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放马滩秦简《日书》记载有33种人体病症;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记载了疾病治疗和药物的运用。出土的汉代文献中,医学专辑大量出现。如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基帛书。秦汉时期文献出土(     
A.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B.表明经济发展对科技影响突出
C.奠定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D.展现了时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2024·江苏南通·一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宋元时期政府在疾病救助上相对积极的政策相比,人口更多、瘟疫更为频繁的明清时期变得日渐消极了。瘟疫的救疗在技术上要比饥寒的赈济复杂得多,在当时的社会医疗条件下,官方实际上难以全面担负起复杂的疫病防治责任。与之相反,日渐兴起的民间社会力量,特别是其中的乡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疫病救疗活动,对维护瘟疫中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江南平均每年有2.44县次发生瘟疫,但在《清实录》中却鲜有反映。疫情无法“上达天听”,匿灾不报、粉饰太平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摘编自余新忠《明清以来的疫病应对与历史省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了覆盖城市(省、市、县)、农村(县、乡、村)的医疗预防保健三级网,使全体人民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成为可能。我国实行计划免疫制度,使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降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得到了控制,职业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摘编自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报告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政府在疾病救助上日渐消极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3-10-28更新 | 354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出土于四川绵阳的经脉漆雕彩绘经络漆人,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标识了人体经络穴位的木质漆人(见如图)。该模型全体涂以黑漆,其上刻有供针灸用的红色经脉路径,与《黄帝内经》的记载有相似之处。该漆雕(     

A.是中国古代医学领先世界的依据B.价值应与医学文献相互印证
C.体现了漆器工艺者丰富的想象力D.构造完整的还原了人体结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代承前朝开设尚药局,于药政方面开前朝先河,置和剂局和惠民局。王安石变法实行国家对成药专营。政府规范药物生产,增强了药品销售和流通方面的监督管理。大力编书,树立了药品炮制和加工制作的国家标准。响应重大疫情,快速给药,及时治疗。这些措施(     
A.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B.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
C.说明宋朝取消了药业民营D.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晚清《大公报》所刊载的一则西医广告中写到:“ 世界上的人,本是精气血肉长成的,身体不似金石的坚固,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宣传拓展医疗业务B.传播西医基础理论
C.普及公共卫生知识D.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6 . 19世纪末,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中针对需乱等瘟疫的爆发及其应对说:“我国人谓疫有神,故设法以驱之,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这一论述
A.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B.传播了现代医学卫生观念
C.指出了瘟疫流行的原因D.说明了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7 .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认为“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他发现古人的脏腑理论以及绘制的解剖图常常自相矛盾,为此亲至义家、刑场,解剖观察尸体脏器,笃定了“先人典籍有误”。后著成《医林改错》,书中附有25幅人体脏腑图,均为其亲眼观察后所绘。这折射出(     
A.传统医学的近代化趋向B.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特征
C.经世致用社会治学氛围D.传统医学记载失去价值
8 .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阅读下列有关中医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历年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三百多片同医学有关。1973年,在河北藁城商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三十多粒供药用的桃仁和郁李仁。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古代医学理论基础。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东晋名医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唐朝名医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宋朝名医唐慎微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明朝名医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中国古代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五官科、传染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在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以及养生保健学等方面更是特色鲜明。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医史书写进一步发展,开始了对“医宗”的建构。医宗的编纂不是单纯的对经典医籍进行注解或重编,而在于通过综合百家、集合众长来构建共同的专业知识体系,为习医与行医者所通用。

书籍作者简介
《医宗必读》
(刊刻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李中梓全书10卷,从理、法、方、药诸方面阐释其治疗手段和经验,内容系统规范。
《医宗说约》
(刊刻于清康熙元年)
蒋示吉全书仅有6卷,书中将深奥的中医理论、繁杂的治疗手法、诸多的方药均编写成简易歌诀,通俗懂易,形象生动,方便记诵。
《御纂医宗金鉴》
(刊刻于清乾隆七年)
吴谦全书90卷,由乾隆皇帝钦定并书写书名,内容全面系统,作为官修医书,去其繁杂,统一各家学说,使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知识趋于规范化。该书将医家经典的解释权掌握在帝王之手,将医道等小技也与主流文化一样纳入到“大一统”的文化中。

——摘编自冯玉荣《医学的正典化与大众化:明清之际的儒医与“医宗”》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医药学成就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医史书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体现的时代特征。
2022-10-23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Ι)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之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
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2022-10-15更新 | 668次组卷 | 4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市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10 . 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着“治未病”中的预防和救治中的独特作用,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的“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至今适用。该著作(     
A.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是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D.系统总结了中药学的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