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东汉崔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崔作《四巡颂》”。《四巡颂》讴歌了肃宗巡猎途中追思先贤,祭祀四岳,并一路进行助农、尊老、轻刑、减赋等措施。这体现了(     
A.儒士理想与国家治理吻合B.政治和意识形态变动
C.专制皇权的政治威望强化D.“天人合一”的天命观
2024-01-11更新 | 224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周代,天子设采诗之官,定期到各地采集诗歌。“采诗,采取怨刺之诗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国风》之大部、《小雅》之小部,皆采自民间。此举(     
A.彰显了中央政府对民情的重视B.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创造了一种全新诗歌创作模式D.保证了贵族对文学创作的垄断
2023-08-3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选择题与新考法历史2024版-第四部分新考法专练1传统文化
3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被汉族士人轻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排斥文学世俗化D.儒学逐渐走向僵化
2023-08-2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暑期返校)历史试题
4 . 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四书是(     
A.《诗》《书》《礼》《论语》《春秋》
B.《春秋》《大学》《中庸》《论语》
C.《易》《中庸》《论语》《孟子》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023-08-0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代诗词领域出现了新发展,例如苏轼有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卢梅坡有诗《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些诗句体现的宋诗新特征是(     
A.艺术化倾向B.政治化倾向C.哲理化倾向D.世俗化倾向
2023-04-22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多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以儒为核心,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文化结构;中国艺术虽然有不同门类,但书画同源,诗画表里,乐舞一体,乐画相通;中国文化的思维特征是注重直觉体悟,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这体现出中国文化的(     
A.延续性B.本土性C.多元性D.整体性
7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接受李斯建议,下令非秦国的史书、非博士官掌管的《诗》《书》等少数著作外,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又因儒生反对秦始皇推行的“分封制”并在多种场合私议朝政,以至秦始皇认为“诸生在咸阳者……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坑杀460余名儒生方士,这就是“焚书坑儒”。此举意在(     
A.强化对国家整体框架的掌控力度B.统一文化的现实需要
C.结束百家争鸣的文化自由潮流D.旨在传承优秀文化
8 . 《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     
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
2023-06-02更新 | 498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巫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C.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
10 . 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等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上述材料表明
A.皇帝个人喜好决定教育内容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得以缓和
C.儒家经典开始成为官方教材D.东汉政府重视发展儒学教育
2020-09-09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热点08《流浪地球2》爆火,北美排片却遇阻——文化交锋-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