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材料主要反映了(     
A.统治者个人好恶影响学术的地位B.儒家思想的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C.主流思想由经世转向避世的趋势D.时代发展推动了主流思想的更替
2023-08-12更新 | 235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崇文实验学校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比带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之”“道”“灵”“僧”等较为普遍。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     
A.三教合流趋势日益明显B.民族交融使社会思想趋于集中
C.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D.儒家思想仍有广泛社会影响力
3 . 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2023-01-15更新 | 1119次组卷 | 22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左图为北周时期鎏金银胡瓶,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具有波斯风格。右图为唐代凤头壶,工匠们把胡瓶的口沿、流、盖作成凤首,将手柄刻上龙首等中国人喜爱的纹样。这反映了(     

A.佛教中国化的趋势不断加强B.中华文化因包容而发展
C.民族交融推动唐代文化进步D.西域文化因交流而盛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人特别强调“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     
A.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B.儒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地进步
C.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D.民族文化融入世界的趋势加强
2023-05-02更新 | 178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光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个家训文化发展的高潮,仅知名家训即有两百余篇,如曹操《戒子植》、诸葛亮《戒子书》《戒外甥》、颜延之《庭诰》、颜之推《颜氏家训》等,其内容多为训诫子女读书。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的强化B.官学教育的加强
C.以文治国的趋势D.文化的多元发展
7 .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曾经在不同时代各领风骚。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
A.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B.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C.选官制度明显变化
D.民族融合逐渐加深
8 . 有学者认为,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A.专制君主的权力出现异化B.治国理念趋于理性
C.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D.宗法意识日趋淡漠
9 . 作为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中的“君子”大多表示为“君长”“官长”之意。而在《左传》中“君子”则更多的表示一种道德内涵。这一变化(     
A.反映了礼乐制的崩溃B.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治理
C.标志着官僚制的萌芽D.源于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10 . 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     
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B.体现了民本思想进步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
2023-10-21更新 | 139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广信中学等几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