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医学界并无明显的中西医界限,中西医之间表面上相安无事,然而,由于西医势力逐渐扩大,医界过分抨击中医之弊,一些中医人士倍感中医地位受到威胁,起而反击。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医学界的变革深受近代日本医学思潮的影响。在医学领域追随废除汉医、全盘西化的道路,留日归来中国学人把日本的医学理念带回中国,成为传播西医,废弃中医的骨干力量。民国伊始,政府摒弃中国传统医学于新式医疗制度之外,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曾两次掀起巨大的“消灭中医”“废止中医”的巨浪,出现了影响深远的近代中西医之争。

——摘编自郝先中《清代中医界对西洋医学的认知与回应》

材料二   1929年及其以后的中医废除之争,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中国医学界的二元格局。中医界虽然屡屡遭到打压,但还是顽强地生存下去。西医虽然把持国家卫生行政且拥有中医无法比拟的学术地位,但也无法让中医全军覆没。这次斗争对中医药界来说既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又为其自身的生存发展迎来了契机。其留下的影响是永恒的,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其一,抗争与发展是近代中医药界两大主线,抗争中建立了团结,改变了原来中医界的内部关系和职业精神;其二,废止中医之争促发了中医界的紧迫感,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中医界不得不谋求自身的革新与改良,自觉进行科学化的尝试,逐渐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或许可以说,废止风波最终为中医药界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的胜利。

——摘编自部先中《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西医之争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医之争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有的公共卫生护理是近期发展的成果,但其根源却可追溯至遥远的过去。其中之一便来自启蒙运动的教海,即期望通过向穷人们提供能够让他们自救的信息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另一个则是向生病的穷人提供医疗和护理的患善传统。正是由于这两者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和卫生背景下的相互作用,英国、美国的公共卫生护理逐步发展起来。19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社区做出了努力,在有组织的基础上为患病的穷人提供家庭护理。同时、健康家访作为公共卫生护理的另一个发展方向,也于19世纪60年代率先在英国兴起,20世纪初,许多城镇都拥有了自己的健康家访员。英美公共卫生护理发展的一个趋势,最初可见于专科护理活动,但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其他类型的护理活动也得到了发展,并融入公共卫生护理的主流。例如,1908年,由于国家规定学校儿童必须接受强制性体检以及教育委员会的不断督促,英国诞生了学校护士一职。于是乎,结核病护士、骨科护士、市立助产士等也相继诞生。近年来,虽然有些工作如助产士等仍具有专业性,但公共卫生护士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综合化。

材料二   1904年,据估计,仅在纽约就有六七万儿童挨饿上学,而且很多时候,学童课业表现不佳是由营养不良引起的。1908年,学校午餐运动在纽约发起,费城、芝加哥和其他中心城市纷纷效仿纽约,也为贫困儿童提供食物补给。纽约市卫生局的约瑟芬·贝克医生在1917 年指出,在纽约的学校中,大约有21%的儿童营养不良,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补充膳食的工作。1918年,根据托马斯·伍德博士的估计,美国有15%25%的学童有这样的问题。1935年,联邦剩余物资公司在重组后采取了一项积极的方案来减少剩余农产品。这个方案的内容之一就是学校午餐计划。到1938年底,有45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参与了该计划,在运行的五年中,总共约有1.3亿份饭菜提供给了学童。毫无疑问,这项计划在改善儿童健康方面产生了直接效益。同时,营养教育也得到了重视,这个科目在1918年被纳入公立学校的课程,并在此后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常规部分。《1946年全国学校午餐法》使这种发展成为正式文书,该法案为各州执行的学校午餐计划提供资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乔治·罗森《公共卫生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西方公共护理事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并概括西方公共护理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校午餐制度在美国兴起的历史背景。
3 . 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意义。
2022-04-05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川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初期,各种传染疾病肆虐,卫生防疫条件落后。面对恶劣的卫生状况和经济形势,1949年,中央宣布成立卫生部;次年,卫生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会上专门论述了“团结和改造中西医”的问题,一直以来轻视排斥中医的现象仍未得到解决。195410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为中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卫生部设立中医司。随后,各省(自治区)地(市)级卫生部门先后设立了中医处、中医科,承担中医医疗预防、中西医结合诊疗等职责;到1958年,中央发布了《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令法规;1960年间,中医医院数量增加到330所,中医学徒达8万多人;中央在各地组织大批中医工作者整理、总结、研究古典医籍和老中医的经验;并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统一经营中药材。

——摘编自中央文献编辑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事业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2-09-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政府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疫病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太医署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药局等官方机构。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应对疾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时期

主要内容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66年,博济医学堂的设立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直接启发了此后一批教会医学堂和护士学校的建立;
1905年,清政府于巡警部警保司设卫生科,1906年升为卫生司,设保健、检疫、方术三科;
1929年,我国开始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此前中国海港检疫工作被外国人把持;
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总军医处成立,出现了医疗卫生制度的专业化设计;
据1936年《中华年鉴》统计,全国20个省有教会医院426所;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民政厅下设卫生处;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建立了阶梯救治和医疗后送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医疗体系;
2016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经受住了考验。

——摘编自王书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条理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宗教医学是人们疗治病痛的主要途径。16至17世纪,瘟疫频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神职人员纷纷死亡,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建议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并以放血、催吐等疗法取代祈祷、观瞻圣物。政府则以医学隔离、清扫街道等手段进行防控,严禁举行相关祭祀活动。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伊丽莎白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1921年国联卫生组织成立。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霍乱、鼠疫、黄热病等,亚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国际合作共识加深。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之前曾威胁世界60%人口的天花基本被根除。

——摘编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策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及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多集中在城市,数量在西医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概括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
2022-10-15更新 | 186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先后建立了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病理学等。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教会医院在中国内地建立,它们为外国驻军、商人、侨民服务,同时救治中国病人,教会医生和本国教会组织联系密切,能及时输入新技术,使教会医院在中国保持技术优势,治疗范围涉及眼科、内外科、骨科、牙科等。1850年,英国医生合信出版了《全体新论》,成为向中国人讲授西医的重要著作。1915年,在华教会医学校有23所,护士学校、药学校等有36所。1921年,北京高校开展卫生教育运动,由北京教会医学会指导,北京大学负责,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利用暑假做关于公共卫生的演讲。西医传入,中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近代中国人医药观逐渐多元化,中医受到严重冲击,逐渐形成“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

——摘编自傅维康等主编《中国医学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前中医药学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022-06-0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染病流行的范围、速度、影响力与人类经济社会交流融合的深度紧密相关。伴随人类文明从区域发展走向全球交融,传染病大流行也从区域大流行逐步走向全球大流行。大航海时代,殖民者带来的传染病跨洲跨海,不仅给新发现地区带来了巨大灾难,还加速了其被殖民化进程。霍乱在1830年出现于俄罗斯,很快横扫了欧洲,接着出现在魁北克、蒙特利尔和纽约,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为了防止全球性传染病蔓延,医学界展开了各种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面对疫情扩散的严峻形势,中国国家卫健委汇编诊疗和防控方案,分享给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参照使用。中国还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援助。

——摘编自《传染病改变世界——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新航路的开辟》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28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