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等。材料说明(     
A.民族迁徙推动文明发展B.冲突成为文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C.游牧民族文明较为先进D.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加有优势
2024-05-0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2 .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对《老子》极为推崇,还化用了《庄子》中的很多思想。同时,书中引用其他学派著作的地方达八百处之多。“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这一状况反映了当时(     
A.道家思想受其他学派的冲击B.统治者适应社会现实调整政策
C.黄老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D.思想发展具有一定的融合倾向
2024-05-0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汪遵的《汴河》诗:“隋皇意欲泛龙舟,千里昆仑水别流,还待春风锦帆暖,柳阴相送到迷楼。”

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诗:“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材料二   贯通东西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全长41.5公里,沿线发现各类文化遗产点20多处。这些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如珍珠般镶嵌在运河岸边的村镇田野中,丰富了淮北市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内涵和申遗的价值比重。

——摘自郭云修《情系大运河——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前前后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隋修筑大运河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阐述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从历史底蕴、世界价值、文化价值等多角度作答)。
2024-03-3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从欧洲传入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为核心的,这使得被压迫民族发动起义时,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由此可知,民族解放运动客观上(     
A.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B.铲除了落后地区的封建势力
C.阻碍了新兴国家的近代化D.塑造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赫梯王国(约前 1650—前1200)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城市与城内的神庙、宫殿等场所构成节日举办的现实空间。国王、王后和王子等统治阶层在节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巡幸京畿”与“四方来贺”逐渐演变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节日庆典仪式(     
A.实际作用有限B.彰显王室权威
C.推崇宗教信仰D.笼络社会上层
6 . 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棉织品。而与此同时,南美的秘鲁也有类似发现。最新的基因技术证实,不同地域的人类可能早在8000年前,就同时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这一发现说明(     
A.早期世界文明具有一体化特征B.区域文明演进具有一定相似性
C.现代科技决定历史研究进展D.技术传播与人类迁徙存在关联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迅速上升。泉州成为内连晋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番商”出身的蒲寿庚长期掌管市舶司,其家族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钟羡芳、徐文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

材料二: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迁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海上丝路变迁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六甲海峡的华人会馆简表

会馆类型代表简介
姓氏邱公司槟城开埠前,福建漳州海澄的邱氏族系分支便于17世纪定居于此,19世纪中期兴建邱公司,并命名建筑为“龙山堂”,以纪念邱氏祖地。由于这一带早时居住着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的人,建筑风格上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这可在建筑所表现出的折中处理手法和对建筑元素的折中运用上反映出来。
地域天福宫自1819年开埠以来,新加坡渐成英殖民者在东南亚的主要港口,与中国的关系益发密切。有很多福建移民此地。由于他们多信仰天后,“福建会馆”便设立在天福宫内。它不仅是祭祀天后之用的庙宇,同时也是福建移民的首脑机构。它是新加坡最重要的福建人的庙宇,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庙宇。
职业鲁班行槟城的鲁班行曾一度是马来西亚所有木匠行的祖庙。此会馆奉鲁班为神明,以儒家道德伦理为经,师徒授艺传统为纬,将所有建筑行当相关的建筑匠人、手工艺人及其他行会联结在一起。我们今天所见的中国庙宇及住宅建筑中表现的高超匠意就来自这些匠人之手。

——据梅青《马六甲海峡的华人会馆》整理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移民与文化”主题,提取信息、凝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3-06-2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长期专注于内部事务,自秦汉以来几乎都采取向内发展的模式。对外部的态度并非像西方国家一样,多以政府和侵略来获取更多的资源。中国历代统治者绘制地图多用于疆域、政区、土地分配、交通水利、攻势防御等。明代的“世界地图”《四海总图》中,天下以中国为核心,中国的四周环绕着一些岛国,岛国再向外扩展则是无边无际的大海。

——摘编自王霜朱文涛《试析中国古代地图的美学观念和形式表达》

材料二   清末湖南浏阳人卢形编绘了一套以“中国”为图名的《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从图集中对战争英雄的谱系叙述来看,绘者多奉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圭臬。1913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就批示道:“该著考据确凿,图说详明,以之列于文武各学校,不独开治史之门径,兼可收尚武之精神。”同时,民初以来国民教育中有关历史疆域与沿革地理的内容,无不以统合中华民族、振兴爱国精神为归旨。这一时期历史疆域地图的编绘,也已开始摆脱“汉族空间”主义,注重边疆历史地理的书写,呈现出民族化与多元化的风格。

——摘编自李鹏《清末民国中国历史地图编绘与民族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体现的思想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国地图绘制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023-06-20更新 | 24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3届高三考前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10 . 考古发现表明,小麦、大麦等农作物由西亚、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后,在新疆楼兰故地、民丰尼雅遗址、青海互助、甘肃敦煌、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安徽亳县、湖南长沙等地都发现麦粒或炭化小麦。据此可知,麦类作物的传入(     
A.推动了农业中心向南方转移B.是丝绸之路开通后的物种交流
C.改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D.打破了传统农业南北生态界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