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     
A.公开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B.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
C.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D.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
2024-05-01更新 | 199次组卷 | 52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四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材料结论
春秋战国组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先秦儒家有一种宝贵的以德治国的思想。
两汉组建元五年,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免除其本人的徭役赋税)。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装端正者,补博士弟子。……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郡国掌书办的小吏);其高弟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班固《汉书·儒林传序》统治者的尊儒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两宋组材料一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二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朱以陆之教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槐堂诸儒学案·朱先生泰卿》

理学进一步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巩固了其主流思想的地位。
明清组李贽原籍河南,元朝以后迁来福建①。是明末杰出的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②。李贽的进步思想首先表现在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③。这就是说,人们对是非的评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衡量的标准随着社会前进而发展变化④。他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⑤。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性色彩⑥。李贽的思想属于反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一组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该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与材料相符?
(2)根据两汉组展示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兴办对我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影响。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说明其新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在治学方法上有何区别?
(4)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评价。明清组材料中的划线部分,分别属于哪一部分?
2024-03-0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涟水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一历史(理)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朝野人士认为欲使国家富强、民智大开,必须重视普通教育,因而创办京师大学堂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分为普通学(如经学、理学、诸子学、初等算学、初等格致学、初等政治学、地理学等)与专门学(如高等数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农学、矿学、商学、兵学等),学生在学完普通学后,可任选一两门专门学深造。考试采用西方的积分法,逐日考核、按月公布。这初步体现了近代教育的特征。

——据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整理

材料二   “迨欧战既停,国内青年受新思潮之鼓荡,求知识之心大盛,复耳濡目染于‘工读’之名词,耸动于‘劳工神圣’之思,奋起作海外勤工俭学之行者因以大增。”

——周恩来《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1921年3月)

“物价高贵,失业者多,劳资阶级之争无或已时,是欧洲执政者所最苦耳。”

——周恩来《致严修》(1921年1月25日)

(注:以上文章为周恩来留法期间担任天津《益世报》驻欧记者时所著)

材料三   工人学校是组织产业工会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在一切产业部门均应成立这种学校。工人学校应逐渐变成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普通教育”的目的及京师大学堂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国内国际视角分析当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创立“工人学校”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3-11-10更新 | 363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考试历史试题
4 . 茶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却在近代英国社会广泛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风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消费大众化。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并在茶中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寄托了英国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媒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其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8-18更新 | 108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 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 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2023-07-10更新 | 2184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中期,茶这种东方舶来品在凯瑟琳公主的大力宣传下,轰动整个英国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把茶看作自身身份、资产、权力和影响力的代名词。英国人将茶叶与其他本土产品如牛奶或糖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传统英国人饮食习惯的茶艺风格,随着茶叶价格逐渐降低,其逐渐融入中下层群众日常生活。茶由早期作为贵族身份和财富的符号,发展成为千家万户追求休闲生活的方式,缓解了流水线式紧绷的生活节奏。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规则与传统,在高雅品质体现的同时,更多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这些表现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认真以及追求体面。英国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绅士风度,而从绅士风度出现的时间现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茶文化的影响。从皇室女王对饮茶活动的推广,到下午茶的发明,一直到19世纪在茶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动,茶文化体现出女性的绝对主导地位。

——摘编自张惠评、韩丽枫《英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其本土化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文化演变趋势和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综合材料并结合中外交流的相关史实,阐述你对“茶和天下”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白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
2023-05-13更新 | 7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郑梁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公元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麦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派遣大翻译家侯奈因访问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麦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     
A.巴格达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B.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明影响到奥斯曼帝国D.日耳曼人注重吸收欧洲传统文化
2023-05-06更新 | 1956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1834~1926),1869~1909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认为:“学生只有拥有自由,才能具备自我引导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在他的推动下,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选修制,小班授课,到1895年,哈佛大学的学生只有英语和现代外语为必修课,其它均为选修课。传统学院一名教授讲授多门课程,虽广博但并不精深,自由选修制下的哈佛本科教师,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专业化教学,以学科为基础划分的教学组织得以产生。内战后的美国急需高级技术人才,他逐步转移教育重心,40年间哈佛大学新增有教育、建筑、林业、矿物学、生理学、经济和商业等11个实用学科系别。

——摘编自高黎、汪霞:《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的本科教育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梅贻琦(1889~1962),被誉为清华大学的“终生校长”。梅贻琦出身书香门第,受儒学文化浸染甚深,1909年“庚款兴学”留美教育的兴起,梅贻琦成为首批留美学生中的一员。梅贻琦拓展和实践了蔡元培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办学理念,将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大师身上,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例。他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

——摘编自吴洪成、刘平平:《近代教育家梅贻琦大师论教育思想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的教育实践活动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梅贻琦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3-03-28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前模拟考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认为,大陆轴线(下图所示)的走向关乎农作物的传播速度和其他发明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前,农作物从两河流域向西到欧洲和埃及(由埃及向南到了埃塞俄比亚后就此打住)、向东到印度河流域,传播平均每年约0.7英里,但墨西哥3500年前被驯化的玉米北上美国东部则是在公元900年,每年传播不到0.3英里。据此可知(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B.欧亚文明高于非洲美洲
C.全球已初步建立起联系D.农作物在各大洲间传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