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方的统一实践与要求下,中共中央同意在大城市设立二级政府,1954年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建立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这样,上海建构了“二级政府加街居管理”的新体制。新中国对上海城市社会进行了单位化重组,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国家统合大量物质和精神资源,职工即单位人在单位中获得有效管理。不仅如此,单位化并未止步于工作场域,在全社会单位化的背景下,以往游离于国家政治统治机器以外的社会成员也被纳入以街居组织为主要形态的基层群众组织框架,甚至一些居无定所的社会边缘人也被覆盖。如此一来,国家又通过街居体制实现了对无单位归属的社会成员的管理。至此,在街居体制之下,国家权力实现了对社会前所未有的控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对上海基层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以单位管理为主,辅之以街居管理的。

——摘编自郭圣莉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建立及其层级结构研究》

(1)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单位化管理的影响。
2024-04-2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城市中广场的结构与形态往往体现出社会的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它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摘编自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

材料二   中国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宫殿、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摘编自曹文明《中国传统广场与社会文化生活》

材料三   15世纪以来,欧洲理想的城市格局一般包含在整体上被安排的相当和谐的大教堂、公共建筑和广场。意大利一些著名的教堂前都设计了宏大的广场,如梵蒂冈圣彼得(教堂)广场。法国巴黎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广场,这些广场连接周边的街道,拓展成为城市主要交通网。一些广场周围的土地被金融家们承租,开发成为商铺和住宅。18世纪中后期建造的路易十五广场(现为协和广场)是巴黎最大的广场,它被作为国王骑马雕塑的背景而设计建造。1792年路易十五的雕塑被拆毁,1793年在这里处死了路易十六。

——摘编自(英)莫里斯《城市形态史》等

(1)阅读材料一与二、概括古希腊集市广场和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在布局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图文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广场在欧洲城市发展中发挥的功能。
2024-04-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如表为北京市东城区部分地区地名演变,对表格信息的理解,以下选项错误的是(     
明清时期清末民初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新时期
王府大街莫理循(《泰晤士报》驻华记者,长期担任北洋政府政治顾问)大街王府井大街人民路王府井商业步行街
江米巷Legationstreet(使馆街)东交民巷反帝路东交民巷
台基厂
二条胡同
俱乐部路台基厂二条永革路二条台基厂二条
EastMarket(东市场)东单菜市场东单菜市场东方新天地商场
A.地名演变受到北京城市化水平影响B.近代地名的殖民化源于西方文化侵略
C.建国后地名伴随政策的变化而变化D.新时期地名中经济元素得到更多体现
2024-04-2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共享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为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指明了前进方向。

——摘编自李扬《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新时代中国的城市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4-04-21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江苏卷0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50年代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农民进城迁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开始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政治性人口迁移成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力量,即人们由于政治因素(如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号召,广大知青到农村和边疆插队)而进行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省际流动人口2015年达2.47亿。最初流动人口多从农村流向城镇。到了2010年,省际流动人口的近20%来自城镇,省内流动人口的近46%来自城镇,表现出“乡—城”流动和“城—城”流动并存的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大幅度上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因务工经商迁移流动的占比逐渐上升。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与此同时,人口迁移流动造成部分流出地出现空心化的现象,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

——高向东《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比较两个时期中国人口迁移的不同点。
2024-04-20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4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世纪中期,恩格斯这样描述其生活过的曼彻斯特:“只要哪里还有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一片迷宫式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分散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上。”这说明了英国(     
A.城市化建设呈现自由放任的轨迹B.工人居住环境日趋恶化
C.工业革命推动圈地运动快速发展D.新兴城市功能渐趋多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拿破仑三世(1808年—1873年)当选总统后决定治理巴黎的下水道。1867年,巴黎下水道成为展览项目,每天可供四百名游客坐着小船或小车游览。人们评价道:“即使女士穿着干净美丽的裙子在地下从卢浮宫走到协和广场,也不会弄脏裙子。”这说明了(     
A.民主改革推动城市建设B.公共工程提升生活质量
C.工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D.设施进步便利大众出行
8 .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我国北方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及一大批小城市、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这说明当时(       
A.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B.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2024-03-21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9 . 清末有人感慨:“从政治上观之,上海为外力侵占入首地、发轫地;从物质上观之,则上海又为全国文明发轫地。即以交通论,今者轮船纵横,邮电遍国,试推原此事之导线,则上海实开其先。”这反映出(       )
A.上海社会生活的半封建特征B.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利益
C.开埠通商推动上海的城市化D.中国交通取得了长足进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