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都是一场遭遇战和大考,既考验一国的经济基础、国民素质,也考验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执政者的治理能力,更考验民众与政府、执政者的互信关系。各国在自救与救人、自利与大义之间的选择应对,对疫情后的国家间关系、国际力量对比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路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英国政府,枢密院作为国家最高防疫领导机构,全盘指导国家的防疫工作;郡治安法官具体领导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而教区牧师和教会执事则具体负责法令的执行与措施的实施,他们每周要向治安法官递交一份疫情报告,其中包括染病人数和死亡人数。起初法令要求染病住户主动隔离,后来鉴于成效有限不得不趋向制度化和强制化。在大疫面前,英国职能部门与官员大都能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英国君主也经常过问防疫事务并下达指示,而以乡绅阶层为主体的地方官员在接到法令和指示后,往往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来组织地方防疫。中世纪愚昧、落后的天谴疫病观念为进步、理性的观念所取代,疫病不再被认为是上帝意志的体现,不再是对人类罪孽的惩罚,它只是一种生理病痛,只要措施得当是可以战胜的,这为医生等专业人士走向防疫前台提供了机会。有学者估算,在16、17世纪的防疫斗争中,政府投入与私人募捐投入的经费总计为33800磅,与同期欧洲国家相比,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1950年,卫生部成立中央防疫总队,下设6个防疫大队。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要求发动群众、宣传群众,让群众自己起来同疾病和不卫生习惯作斗争。各地广泛组织清洁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在全国各地建立卫生防疫站,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等工作。1954年,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明确,应逐步建立国家的监督制度。1955年,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规定对18种传染病的管理办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全国卫生防疫机构建设经验的同时,国家决定建立中国预防医学中心。从此,从国家预防医学中心到省、地县及各部门卫生防疫站,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卫生防疫组织体系。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启动时期。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防控传染病工作中的职责做出了明确的分工。同年,国家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网络直报系统运行。

——摘编自王碧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60年》

材料三     近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有效应对了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近三年来,我们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和进一步的优化措施,以战略的稳定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近三年来,我们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在持续提升,疫苗研发和接种取得了积极进展,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近三年的抗疫实践,极大程度保障了全体人民的生命安全,极大程度创造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发展环境,极大程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都为今天的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近三年来,我们不断调整优化防控措施,每一次优化都是十分审慎的,是建立在此前防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发现的问题,深入研究论证;每一次优化都是强调更加科学精准,聚焦病毒特性、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和国内外防控策略变化,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每一次优化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更好地为老年人、婴幼儿等重点人群提供保障。

——摘自2022年12月初新华社社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经验和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的医疗需求急剧增长,但英国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城市下层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英国城镇的大规模发展,成倍地增加了对健康的威胁。药房的兴起是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向医疗市场领域扩散的产物。社会有识之士对健康问题日益关切,而医疗慈善的实际目的就是使勤劳的穷人恢复健康并重返劳动。与此同时,宣扬启蒙运动社会政治观的思想家们热衷于促进世俗福利、健康和国家财富,他们也非常重视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药房的出现既丰富了英国下层民众的医疗服务供给,也促进了英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元鹏成《论近代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建立了各级卫生行政组织。为了及早掌握疫情,建立了传染性疾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各种传染病疫情,还积极开展防控工作,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防治网络,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传染病治疗技术方法,坚持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工作方式。饮水、食品、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环节。为此,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加强水源保护、水井改良和城乡饮水消毒工作。

——摘编自扶小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慈善药房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给你带来的启示。
3 . 如图是《大瘟疫与人类之战》一书的“目录”摘编。据此可推,该书的主旨是(     

A.疫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B.科学进步终结了疫病传播
C.传染病的流行难以控制D.疫病防治有赖人类理性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在时间上江南的瘟疫频数在有清一代呈不断增多之态势,在空间上,在人口密集、地处交通要冲的地区,瘟疫较多,而地势偏远、人口稀少的小县则相对较少发生瘟疫。其次,清代江南的急性传染病尽管数量繁多,但霍乱、伤寒和痢疾等传染病的重要性明显超过其他地区。特别在4月至7月这四个月,发生疫病要占到瘟疫总数的 78%以上,加之对外交往的增多,生态环境的变化,伴随新的疫病尤其多发。但是随着清代医药和社会救疗事业的进步,江南瘟疫的频数虽然不断增加,但由此造成的社会破坏力呈下降之势。

材料二 有清一代对瘟疫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比如人们开始认为疫气是不正之气混入病气、尸气以及其他秽浊之气而形成的,这无疑促进了传统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对瘟疫病原的认识更加接近现代认识。其次,由于水质状况的恶化,改善水源公共卫生的意识也随之加强,诸多疫病开始加入卫生方面的考虑。在人工免疫方面,国人不仅发明并推广了人痘施种术,甚至比欧洲还顺利的推广和普及。在医疗救助方面,由传统社会救济慈善机构逐步向普遍地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的方向发展,这为近代医院的推广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基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清代江南瘟疫爆发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江南瘟疫爆发产生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先民为抵御疫情,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周易·既济》就指出:“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秦律中明确规定了严格的传染病疑似患者的报告制度,如果一旦发现了疑似疫病患者,就要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礼记·内则》:“疾病,外内皆帚。”将打扫卫生和病联系起来,可见已明确认识到环境卫生对身体健康的密切关联。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张仲景愤力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施治”的基础;其中的经方清肺排毒汤对这次新冠肺炎的有良好的医疗效果。葛洪用青蒿治疗疟疾的发现和医学先辈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的发明,是我国传统医学对人类抗疫事业的两大杰出贡献。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英国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给。

——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历史上疫病防治对现代疫情防控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传承中寻求变革,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依然流行。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注重个人的养生与保健,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针灸治疗使用广泛。中国近代,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华民国政府,医疗制度侧重于服务达官贵人,对百姓影响甚少。而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国民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国家的公事。国家必须尽到责任,维护国民健康,培养国民民族气魄与健全体格。个人必须配合政策,尽好国民的责任。

——摘编自皮国立《碰撞与汇通:近代中医的变革之路》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很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疫病,如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各级医疗机构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救助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摘编自张栋《新中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相较于近代中国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
7 . 新冠疫情给21世纪的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挑战,让我们省思瘟疫与人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主降生后第一千三百四十八年,意大利的城市中最美丽的城市——就是那繁华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怖的磁疫。不知是由于……还是因为我们多行不义,天主大发雷盒,降罚于世人,那场瘟疫几年前先在东方地区开始,夺去了无数人圣灵性命,然后毫不停留,以燎原之势向西方继续蔓延。善男信女不止一次地组织宗枚游行或其他活动,皮诚地祈求天主,但一切努力都徒劳无功。要对抗瘟疫,只有一个办法,唯一的好办法,那就是躲开瘟疫。一群青年男女隐居乡间别墅,这座别墅筑在一座小山上,和纵横的大路都保持着相当距离,整座宅子已在事先打扫得干干净净,卧房里的被褥都安放得整整齐齐;每个屋子里都供满着各种时令鲜花,地板上铺了一层灯芯草。……

——节选自《十日谈》

材料二:麦克尼尔《瘟疫与人》无疑是部极具开创性的论著,作者通过揭示各种疫病循环的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他认为传染病乃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

第一章“狩猎者”,介绍史前时代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与传染病的关系及传染病对人类文化形成的影响。

第二章“历史的突破”,探讨了公元前3000年~前500年间人类所遗受的疫病以及与疫病逐渐调试的过程。

第三章“欧亚疾病的大交融”,论述公元前500年~公元1200年的疫病史,提出地中海岸、印度和中国间的贸易,在公元200年左右已运作稳定,这暗示着在交换物资的同时,传染病也一并交换。大约在900年左右,欧亚大陆发展出了相当稳定的疫病模式,人口再度增长。

第四章“蒙古帝国颠覆旧有的疾病平衡”,阐述了1200年~1500年间世界各地遭受的疫病。直到1500年前后,新的平衡才在各地陆续达至。

第五章“跨越大洋的交流”,讨论1500~1700年世界疫病状态。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传染病模式还出现了均质化倾向,即世界各地的致病微生物与人类共生模式更趋稳定。

第六章“近代医学实践的影响”,探讨1700年以后的人类疾病史。随着天花接种的发明推广、近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第一次能够通过科学原理在卫生行政上的运用,彻底打败逾越传统地理疆界的传染病。但疾病与人类的竞争依然存在,直到今天,而且还将会和人类长久共存。

——摘编自余新忠《瘟疫与人•译者序》


(1)《十日谈》对研究14世纪的欧洲社会生活有何史料价值?在使用这种史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瘟疫与人的关系。
2023-08-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等五地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通过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总结了丰富的经验。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元明清时期,瘟疫流行,温病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自近代以来,社会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使中医药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界面临危机四伏的险境。

——摘编自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大事件

年份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5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了青蒿素,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

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法》

20032019

SARS时期、新冠肺炎突发时期再显中医药神威。

2019

国内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809个,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中国医药与改革开放4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医药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机的原因。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医药发展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20年英国人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了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在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摘编自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中国医疗制度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3-04-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疫病防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应对。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

——摘编自张剑光、王晓洁《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减少。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与现代防疫措施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意义。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