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距今五十年前,西洋来华传道的教会机关里的医师,组织了一个“博医会”,由外人主持全中国的医学事宜,如促进医学教育,改良医学设施,灌输卫生知识等等,替吾国奠下了新医的基石。有识之士,便纷纷研究西洋新医学术,民众也渐知延请西医诊治疾病;于是西洋医术便在吾国萌起了嫩芽。当时从外国学成归国的医界先进,认为中国的医学事业由外国人主持,他们的精力和功绩,固然值得感佩,但究非妥善办法,国人应有自己的医学团体,中国的医学事业,应由中国人来主持,于是便组织了中国医学会,到现在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了。自从中国医学会成立后,外人组织的博医会即形解散,外国医学家仍极力赞助中国医学会的长成。到现在已有三千会员,其中有六百个外国会员。这是全国的医学学术机关,在政府极力赞助之下,对于吾国医学事业贡献良多。

——《申报》1941年4月24日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医学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医学会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2024-06-0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8年黄热病流行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场传染病疫情,造成民众大批死亡、社会恐慌以及工商业瘫痪。根据美国的联邦二元体制,处理多数卫生事务的权力不属于联邦政府。因此面对传染病危机,联邦政府只为灾区提供了少量救助物资,州政府提出黄热病防治建议,不少州政府把卫生职责下放市镇当局,允许后者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但是州政府和市镇当局又难以承受疫情防控的经济成本,况且有些南部城市还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因此在防治中,是由民众、慈善机构和教会等社会力量承担了照顾病人和救济贫困者的大部分责任。这场疫情暴露出政府治理的问题与不足,促使联邦政府开展联邦卫生机构改革,推动了国家卫生局的成立。

——摘编自王光伟《传染病疫情下的政府防治与社会救助——以1878年美国黄热病疫情防控为例》

材料二   1902年京津霍乱时,清廷派出大臣设坛焚香以期消除疫疠,任由患病之人来去自由。仅仅在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建立了卫生机构,其他地方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卫生部,遍及全国的近代公共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还规定对婴儿和儿童进行预防种痘,仅北京一地,每年种痘人数就在三万人左右。河北省由民政厅主管卫生事宜,在疫灾流行时,本地的卫生机构主动开展防疫治疫工作,采取卫生消毒、隔离病人、防疫注射等措施。社会精英也愈发认识到民众身体强健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和根本,同时指出民众若得不到有效救治,便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他们不忍见民众受传染病侵袭之苦,积极指出卫生建设的不足和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冀望政府有所改进,施惠于民众。

——摘编自齐晓钰《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8年美国黄热病疫情防控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京津冀地区疫情防控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2024-05-29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大门被强制打开,西方科学、西方文化、西方医学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国文化,阻碍了中医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各种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强调西化,还强调抛弃掉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在医学界尤为突出,中医进入浮沉时期。此时,中医的理论体系不符合西方科学思想,于是中医界开始针对中医存废的问题,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争论。中医之所以能历经岁月长河至今,就是因为中医一直能够医治疾病挽救生命,而中医之所以遭遇生存和发展危机,也正是因为中医医治疾病的功能遭遇困境和质疑,主要是遭到来自西医的攻击。

——摘编自张斯靓《建国后的中医存废之争及其反思》等

材料二:中医既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中国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百年以来,中医的发展走过了崎岖之路,包括数次中医的存废之争。每次中医存废之争都由起初的中西医之争,走向了中西文化之争和医学建制之争。……西医在中国的建制化是与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同步开始的,而建制化建设初期的主体力量是海外学习归来的留学生,正是这些留学生学成归来后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对当时主要以民办诊所为主的中医医疗机构形成了建制化冲击。……而每次中医转危为安,都得益于文化和建制力量的庇护,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生存危机问题。

——摘编自张培富《21世纪中医的创新发展—一从文化与建制庇护下中医生存谈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医之争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生存危机。
2024-05-2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Ⅰ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医学史研究认为,甲骨文最早记载了中医学的内容。西周时期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   1915 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

——摘编自《独秀文存》

材料三   鲁迅先生在为父求医的过程中,对当时中医的许多弊病产生了直观的认识,这使他成为了一位“反中医者”。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把中医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迷信、荒唐的手段和中国人无知、愚弱的陈旧国民性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对中医进行了全面甚至极端的批判。但是鲁迅先生也曾反复研究并且多次赞扬《本草纲目》,说是“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他对其它中医的精华典籍也十分珍重。

——摘编自皮国立《医疗与近代社会——试析鲁迅的反中医情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鲁迅对中医态度的共同点及产生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4-05-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专门用于医疗的磨制石针。《黄帝内经》融合阴阳五行、经络腧穴、人体与自然相应等学说,构建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因针灸便于操作,医者多加以提儡,百姓亦略知负疗;皇甫谥所撰《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针灸专书。唐朝出现专门的“针师”和“灸师”,针灸成为太医署的专业之一。北宋针灸家王惟一设计制成铜人模型,作为教学和考试之用。明代,针灸学文献丰富、名家辈出。

——摘编自程莘农《中国针灸学》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医学处境艰难,险遭扼杀,针灸也遭到歧视和排斥。在中医科学化的背景下,重新厘定针灸知识成为时人证明中医有效性的一项重要举措。诸多医家都对针灸知识革新进行探索,如征集整理并公开民间针负秘术、改编传统针灸入门医书以便普通读者接受、运用生理解剖学论证解释经络学说等。

——摘编自陈思言《注重疗效与回归经典:民国时期针灸知识革新的路径研究》等

材料三   针灸6世纪开始传到朝鲜、日本、印度,16世纪传到欧洲。新中国成立以来,针灸学的国际影响逐渐扩大。1975年以后,应世界卫生组织的请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创办针负培训班,为许多国家培养了针灸人才。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中医针灸”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19年.全世界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针灸。

——摘编自程莘农《中国针灸学》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民国时期针灸学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针灸学在新时代的文化价值。
2024-05-1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埠初期福州贸易情况不容乐观,英国曾一度想放弃这个港口。直到五十年代,闽地通往上海、广州等地的茶叶运输通道阻滞,福建当局为缓和茶叶贸易之困境,故而解除福州港的茶禁,允许西方诸国洋商雇人进入武夷山茶产区抢购茶叶,并通过闽江运往世界各国。于是“各国船只驶闽运茶者,犹如万箭齐发,呈争先恐后之状也”,福州逐步成为驰名于世界的茶叶贸易大港口。从1855年到1860年,福州茶叶贸易从1570万磅增至4000万磅,到1868年增加到3.77亿磅, “洋商直接使用轮船运输到国外”。

——摘编自胡家保《近代福州城市西人建筑及其影响研究(1840—1949年)》

材料二


史料史料   来源
史料1

1   1866年福州汇丰银行分理处
朱永春《福州近代建筑史》
史料2

2   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史料3美国基督教美部会于咸丰十六年(1860年)在福州于山西麓太平街创建圣教医院,该医院在早期医生柯为良的精心维护和主持下,已久负盛名。柯医生通晓闽言闽语,精通汉文,先后编译和著作了《体学新编》和《医馆略述》等多部医书,并以医院为依托创办了医学堂,培养中国医生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州市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至80年代福建茶叶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上述变化的国内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研究课题,并说明三则史料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
2024-05-0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教学检测(四)暨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二十二年夏六月,丞相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冬,有星孛于东北。是岁大疫。”“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操面对这样严重的灾情,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颁布了赈灾令,作了以下规定:“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摘编自《后汉书》等

材料二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调查,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感染者1200余万人,病牛约120万头,钉螺分布面积达148亿m²。血吸虫病的肆虐给流行区广大群众带来深重苦难,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二首·送瘟神》诗词中所描述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情景,真实反映了当时血吸虫病的严重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方针,遵循“因地制宜、科学防治”的原则,经过70余年的积极防控,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摘编自操治国《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进展、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应对疫情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024-05-0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传统医学)有些治疗是有利的,有些治疗则毫无意义。像民间习俗一样,医学理论也是粗糙的经验主义,而且极端武断。在中国,则同时有几个名医共享神圣的地位。临床诊断每每套用既有理论术语,牵强附会地加以解释,治疗方法也因而歧义互见。在欧洲,以医学院和医疗机构为中心的专业机构,可能决定了对新疾病的更为系统性的反应。随着18世纪的到来,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而且直到1850年之后,医学技术与医疗机构才开始对人类存活和人口增长产生大规模的影响。

——根据【美】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请结合史实,简要评价作者对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的看法。
2024-04-30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医药学方面,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能掌握切脉、望色、听声等诊断方法和针灸、汤液、熨 帖等治疗方法。到了秦代,始皇焚书,但保留了医药书。淳于意是西汉文帝时的良医。《史记》里记载 了他的25例医案,各有病理、辨症、治疗和预后,可以看出淳于意的医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约在 西汉初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以问答形式解释人体的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对血液循环作了首创 性的论述,指出了切脉在诊断上的重要意义。书中对44类311 种病症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还提 出了“治病必求于本”和疾病预防的宝贵思想。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总结了长期以来的大量 药物学知识,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它详细地记载了药 物性能、采集时间、采集方法、主治病症以及药物的配合运用。这两部书是中国医学体系和药物学体 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     隋唐时期,国际医药交流更为广泛。隋唐以前,中国与国外的医药交流,特别是中医对国外的影 响主要在日本、朝鲜,从隋唐时代起则与印度、阿拉伯等有了更广泛的往来。在繁荣的中日文化交流 方面,医学仍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此时日本大量引进中国医学,他们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医药 学,大量输入中国医药书籍,甚至将中国兴办的医学教育体制、课程设置等几乎原样搬到日本,并以 《大宝律令》的形式形成制度。在此时期朝鲜医学也经历了与日本大致相似的情况,朝鲜化的中国医 学在朝鲜卫生保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学同时也传播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印度所谓的“神州上药”,即指中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中古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中医药交流产生的影响。
2024-04-3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万历年间瘟疫流行。旱灾经常与瘟疫相伴随,使瘟疫迅速蔓延,加重瘟疫的危害性。旱灾有时还伴随蝗灾,旱灾导致禾稼尽,饥荒不断,粮价飞涨,人相食。“民饥多疫”是万历年间瘟疫发生的典型特征。除了旱蝗灾外,受地理环境影响,一些地区受到其他灾害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灾害同样与瘟疫相伴随。像一些地区经常受到水灾影响,如上海嘉定县万历三年乙亥,大水疫。万历年间的瘟疫除了与其他灾害相伴随的特点外,还有种类复杂多样、患者症状不一、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流行特点。万历年间瘟疫流行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人口大量死亡,还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朝廷停止大型工程,诏免灾区夏粮秋税,留以充赈并督促地方官员维护好社会秩序。《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记载了万历年间一些应对瘟疫医术高明、积极作出贡献的医生,如浙江周行县蔡系施药,救活数万人。

——摘编自王金鹏《明代万历年间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1)根据材料,分析明代万历年间瘟疫的流行特点。
(2)根据材料,概括明朝防治瘟疫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