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广大人民的愿望,是积极有为的治国理政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种“统一性”具有牢固的制度保障,2000多年传统社会统一性制度建设的核心大体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重视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二是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三是重视以民本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措施制定。秦汉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大一统的政治形态稳固下来,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一,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对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中华文明的历史统一性出发,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3-22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彰显着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礼记·礼运》提倡“天下为公”
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摘编自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补充内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吕氏春秋》等典籍就已记载了舞蹈的起源。商代祭祀频繁,以乐神人,跳舞盛行。周室初兴时,周公制礼作乐,把前代礼乐作了一番整理,对舞蹈的顺序、时间、器具,都有明确的规定,舞蹈也由初时用于祭祀和国家典礼渐渐用于会宾游宴。自周秦而后舞蹈之道渐广变化也逐渐增多。三国之际,魏武帝曾增损汉乐,晋仍沿袭其旧制,以太常官监督管理。唐武后作《圣寿舞》,用舞者140人。宋承唐制,发明了队舞。元代郊庙宴飨的乐舞基本沿袭前代样式,只是增设了各种乐队。明朝增设乐官乐舞生,以为郊庙典礼之用。至于清代,一般郊庙乐舞,和明朝差不多,但也保留着满族习俗的舞蹈。

——摘编自赵敏《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浅论》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歌舞剧院编排的《丝路花雨》登台亮相,迎来了全国各地人民的欢呼。舞剧本身以我国古代唐朝盛世作为文化背景,再现了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外,焦点更放在了“丝绸之路”,大胆创作的思路,让东方艺术走出了洞窟,进入了社会现实生活。舞剧创作中,紧紧围绕时代需求,以“和平”为主题,运用神话色彩、民族风格、宗教元素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成功诠释了我国古代胡腾、胡旋、霓裳羽衣、清商乐舞的灵动身影,由此标志着进入当代敦煌舞蹈的开端。

——摘编自李鑫《敦煌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舞蹈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敦煌舞蹈得到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展舞蹈的意义。
2024-02-0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备考精英联赛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匠”一词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逸周书·文传解》中记载:“山林以逐其材,工匠以为其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工者,巧饬也。百工皆称工、称匠。”《管子·立政》说道:“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考工记》中记录了大量有关器物制造的标准尺寸和技术要求,书中从零件制造、工艺应用、材料选择、规格要求以及成品检验等环节都进行了详尽叙述……被封建统治者、士大夫、官吏文人所鄙视的科学技术终究要发展,但是只能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依靠匠人经验的缓慢积累而自发地发展。崇德尚贤、德艺兼修也成为中国古代工匠砥砺技艺、修身养性的专业职责与精神追求。

——摘编自赵薇《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特点及其价值追求》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德国最初在制造业上采取偷师、模仿英法制造业的方式,假冒伪劣现象严重。1887年,英国在修改《商标法》条款时,带有侮辱性地规定,所有德国进口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19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在深刻反思的情况下开始学习美国,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研究。德国工匠勤奋、严谨、有序、热情的工作态度无不体现着宗教追求,充满着理性精神的德国哲学,渗透着德意志民族内向、深沉和善于思辨的民族品格。从1907年德国建立第一个旨在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起,截至目前德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涵盖主要行业与产业的标准起草组织。一战后,德国相继出台了《反对限制竞争法》《企业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并适时进行修订。德国著名的伍尔特集团,自1945年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生产“螺丝”这一单一产品,其产品在很多领域是不可替代的德国鼓励技术工人移民,在德国工作的技术“工匠”,享受永久居留权。德国“工匠”培育的最主要渠道是职业教育,有近80%的年轻人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而且职业教育几乎覆盖所有职业。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德国在机械、钢铁、电气、化工等领域打下深厚根基,“德国制造”声名显赫。

——摘编自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工匠精神产生及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近代德国工匠精神的共同价值追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指出:“荡而无度,将以自败,故圣人制礼以为之节。因以合朋友之和,饰宾主之欢,且寓其教焉。”而王阳明则认为,“君子之于射,内志正……故古者射以观德”。这折射出宋明时期(     
A.儒家观念融入社会生活B.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C.全民健身得到政府推崇D.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
2023-05-28更新 | 451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西周社会建立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孝”“友”“礼”“和”为基本价值观的政治伦理秩序,这些不仅是西周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成为后世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这反映出(     
A.宗法观念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B.儒家思想成为西周的统治思想
C.中华传统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D.宗法制的建立维系了贵族特权
2023-01-15更新 | 783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康熙后期,以“御纂”的名义,令臣下汇编朱熹论学精义为《朱子全书》,又编写了大批体现理学思想的解经、注经著作。为表示对朱熹的尊崇,康熙专门下令将其牌位由祭祀孔庙的历代“先贤”中抬出,列入正殿的孔门弟子“十贤”之后。这些做法(     
A.承续了传统主流文化B.推动了主流思想的转型
C.改变了重视经学局面D.改变了官修史书的书写
2011·上海·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8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已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2019-01-30更新 | 1928次组卷 | 5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恒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