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下表是1800—1914年德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和总人数情况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德国(     
年份所占比重(%)就业总人数(万人)
农业工业服务业
18006221171050
18505524211580
18754930211860
19003837252550
19143438283130
A.农业经济大幅度衰退B.经济结构渐趋完善
C.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城市夜生活开始出现,但社会影响仍然有限。到18世纪,夜生活开始成为时尚,一些曾属贵族圈子的娱乐活动开始扩及民间。例如化妆舞会、音乐会、俱乐部等。18世纪是欧洲城市夜晚发生急剧变迁的时期,人们睡得越来越晚,越来越多的人在天黑以后走到户外寻找欢乐和利益;一些城市不再一到夜晚关闭城门,还有很多城市,甚至连城墙都被扒倒了。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劳资双方经过长期斗争,最终确立8小时工作制,但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以继日的劳动逐步制度化。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所引起的城市化,为夜生活的流行提供了条件。工业化时期,资本扩张需要把黑夜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资本扩张推动了夜晚的转变,甚至照明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是资本运动的结果。在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黑夜是资本扩张的一个新的空间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材料二 通商以后,煤油灯、煤气灯、玻璃灯罩及电灯等先后由西方传入,照明度和安全性大幅提高,特别是适于公共场所集中使用的煤气灯和电灯的普及使用,给城市休闲娱乐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最早和最普遍使用这些新式照明工具的就是大城市里的餐馆、酒楼、戏园、茶楼、烟馆等休闲娱乐行业,因为只有这里才是适于人们结束了白天劳作之后,在夜晚数小时空闲时间里寻求休闲娱乐的场所。于是通商城市的娱乐场所,借助于新式照明工具,适应人们夜晚休闲娱乐的需要,日益增多并兴旺起来。每当太阳西下,无论是商贾文士、还是工人仆役,劳顿忙碌了一天之后,纷纷来到这些娱乐场所消遣娱乐,放松身心,交际应酬,享受愉悦,由此都市夜生活开始兴起。

——摘编自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公共时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城市夜生活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近代欧洲和近代中国城市夜生活形成的原因。
2024-05-2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43—1893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除台湾和满洲)的比例在长江下游地区由7.4%增为10.6%,在长江中游地区由4.5%增为5.2%,在长江上游地区由4.1%增为4.7%。以上数据反映出当时(     
A.城乡结构发生根本改变B.小农经济正在加速解体
C.长江流域成为经济中心D.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     

A.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B.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C.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D.公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1867年和1910年德意志(德国)城市人口居住分布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折射出(     
时间中心城市(%)市郊区(%)远郊(%)
1867592417
1910111970
A.生产力发展加速了德国统一进程B.德国正逐渐丧失世界城市化水平的优势
C.工业革命缩小了城乡间经济差距D.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的紧张
2024-04-14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以前以首都和各省省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转化为以沿海沿江港口城市为中心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朝封建君主统治被推翻B.城市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行政中心的发展观念滞后D.沿海沿江先进生产力形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基础》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各个企事业单位从属于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国家与城市社会几乎是重合的。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社区产生的背景,并指出西方近代以来社区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