叶、瓷器和丝绸等。仅1766年,造访广州港的欧洲商船就多达34艘,其中包括21艘英国商船。由此可知,当时(     
A.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B.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C.中国的商品深受欧洲市场欢迎D.中国逐步向英国开放市场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6世纪至18世纪初,大规模的殖民地开拓为国际分工准备了条件,确立了早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分工的最初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国际分工体系(       
A.实质是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体系B.反映出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C.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贸秩序相适应D.促使远程贸易逐渐发展到洲际贸易
2024-04-17更新 | 198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97年11月29日,中国通商银行首先在汉口设立分行,成为武汉的第一家中资银行。1906年,遵循清政府户部指示,大清银行分行于汉口设立,主营钞票发行、资金放贷、汇兑办理、金银买卖等业务。这反映了(     
A.清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主权B.近代商业经营形式的扩展
C.近代银行业在中国的普及D.武汉地区重商主义的萌发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咖啡通过也门穆哈港口的船只和商队,经红海和陆地到达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再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西欧。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商人开始深入也门去采购,在穆哈设厂并专门派船运往欧洲。英国的咖啡进口量从16851688年的每年21.3万磅,上升到1699170155.2万磅,到了17131715年,又升至135万磅。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咖啡逐渐被引入西半球国家,咖啡产业迅速发展。至1800年,委内瑞拉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区,当时种植园主要生产糖料作物,作为补充的咖啡极大增加了种植园的收益。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材料二   1718世纪,咖啡成为巴黎乃至欧洲大陆高雅人士的消费品。这时期民众对奢侈品的仿效追逐导致商品需求和市场日益扩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新的制度和商业文化。王室、贵族和富裕阶层对咖啡等奢侈品的神秘感吸引着新兴市民阶层,刺激他们更多、更紧张地工作,产生了所谓“勤劳革命”。咖啡、糖、巧克力、烟草、茶这些“成瘾性食品”以及精致家具等耐久高档品共同促进了奢侈消费的增长,奢侈品得以“物化”。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咖啡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咖啡产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在欧洲传播的影响。
7 . 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马铃薯很适合做动物的饲料,但对人类来说,只有当其他食物都无法取得时,才会以马铃薯为最后依靠。发生与18世纪的一连串饥荒,为马铃薯赢来地位显赫的朋友。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茎。……法国科学家帕门提尔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期间亲生体验到马铃薯的好处,认为它为士兵提供了丰足的食物,美味又健康。1795年,伦敦的《泰晤士报》甚至刊出食谱,教人烹饪马铃薯汤,并用玉米和马铃薯做面包。…… “除了早餐之外,它使餐餐必备的菜肴,不仅出现在富人的餐桌上,也出现在穷人的餐桌上”。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东印度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商人机构到政治权力机构的转变。……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所从事的航海与贸易活动,标志着英国的海外贸易突破了 16 世纪的模式,即不仅仅局限于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发展呢绒贸易。16-18世纪,依托发达的商业网络,特许公司的商业活动使英国获得了巨大财富,推动了英国商业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特许公司的活动促进了英国原有工业部门,又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如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皂等工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英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业资金转化而来。

——摘编自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人们接受马铃薯成为主要食物的社会因素。并结合所学,分析新物种的传入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结合材料和教材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对大英帝国全球崛起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19世纪早期,中国茶叶大量出口英国。茶叶不仅成为当时英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成了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的重要财源。英商在经销中国商品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收支平衡,必须运来大批的白银填补逆差。这些现象(     

A.保证了东印度公司的繁荣B.提升了英国民众生活水准
C.加剧了中英贸易往来的矛盾D.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工业革命使大机器工业发展起来,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急需开辟国外新市场,通过铁路将港口与腹地成功连接起来,通过轮船把世界各国铁路连接起来,造就了国际性交通运输网,为大工业的商品输出和资金流动带来极大便利。材料主旨是(     
A.交通运输网便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
B.工厂制度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商品输出推动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展
D.工业革命促进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同治元年(1862年),《上海新报》刊有一段告白:“今有新做火轮船生意股份,目下将自己一股欲照股顶出。如各客商倘或合意顶者,请至公司洋行未士爹鼻臣面议价目可也。”这段告白表明当时(     
A.官府鼓励民间投资股市B.外国人控制了中国金融
C.出现新的商业经营形式D.传媒助力股市良性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