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上海地区的农民多从传统的棉稻种植转向蔬菜种植,每年六七熟,获利较多,洋葱、马铃薯、“欧洲种”花菜等种植者日多,蔬菜在当地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转变(     
A.得益于稻粮产量的迅速提升B.实现了传统产业向近代转型
C.满足了民族工业的市场需求D.反映了上海近代城市化特点
2023-11-19更新 | 326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现代的消防制度始建于晚清;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才出现的。意大利首先效法其国内,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起一支官办救火队,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由清政府管理,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成为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消防队。次年,清政府在北京也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其后,国内的哈尔滨、保定、南京、昆明、广州、沈阳、长沙等省会城市也相继组建了地方的消防队,这些消防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1905年,清政府成立巡警部,下设五个司和一个部属消防队,部属消防队专司救火。1906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消防队仍属民政部直辖。

——摘编自《中国近代消防发展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现代消防制度创建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消防制度改革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
2023-10-28更新 | 790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上海发展情况简表

时间发展情况
19世纪4年代初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
19世纪6年代后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
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
1949年后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底特律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摆脱法英占领后加入美国。由于靠近五大湖水路,底特律逐渐成为了交通枢纽。当地航运、造船以及制造业兴起,使其自19世纪30年代起稳步成长。1896年,亨利·福特在此制造出了第一辆福特汽车。在高峰时期,其汽车产量占到美国的80%、全球的25%,被誉为“世界汽车之都”。但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工人中的本地白人与外来黑人以及东欧天主教移民之间因竞争而产生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石油危机和日本德国等国的汽车工业兴起重创了美国的汽车工业。底特律的城市失业率、犯罪率大幅上升,加剧了1967年城市暴乱以来造成的人口流失。2013年,底特律正式宣布破产。很多穷人留在底特律市区,其中81.55%是黑人。他们无力支付环境优美的卫星城市高昂的房价,只好选择住在市区廉价的出租屋和破败的居民区。

——摘编自(美)戴维·马拉尼斯《曾经辉煌:底特律的故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底特律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底特律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底特律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5 . “近代中国政治的逐渐转型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推动力„„从条约口岸传播来的新潮流,导致妇女解放、家庭权威松弛以及城市生活的改观,将会在新的环境下增强社会把人口吸引到现代化部门的能力。”这段材料的主旨是(     
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变B.近代工业起步,妇女解放,城市化进程加快
C.西方思想在中国城乡影响力的不平衡性D.近代的发展为新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奠定基础
6 . 下表为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英国(       
时间事件
1848年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1875年颁布《工人住房法》,要求政府机构为工人提供更多廉价的可租赁住房。
1952年通过《大气清洁法》,对安装除尘、除硫设备和烟囱高度进行了规定。
A.城市管理走向法制化B.完善了国家卫生防疫体系
C.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化D.增强了公民环境保护意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模式以《周礼·考工记》为发端,至曹魏邺城和汉魏雒(luò)阳城而初具轴线布局之雏形,到隋唐长安城始成规矩方正、中轴对称的城市模式;迨及元明清三代之都城-北京城,特别是中轴线,从城南门永定门向北,经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一直到钟鼓楼的城市中轴线,同时也包括了故宫前面的左祖右社(太庙与社稷坛)和中轴线南端两侧的天坛、先农坛等祭祀设施,是古代中国儒家礼仪制度的城市载体。全城以紫禁城为核心,形成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作为皇权象征的紫禁城,背依景山、前亘金水;百官处事的皇城,左崇文、右宣武。

——摘编自姜波《具有东方神韵的城市遗产》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之前,德国还是邦国林立、藩镇割据之地,各个邦国各自为政,大多形成了各自的经济中心。统一后的德国,开始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进程。自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开始规划与建设互补共生的区域城市圈,城市圈内部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主体,其中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只有柏林、汉堡、慕尼黑,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也不过80个。目前,德国全境共形成了莱茵-鲁尔区、柏林-勃兰登堡区等11个城市圈均匀分布于德国各个地区,涵盖了国内所有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聚集了德国70%的人口,并解决了国内70%的就业。城市化率超过了90%,但却很少受到诸如交通拥堵、高房价、垃圾围城等“城市病”的困扰。

——摘编自王伟波、向明、范红忠《德国的城市化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北京城市规划的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选址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
(3)据上述材料,简析明清时期北京城与德国城市圈建设上的主要差异。
2023-07-06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摘编自赵世瑜、孙冰《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双林镇为例》

材料二     近代中国总体上城市化程度较低,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双林镇的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据此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启示。
2023-07-0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渐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美)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52-2000年中国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

——白南生《中国的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因素,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20世纪80年以来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2023-07-0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户中的自耕农、佃农和雇农户数进行统计,具体如下表所示。

县数

调查村数

村户总数

农户数

38个

152个

24776户

自耕农

佃农

雇农

总计

38个县各类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

32.6%

57.2%

10.2%

——

38个县农户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

84.7%

——摘编自陈翰笙主编《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材料二   上海近郊各县因紧靠近代中国发展最快的都市,所以在产业的转换、城乡产品的交换、劳动力的流动和技术的吸纳上均得益于都市经济。在上海近郊农村日益被卷入城市近代化进程中,农村产业的转换和替代给乡镇劳动力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城乡产品交流形成的市场更推动农村经济向近代跨跃,劳动人口的流动为农村多余劳动力的输出提供了通道,而依托城市吸纳技术的方便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近代上海的农村,以牛乳业为代表的畜牧农场、养鸡场以及养鸭、养蜂专业户等。此外,民国时期还兴办不少农场、试验场和畜殖场。

——摘编自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

(1)据材料,概括指出广东和上海近郊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2)简析两则材料对研究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社会价值及局限。
2023-06-29更新 | 4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