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金鸡纳树中的历史
2021年6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中国获得无疟疾认证。在青蒿素被发现和应用以前,奎宁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它是从金鸡纳树皮分离出的生物碱。金鸡纳树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包括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国),某同学对其历史展开研究。

材料一   近代金鸡纳树及奎宁全球流动的时间表。

——整理自靳技科《从金鸡纳树的全球流动看资本主义全球扩展》

材料二   由于欧洲市场对奎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荷等欧洲国家开始有组织地收集和运输金鸡纳植物种子,从南美洲森林移到各殖民地植物园。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和英属印度西南部先后进行种植试验。19世纪末,南亚、东南亚金鸡纳种植园发展迅猛:1873年缅甸的种植超过2万株;1884年锡兰(今斯里兰卡)树皮产量几乎是印度和爪哇的两倍;荷属东印度的爪哇西部山区就有100多个种植园……

——整理自王林亚《改变世界的奎宁:全球环境史视野下人类对金鸡纳的认知、引种及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在西非海岸,欧洲军队死亡率为士兵48.3%,军官20.9%。到19世纪末,由于奎宁的大量使用,这一比例已降为7.6%5.3%

——[美]菲利普·科廷《白人的坟墓:想象与现实》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单就秘鲁而言,每年就有2.5万棵金鸡纳树被毁……1866年,锡兰就清理了10万英亩的森林,1862-1929年爪哇被砍伐的森林面积高达20万英亩。森林砍伐造成土壤流失加剧,为提高土壤肥力,欧洲进口大量化学肥料,这又造成土壤板结。

——[英]克莱门茨·马卡姆《秘鲁树皮:印度金鸡纳种植记录(1860-1880)》

(1)青蒿素是由屠呦呦团队受到中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后提取分离而来,以下属于中医药典籍的有(     )(双选)
A.《伤寒杂病论》B.《心血运动论》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

(2)下列属于同金鸡纳树一样由美洲走向世界的物种有(     )(双选)
A.甜高粱B.马铃薯C.咖啡D.辣椒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金鸡纳树全球流动的主要因素。
(4)根据材料一、二,在地图中用“”标注出19世纪末金鸡纳树分布的至少两处区域。

(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金鸡纳树的全球流动?
2024-01-12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摘编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之《大医精诚》


(1)根据材料,归纳“大医精诚”思想的具体内通。
(2)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材料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2023-02-10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西医在中国沿海各大城市传播较快,对中国社会产生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则尤中土医工所未逮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憾荡,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来未有之奇变也。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医学著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医学堂1885年浙江成立利济学堂;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医学研究1904年医学研究会;1905年中国医学会;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1931年中央国医馆,“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
医药改良仿效西法,“请求化学以精泡制”。用科学的新法研究中药。上海的粹华药厂、佛溪药厂,即秉此原则而开设,制成了改良的中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
(2)以“应对挑战一传统医学的变迁”为主题,对材料二中的表格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2-16更新 | 410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
4 . 医学的发展不仅与疾病有关,也与各地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盖伦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名医,他倡导实证医学,倾心于探索人体的结构,强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重视人体生理功能的阐释。他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强调疾病局部定位、重视逻辑推理的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并将当时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运用于医学之中,提出脏腑经络、辨证治则、养生保健等学说,为中医学此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其影响下,中国古代医学呈现出不注重机体局部的结构与功能,而是注重从整体观出发,宏观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动态变化。
——摘编自边海云《轴心时代东西方医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 -50%。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和草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从经营传统农业到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懂拉丁语的教授在瘟疫中死去,许多学校被迫放弃了拉丁语的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死亡使人们一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威尼斯建立许多站点专门用来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在远离城市的岛上设立墓地埋葬因黑死痛而死的人,埋葬的深度要达到5英尺。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等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由尤中土医工所束速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荡憾,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也”。在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1)依据材料一,比较古代中西医学理论观念和临床方法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黑死病给欧洲带来了哪些变化?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
(4)以“应对挑战——传统医学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6-12-13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海淀区高三3月适应性训练(零模)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医学具有独特的医疗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名利思想是“医人之膏肓也”,医者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chi相貌丑陋),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要防病于未然。中国古代医学主张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要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二自辛亥革命起,中医药学就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一分子。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落后于时代。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西医专门学校而没有涉及中医。1929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

——摘编自《历史上的中医废立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学的医疗原则,并指出其文化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中医在近代陷入困境的原因。
2024-05-1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州市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距今五十年前,西洋来华传道的教会机关里的医师,组织了一个“博医会”,由外人主持全中国的医学事宜,如促进医学教育,改良医学设施,灌输卫生知识等等,替吾国奠下了新医的基石。有识之士,便纷纷研究西洋新医学术,民众也渐知延请西医诊治疾病;于是西洋医术便在吾国萌起了嫩芽。当时从外国学成归国的医界先进,认为中国的医学事业由外国人主持,他们的精力和功绩,固然值得感佩,但究非妥善办法,国人应有自己的医学团体,中国的医学事业,应由中国人来主持,于是便组织了中国医学会,到现在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了。自从中国医学会成立后,外人组织的博医会即形解散,外国医学家仍极力赞助中国医学会的长成。到现在已有三千会员,其中有六百个外国会员。这是全国的医学学术机关,在政府极力赞助之下,对于吾国医学事业贡献良多。

——《申报》1941年4月24日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医学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医学会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书,王彪之传》谈到永和末年,疾疫流传,“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唐宣宗大中年间,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疲肄虐的淮南、武宁军等方镇辖内,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额钱物摊派先放免三年,三年以后再行交纳。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向老百姓传擂预防疫病的知识。疫病流行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经常采用医药治疗来对抗疫病,政府曾派出医生带了药品到乡村巡视。

——摘编自张剑光、王晓洁《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

材料二   “庚子国变”后,各类瘟疫流行,导致中国秩序更加混乱。许多官员用西医理念实施防疫,效仿西方设立卫生局,“专司防疫清沽事宜”“派员检疫”安置隔离染疫人员。袁世凯在大法设立防疫院,对所有入港船只实施检疫,聘请中外医生(含女医生)和旧医官共同参与,对入港船只,不论华洋,都要强制检疫,一旦发现疫情,就立即隔离诊治。经数月努力,防疫取得成功。

——摘编自谷永清、张海林《试论清末“新政”中的卫生防疫事业—以北洋地区为例》

材料三   19531月,政务院167次会议批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卫生部先后颁布《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1954年)、《卫生防疫站工作试行条例》(1964年)。我国推行计划免疫,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了医疗卫生知识,增强了人民群众治病防病的观念。

——摘编自吴超《从卫生防疫到全民健康——新中国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业》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个时期的主要防疫方法。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卫生防疫的重要意义,并谈谈对卫生防疫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3年,《中华医学杂志》在重庆复刊,其卷头语写道:“本志自民元四年创刊以来,出版已达二十八卷。总会(指中华医学总会)迁渝后,学术空气,甚为浓厚,检以为本志有复刊之必要……俾国内医学学术之研究,际兹抗战期间,不仅得以赓续,并能产生新的收获,庶合中央抗建之旨,本会之幸,亦国家之幸”。

                                                                                  ——摘编自张爱林《近代医疗卫生杂志的传播》

材料二:《中华医学杂志》复刊初期的部分内容

卷号及期号部分文章主题
1943年第29卷第2期国产抗疟药材之研究
蜂蜜对于治疗冻疮溃疡及小外伤之用途
重庆市卫生新闻介绍
1944年第30卷第4期神经病科医师之训练
1945年第31卷第1期海外空运服务社之医疗问题
1945年第31卷第3期空运手术队之降落问题
1945年第31卷第5期国外麻醉问题

                                                                              ——据张爱林《近代医疗卫生杂志的传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医学杂志》复刊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复刊初期《中华医学杂志》内容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医学杂志》复刊的时代价值。
2024-05-24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始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实现农业丰收必须把顺天时、量地利、用人力三要素加以有机结合,并进行统筹规划。在医学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也正因如此,传统中医理论令推崇技术实验、病理分析的西方医学家颇感费解。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科学的权威已为近世多数哲学家所承认。此一权威,殊不同于教会的权威。科学权威,理智的力量也。人之于科学权威,可以拒绝,可以接受。拒绝,无须受惩罚。接受,无须出于保身家、保名誉之考虑。……再者,科学的权威,明一理有一理之权威,明二理有二理之权威。科学的权威,止于已明之理:不若天主教义,乃包罗万象之体系,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甚至世界之过去与未来,无一不在此体系之内。科学如有所见,仅以此时此物已有科学实证者为限。……科学的权威,尚有一点不同于教会的权威,……即科学作出的判断,曰此是暂时的结论,此有盖然性,科学的结论可加以修正,此是科学家共有的见解。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承认科学的原因。
2024-03-06更新 | 151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自拟模拟(7)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医学史研究认为,甲骨文最早记载了中医学的内容。西周时期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   1915 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

——摘编自《独秀文存》

材料三   鲁迅先生在为父求医的过程中,对当时中医的许多弊病产生了直观的认识,这使他成为了一位“反中医者”。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把中医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迷信、荒唐的手段和中国人无知、愚弱的陈旧国民性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对中医进行了全面甚至极端的批判。但是鲁迅先生也曾反复研究并且多次赞扬《本草纲目》,说是“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他对其它中医的精华典籍也十分珍重。

——摘编自皮国立《医疗与近代社会——试析鲁迅的反中医情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鲁迅对中医态度的共同点及产生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4-05-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