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以儒为核心,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文化结构;中国艺术虽然有不同门类,但书画同源,诗画表里,乐舞一体,乐画相通;中国文化的思维特征是注重直觉体悟,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这体现出中国文化的(     
A.延续性B.本土性C.多元性D.整体性
2 . 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形成过程逻辑主题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圣王之道
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
汉孝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帝王之道
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纲纪道德
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心性义理

(1)根据材料,指出儒家经典演变的特征。
(2)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逻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建康、洛阳两大书籍聚集和流通中心,许多书籍流传到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甚至外国。当时的高句丽,就流行着“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等图书: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曾向南方刘宋政权求得《易林》《式占》《元嘉历》(南朝宋历法)等图书;南方陈朝的文帝派使者到新罗,带去佛经1700卷:南朝梁武帝时,百济人段杨尔将《诗》《书》《礼》《易》《春秋》传入日本。

——据《中国出版通史》

材料二   天聪九年(1635)清太宗皇太极谕曰:“今宜于辽、宋、金、元四史内,择其勤于求治而国祚昌隆,或所行悖道而统绪废坠,与夫用兵行师之方略,以及佐理之忠良,乱国之奸佞,有关政要者,汇纂翻译成书,用备观览。”顺治三年(1646),“上(顺治帝)以《宝训》一书,彝宪格言,深裨治理。御制序文,载于编首,仍刊刻满汉字,颁行中外”。

(注:《宝训》,即《洪武宝训》,记载了明太祖的言行、诏令、谕旨、道德规诫等)

——据《清太宗实录》《清世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空间维度说明南北朝时期中华典籍传播的特点,并简述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译书颁书的目的。
(3)根据以上材料围绕“中华典籍的传播”自行提出一个有历史研究价值的问题并阐明选题意义。
2023-01-0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4 . 英国“湖畔派”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他于1798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二人从拥护法国革命发展为反对法国革命,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寻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和该作品属于同一创作风格的是(     
A.《诗经·氓》B.《百年孤独》C.《九歌》D.《老人与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下表资料可知,唐代
资料出处
“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晋朝陆翙《邺中记》
“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春幕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唐代柳中庸《寒食戏赠》
“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唐代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
A.贵族更加注重养生B.传承了传统的节日习俗
C.节日赛诗活动流行D.民间节日生活丰富多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古希腊化文化把关注的目光从遥远的宇宙转向了多变的人生,文学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出现了田园诗、科普诗;在艺术创作上,由神庙建筑转向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宫殿、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碑。据此可知,古希腊化文化
A.具有现实主义色彩B.突出世俗性和大众化
C.强调社会等级秩序D.带有神秘主义的倾向
2021-05-01更新 | 841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