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继承性和变革性的特征,服务于社会治理需要;中华文化还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体现出连续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质。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提炼主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主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4-0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检测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2 . 明清“民本”思想,以传统的“民本”为旗帜,着力探讨重民、养民、富民、教民等基本内容,还倡导公天下论、平等论、限君论、“以民治民”论;“以民养民”论;崇私论、义利并重论、保富论;从重教化到重知识等。这说明明清“民本”思想(     
A.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B.成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C.体现近代民权主义的本质D.继承并传播传统民本思想
3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梁启超呼吁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1915年,他在“中国立国大方针”中确认国人最大的目标在于“组织”“建设”一个“完全的国家”。1920年,他认为俾斯麦以君主制而非共和制的方式完成国家统一是“绕道而走”,“中国不能效法欧洲。在此百年中可谓在一种不自然之状态中,中国效法此种病态,故不能成功”。1922年,他又发表文章说明传统中国的“反国家主义”“超国家主义”的政治实践“所得犹足偿所失而有余”。中国“自有文化以来,始终未尝认国家为人类最高团体,其政治伦常以全人类为其对象。故目的在平天下,而国家不过与家族同为组成‘天下’之一阶段”。“盖吾人与世界人类相接触,不过在最近百数十年间;而此百数十年,乃正国家主义当当阳称尊之唯一时代,吾人逆溯以泳,几灭顶焉。……自今以往,凡畴昔当阳称尊之说,皆竺——鞫讯之后而新赋予以评价,此千年间潦倒沉沦之超国家主义——即平天下主义、世界主义,非向外妒恶对抗主义——在全人类文化中应占何等位置,正未易言。”

——摘编自单世联《国家与个人:梁启超的犹豫》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国家问题认识的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晚年宣传“平天下主义”“世界主义”的原因。
2023-06-0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多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和合”思想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和平”、“合作”、“信义”未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想观念:首先,主张国家间应当平等相待、互相谦让:其次,处理国家间矛盾与冲突时,主张协调合作、避战慎战;再次,在国家交往的目标上,主张“近悦远来”、“共享太平”。特别是在汉、唐、明这些堪称古代史上的“超级大国”的朝代,他们并没有因强大而搞霸权,相反以“和睦相处”、“协合万邦”的精神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会盟制度、和亲政策、朝贡体制就是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上的主要体现形式。

——摘自《中国古代外交的思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的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促进新中国新外交思想的产生。-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主张各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该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由于每个国家发展阶段和所选道路不同,任何国家都不得将自己国家的思想、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和平外交。这些外交理念都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摘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在处理对外交往时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新中国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史实,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化解新中国初期外交困境的重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