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战国时期一大思想流派传布之区域,就诸子流仕所至观之,盖申不害相韩,商鞅先仕魏而后相秦,韩非入秦未及用,李斯以楚人而相秦。以这些人物为代表的这一流派思想(     
A.保护了平民阶层的权益B.不适用于兼并战争需要
C.满足了君主专制的愿望D.汉武帝时成为主流意识
2024-02-28更新 | 28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具有(     
A.连续性B.包容性C.多样性D.本土性
2023-09-24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崇化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满足君主专制愿望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圣人)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D.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初形成,主要是在农耕地区。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齐鲁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荆楚文化,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文化,以墨子为代表的下层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形成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价值观念。后来,又不断地融合了一些源于其他族群的文化,尤其是游牧民族文化、佛教的文化、伊斯兰的文化、基督教的文化。而所有这些源于其他族群的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土地上生了根,实现了文化的中国化,和中华文化共同体原先基本价值观念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稳定的文化基础。

材料二   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近代以来的深刻裂变,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开始的。在作为《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高调揭示新文化六大纲领……这六大纲领,无一不是以近代西方为坐标;无一不是将近代西方的观念与制度,视为中国必须原封不动照样复制的目标模式。新文化运动后期,接受了俄国十月革命所代表的新的价值观和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模式,劳工、农民方才得到关注,这一文化运动方才接上了中国的地气。这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青年运动必须和工农相结合,它才具有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

材料三   (一)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

(二)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

(三)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

(四)忆及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佛教文化为例概述“其他族群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有机构成部分”的关键及过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共同体深刻裂变的轨迹,并指出新文化运动后期“接上中国地气”的着眼点,并结合国民党一大内容进行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要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的挑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历史是无情的,谁抛弃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谁就会收到历史的惩罚。这样,从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

——节选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与亚非其它三大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没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而没有甚么文明的因素分离出去成为另一种独立的文明。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6 .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观点
墨子今用执有命者之言,则上不听治,下不从事。
董仲舒“有天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乐,不得致天子之欧,不得适天子之贵。”“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孔子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已矣。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材料二   从秦朝开始,秦始皇嬴政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隋唐两代,都城均建都在长安。隋和唐均以洛阳为东都,作为控制东部的重要据点,与西周经营洛邑的政治目的相同。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权仓惶南迁。几经奔波,落脚于杭州,升为临安府。宋金南北对峙,开始了中国历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于东部近海地区、南北相互演替的时期。元统一中国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都北京。朱元璋称帝后,犹豫了很久才确定建都南京。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冬,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北京。清沿袭明制,仍定都北京。

——摘编自《赵俪生文集》、唐紫昕《中国历代王朝都城变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材料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芹川古村坐落在一条相对独立的山谷之中,从村落的外形看,口小腹大,天道自然,山水形胜,是典型的风水宝地。地势北高南低,整体地形地貌极为巧妙,呈“葫芦”形状。一条小溪,横卧在村子中央,宛如衣带自上游飘至村口,溪水清澈见底,溪中小鱼成群,全村有30多座桥,半数以上是柏木搭成的独木桥,约有10公分宽。走在桥上,柏木会时常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溪的两岸屋舍俨然,环溪而建,如陶渊明笔下桃花源。

——节自芹川古村导游词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墨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天人关系中反映的价值追求是什么?请说明孔子天人关系的特点。
(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对都城选择的分析可以以点带面。请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历代都城变迁的特点,并介绍定都的依据。
(3)阅读材料一、二、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对人地关系的认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策面向,其中儒家多有论述。结合所学,阐述儒家思想在人地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②从人地关系的认识出发,分析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芹川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结合所学,说一说其“典型的风水宝地”是什么?试对其口小腹大和山水形胜村落布局予以描述。
7 . 文化的创造、传承与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普遍相信,“天”不仅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空间与时间,还是人类理解和判断一切的基本依据,“天”和“人”之间有一种神秘的互相依赖、互相模仿、互相感应的关系,人应当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以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理性……因为这个“天”是“天经地义”的“天”,是“天理”的“天”,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着“道”和“自然”的东西。

——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材料二   为了防备蒙古贵族的袭扰,明朝在不同时期于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肃州嘉峪关一线修缮长城,设置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重镇,派驻重兵,进行防卫,称为“九边”。明代长城遗迹,至今还大量地保存着。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观念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政府处理与蒙古族关系的政策措施。
8 .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移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   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10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瞩目,有“亚洲四小龙”的美誉。新加坡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而成,但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新加坡将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儒家文化的精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机遇。

——整理自朱婷婷等《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史实。以游牧世界第二次冲击为例,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其“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华人移民对美国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分析华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儒家文化的精华”的具体内涵。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0 . 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日“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下列各项中与此思想一致的是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C.主张“修己治人之实学”D.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