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夷观作为中国传统的外交观,主张中国的统治者是“天下共主”,对外采用“怀柔远人”的方式来实现“德被四海”的目的,较少使用或不使用武力手段。天下的本意即指其政治意义,是基于地理空间基础上的延展,即“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历史上,朝鲜、日本和越南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华夷天下观在“朝贡—册封”的互动实践中成为东亚各国的共有国际理念,各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传统东亚世界就是在华夷天下观这一国际理念支配下,出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与周边诸国各自中心的“小中华”并存的格局。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

——摘编自谢桂娟《华夷天下观:古代东亚各国共有的国际理念》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新秩序蓝图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十四点”计划为集中代表,以国际联盟为核心。一方面,威尔逊要颠覆以“实力政治”为代表的国际旧秩序,代之以尊重领土主权、大小国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另一方面,美国要成为新秩序的代表,但不是以经济和军事实力,而是依靠道义武器,依靠不徇私利、秉公决断国际争端的正义形象。但是,新秩序原则充满了矛盾:集体安全也从来没有摆脱过惩罚德国的同盟的影子;“没有胜利者之和平”被视德国为战争罪魁祸首的情绪所掩盖;“自决”原则的含糊不清使之迅速转变为“民族自决”,成为违反威尔逊初衷、摧毁现有帝国的工具,并且点燃了二十世纪最严重内战的火苗。

——摘编自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夷天下观”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华夷天下观”和威尔逊主义对构建现代国际新秩序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形成了统一的知识传播媒介,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认同“龙”“长城”“长江”“黄河”等文化和地理标志。这些文化载体(     
A.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B.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C.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D.利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2024-01-20更新 | 1014次组卷 | 2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佑(735812年),中唐时期政治家和史学家。杜佑基于对国家治理的思考,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资政专书——《通典》。黄帝时在“画野分疆”之中诞生了“万数”的封建国家,他已经认识到了国家并非自古就有,而是历史进程到了一定阶段才出现。随着国家间逐渐产生了争端,“万国”并为一国,产生了大一统国家。杜佑论证封建制与郡县制两种政体的产生都有其社会渊源,认为封建制被郡县制取代不是偶然,他本着“为人而置君”的理念,在“利万姓”的立场上肯定并选择了郡县制。这种选择既符合历史趋势,又符合大一统观念,为国家解决藩镇问题与民族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门类编排上,《通典》分“食货”“选举”等九门,首开以“食货”为首的先河,而“食货”门以“田制”为首,完全不同于此前所有纪传体史籍中的“志”部编排体现了杜佑以“富国安人”的国家理想为追求。

——摘编自阎莉蓉《试论杜佑的国家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佑国家观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杜佑国家观的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天下观”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把中原王朝看做“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更非一个种族疆城”。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政治孕育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世界主义观念,斯多噶派最先提出了“世界大同主义”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言:“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

——摘编自侯毅、吴昊《论中国“天下观”与西方“世界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缅甸、印度等有关国家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1957116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88年,邓小平首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他特别强调,“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20171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向全世界提出了这样一个时代之问,并明确给出了中国的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创造性发展。

——摘编自黄惠康《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天下观”的不同之处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及发展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6 . 有学者在考察“百家争鸣”时引用了如下文献,该学者意在说明诸子百家学说(        
内容出处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庄子·天下》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繁扰而不说……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汉书·艺文志》
A.有共同的文化根源B.以儒家思想为根基
C.逐渐走向融合统一D.各持主张互相争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在我国历代,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形式,它是维系和发展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以下是不同时期的家训节选。



结合材料信息,以“家训”为主题,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2023-03-21更新 | 1446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两汉之际常有刻画帝王、圣贤诞生的画像,如“女节梦接大星而生少昊,含始吞玉英而生高祖”,玉英出现的先决条件则是“五常并修”.只有社会风气醇厚、民风淳朴、生活富足的情况下玉英才会出现,以此象征大汉的天下前途无量。这些画像
A.彰显了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B.蕴含了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C.体现了传统人物画走向成熟D.宣扬了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
10 . 鲁迅先生认为唐朝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汉族有汉族的文化,但没有扼杀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鲁迅大力彰显汉唐文化,这其中核心的思想内涵在于(     
A.各民族文化发展旗鼓相当B.唐文化雍容华贵兼收并蓄
C.中华文明呈开放包容状态D.汉族统治阶级的开明开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