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既信教又崇拜祖先和孔圣人对于西方传教士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为此,教皇克莱门十一世两次派人向康熙传达谕旨,“训示”清朝贯彻天主教教义。这种态度激怒了康熙,他最后批示:“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这一做法(     
A.导致了中国闭关锁国B.维护了天朝上国地位
C.反映出中西文化冲突D.断绝了西学东渐进程
2024-05-07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苍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的扩展与贸易的繁荣,引起了社会关系、政治组织、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它促使人们深刻自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域都在提出和探讨以上问题,形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代表人物如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等,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这绝非巧合。因为当时各个文明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其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上述文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各自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社会制度,这些特征经过此后数百年的发展定型之后一直持续到现代。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注:古代中国称基督教为景教),出土于明朝天启年间的陕西周至县,拥有“众碑之魁”的美誉。此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全碑约1780字,用汉文和叙利亚文合刻,介绍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传入中原后承蒙唐太宗之后六位皇帝的厚爱,在唐朝传教近150年的历史,震惊了国际学术界和宗教界。碑文除引经据典吸收了大量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借用众多佛教梵文术语,反映了印度人的思想智慧。此外,西亚的叙利亚文、波斯文词汇也融入其中,其内容更是体现大秦景教流行西亚、欧洲基督教文化的精华,被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丰碑。中国碑碑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明核心区域的地理特征。概括公元前6世纪前后,文明核心区域同时出现文化觉醒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属于何种史料类型?请简述其史料价值。
2024-04-30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苍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思想解放是指个体从外部束缚和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自由地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过程。思想解放为个体提供了自由的思维空间,使其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路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思想解放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始终坚持思想解放,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具体观点,并运用中外相关史实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3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A.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B.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传播D.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
5 . 下面为16至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变化简表。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世纪对中国的印象不外乎是疆域宽广、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风俗奇特,和以前的游记见闻相去不远。欧洲人朦胧地认为:中国就是传闻中的契丹。17世纪耶稣会士充当了沟通文化的桥梁,他们翻译的儒家经典极大地开拓了欧洲人的眼界。不过,欧洲人此时的眼光还止于欣赏,尚未完全投射出研究者的目光。欧洲思想界纷纷著书立说,掀起汉学研究的热潮。伏尔泰、狄德罗充满了对中18世纪国的理性向往;孟德斯鸠、卢梭则对中国进行了含有理性成分的批判。就总体而言,中国形象还是美好可爱的。19世纪上半叶欧洲中心主义蔓延,把中国看作“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画。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中国的语言文字、伦理道德等学说大部分遭到否定和贬低。

——摘编自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根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4-04-2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苍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随其而来的有很多学生和僧人,学生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这一现象(     
A.体现了唐朝文化世界领先B.展示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富强
C.推动了古代日本文明发展D.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乾隆时期,受西洋透视法影响,桃花坞“姑苏版”年画年产数万张,远销日本、东南亚。受姑苏版年画透视法启发,日本江户时期浮世绘画家奥村政信绘制出浮世绘作品《唐人馆图》。由此可以证明(     
A.江南是中外互动的中心B.西学东渐激发创作热情
C.文明交流助推艺术发展D.明治维新效仿中国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表所示为古代日本重要人物的主要成就。这可用于印证(     
人物成就
山上亿良带着《游仙窟》《王勃集》等诗文回日本后,写就了《沉疴自哀文》,引用了《抱朴子》《游仙窟》等经典书籍
空海以《文心雕龙》为鉴,将《新定诗格》《诗格》《诗脑髓》《诗仪》等书排比编纂为诗论集《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超》
吉备真备教授皇太子阿部内亲王(孝谦天皇)《汉书》和《礼记》,并在大学教授五经、三史、明法等
A.汉字的传入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契机B.儒学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普遍认同
C.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由欧洲转向中国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
9 . 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推动了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在古代朝鲜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材料三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四   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中华文化对朝鲜及对日本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并指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024-04-0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对汉文化圈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介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A.汉文化成为东亚世界的官方文化B.东亚世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C.东亚世界有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D.汉文化促进东亚世界文化发展与交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