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下为近代中国城乡产业与交通状态及影响因素的统计表。据此可知(     
区域主导产业主要交通方式活动半径影响因素
习惯技术信息资本
乡村传统农业步行、马车、木船15-25千米较弱
市镇外向化农业、手工业、低端服务业马车、电船、小轮25-100千米较强较强
城市制造业、服务业轮船、汽车、火车100-1000千米
A.交通变革密切了城乡经济联系B.近代城乡经济积聚效应差异明显
C.城市化加速传统社会道德解体D.近代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2024-05-1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合测评(三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世纪中期,恩格斯这样描述其生活过的曼彻斯特:“只要哪里还有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一片迷宫式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分散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上。”这说明了英国(     
A.城市化建设呈现自由放任的轨迹B.工人居住环境日趋恶化
C.工业革命推动圈地运动快速发展D.新兴城市功能渐趋多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为世界城市化阶段演进图。图中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     

A.政治环境的稳定B.工业革命的推动C.生产工具的进步D.城市人口的增长
2024-04-08更新 | 289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1937年,住在城市中的武汉民众的境遇和条件千差万别。交通工具新旧并存,不仅给民众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更拓展了人们都市生活的时空观念。传统的泡茶馆、西来的跑马和电影则是市民奔波生计之余的消遣和休闲。此时,武汉城市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现代性品格,但在日常生活领域,对于传统的固守依然存在。社会转型的力量将现代和传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近代武汉社会生活的画面。

——摘编自胡俊修等《近代武汉城市社会生活的现代性品格和传统性固守(1927—1937)》

材料二   1934年,毛泽东主要从支持和赢得革命战争的视角来思考党内、苏维埃政府如何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毛泽东把建立具有集体经济性质的合作社作为制度前提,通过建立新的金融制度、开展反剥削的商业斗争和开办专业技术学校,全面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劳动力和耕牛缺乏的问题,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工业品的需要,此外还向群众教授手工艺术和工业技术。

——摘编自严九发《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关于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析》

材料三   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切实保障中央苏区农民的生活,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给农民提供生产资料,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恢复市场,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展;成立中央苏区革命互济总会,开展社会救济,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摘编自高汝伟《论中央苏区保障农民生活的政策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社会生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支持改善民众生活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4-03-28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下表为抗战时期的前后不同时期内国民政府设立的省会市及其人口数量情况统计表。此表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     

人口规模

抗战前设的省会市

抗战时期和抗战后设的省会市

100万一200万

广州、天津

50万一100万

杭州、沈阳

20万一50万

成都、长沙、济南、武昌

福州、开封、南昌、镇江、保定

10万一20万

昆明、吉林

安庆、西安、贵阳、兰州、西宁、张家口、太原

5万一10万

齐齐哈尔、归绥

银川、迪化、桂林

A.行政区划调整混乱B.城市化进程加速
C.边疆危机不断加深D.东西部差距缩小
2024-03-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T8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据图推知当时中国城市(     

A.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B.主要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
C.交通依赖的是自然条件D.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
7 . 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人口超过了10万的城市就已经有16个。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材料反映了英国(     
A.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随B.城市发展具有自发性
C.城市化的区域分布不均D.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事件
1841年第一条从伦敦开往布莱顿的火车正式运行,到达布莱顿只需要两个小时。
1853年霍乱第三次出现在英国各地,包括伦敦。
1863年伦敦地铁正式运行。
1865年伦敦的下水道工程初步完工,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成就,甚至被称为“工业世界的七大奇迹”。
有学者认为“一座伦敦城,半部英国史。”参考表格内容,提取关联信息,自拟题目,结合19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结合所学,指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并说明阶段特征及原因。
2023-09-15更新 | 219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10 . 【市镇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各地乡村中介于村市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查》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发展基础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江浙沪原先以苏杭为中心的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