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城市发展使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下列住宅新变化先后出现的顺序是(     
①电梯   ②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生态宜居示范区建立 ④集中供暖和制冷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②④③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为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对趋势判断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③各国城市化均衡发展       ④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社会之相

上海历史从一个面相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映照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材料一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1791年)

材料二   上海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事件
1843年机器印书馆墨海书馆建立。
1844年西医医院建立。
1847年西方银行“丽如银行”设立。
1868年震旦博物馆创立,为中国最早一座博物馆;出现自行车。
1870年大北电报公司将海底电缆从香港通到了上海,市内开始有线电报通讯。
1872年近代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创刊。
1876年淞沪铁路建成,上海开始行驶火车。公共租界已使用垃圾车、大自鸣钟。

——摘编自熊月之:《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

1883年8月《申报》载,上海“合城内外,洋场南北,岁有百金、家三四口者,无不雇用佣妇,大抵皆自乡间来”。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江南传统经济、文化的变迁》

材料三   上海《星期评论》周刊发表《红色的新年》的新年宣言:“一九一九年末日的晚间,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到远东。那潮头上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这红色的年儿新换,世界新开!”

材料四   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材料一反映出的上海地区社会特征:(双选)(       
A.纺织业商品生产与交换深入城乡B.雇佣劳动的经营方式普遍存在
C.棉纺织业产品出口畅销海外市场D.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占据主导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上海社会世相。
(3)根据所学,材料三文中的“新潮”是指__________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上海的社会之相”?
2022-12-27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仿真模拟历史试题(A)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近代中国各租界之内,街道整齐洁净,租界之外的景象则是路边随意便溺,垃圾遍地。这种现象刺痛了中国的有识之士,1906年《京华日报》撰文称“强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B.经济发展的半封建特征
C.东西方文明的激烈冲突D.社会变迁的半殖民色彩
5 . 下表为两个不同时期中国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增长情况。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中国(       

规模数

1964~1980年

1980~1989年

城市数

增长幅度

城市数

增长幅度

大于200万

5

3.59

7

24.16

100~200万

8

10.95

8

25.41

50~100万

18

14.89

30

28.47

20万~50万

43

23.55

70

34.22

10万~20万

51

26.78

62

44.91

小于10万

42

38.10

46

70.39

平均

167

15.87

223

31.63

A.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建设体系B.改革开放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C.社会主义建设以城市化为中心D.城乡间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扩大
6 . 元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发达地带位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江浙地区、长江沿岸、大运河沿岸。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的布局发生激变,口岸城市及铁路沿线城市的迅速发展成为其主要特征。这一变化可能会导致(     
A.我国城市交通体系的突变B.我国城市重心转移到我国南方
C.列强入侵中国腹地更便利D.我国城市布局地域不平衡加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海港一开放,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争先恐后进行殖民贸易。1853年,英国对华贸易50%以上在上海进行,标志着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上海开埠后,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京货店、广货店,专门经营北京和广州的商品。帝国主义先后在上海投资建立了最早一批外资工业——船舶修造业、打包业、加工工业、轮船业、码头仓栈业等,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城市。轮船业的兴起,推动上海港口区域向租界地区移动。租界城区成为上海城市的代表和象征,原本的“东南都会”———老县城则成为租界的附庸。随着上海港吞吐的外贸物资的增多,外国银行的金融活动进一步开展起来,外滩逐渐形成一个金融中心区,被人们称为“上海的华尔街”。

——摘编自黄婷《开埠初期的上海港与上海城市发展(1843——1914)》

材料二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累计实到外资2400多亿美元。现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87家、外资研发中心448家,是我国内地外资总部型机构最多的城市。“走出去”网络遍及全球178 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上海对外经贸合作的新机遇和新空间。

——摘编自国新网(2019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埠对近代上海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促进因素。
8 . 中国城市供水设施的发展

材料一   远古时代,先民一般利用天然河水、湖水或泉水维持生计。夏商周时期,人类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在无天然河湖可资利用的地方,只好开泉、凿井取水。秦汉以后,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生活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井、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统治者不得不开发水源,修渠引水,以解决城镇居民的用水问题。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供居民使用。隋唐长安有比较完备的供水系统,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城,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问题。唐代以后,宋元明清诸代在大中型城市中也普遍建有供水设施。

——摘编自王双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特征》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影响下,各地沿海通商口岸如天津、上海先后建设了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20世纪初,北京供水不足问题进一步引起各方人士重视。1908年北京连续发生火灾,清廷寻求防火方法,袁世凯称自来水为解决之道并获得政府支持。因国力衰微,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自来水公司只得采取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随后发行300万元股票。又因技术落后无力自产,供水设备只得向外国购买,但外国公司只计自身利益,对中国的自来水系统建设不负责任,建设过程很快出了问题。在铺设安装水管时,部分宗室以管线可能会经过其祖坟为理由阻挠,甚至将官司打到了宗人府。

——摘编自张凯昭《民生之首:清末民初北京的自来水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城市供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自来水系统建设的因素。
9 .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某同学整理了古今中外城市发展史的相关知识后,形成了以下笔记,其中错误的有(     
①从隋唐到两宋,城市的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②元朝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随后在城市的楼房住宅中普及。
④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在伦敦问世,文革时期传入中国。
A.1个B.2个C.3个D.4个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莱特

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调整。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