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B.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D.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
2024-02-21更新 | 1473次组卷 | 27卷引用:四川省蓬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进化论是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主流,经历了完整的发展进程,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源认为, “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人类社会的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不断变化的。 “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严复翻译《天演论》, 对西方进化论加以改造,倡导“天演哲学”,用“生物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化日新”的道理,鼓吹“变者,天道也”, “变者古今之公理也”。邹容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的革命哲理。陈独秀宣称, “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 “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 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根本与“现代自由平等”的新思潮背道而驰。

——赵璐《论中国近代进化论发展的四个时期》

(1)四位思想家对“进化”观点的阐释,反映了各自怎样的思想诉求?
(2)中国近代进化论发展的历程折射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2024-02-07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88年,新加坡政府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明确了作为国家原则的五项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此举意在(     
A.凸显文化包容B.鼓励社会互助C.注重家庭和谐D.强化国家认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某校高一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日本学问僧赴长安求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等。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佛教文化的传播B.文化艺术的繁荣C.政治制度的创新D.中外文化的交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84年,《儒家伦理》教科书(小学德育选修课之一)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前言宣称该课程不仅涉及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还会介绍华族(华人,占新加坡人口最多的族群)固有的道德观与文化。新加坡教育部还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了50个学时的培训。这些做法意在(     
A.传承中华文化精髓B.构建多元社会结构
C.厚植民族文化根基D.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7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后逐渐了解中国的选官制度,并不断地把最新的选官信息反馈回西方,这成为他们构建中国形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时间代表人物主要信息影响
16世纪早期【西班牙】门多萨介绍了明朝的官僚机构和官员设置情况,首次记载并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取士制度,以为明朝的科举考试方式是和西方一样采取口试的方式开启了西方传教士介绍明朝选官制度的先河
16世纪中后期【意大利】利玛窦介绍了更多有关中国选官制度的信息,认识到官员的九个品级,以为官员三年一升迁;批判了科举考试内容的狭隘性,认为这是明代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西方人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内容认识变得丰富、清晰,但仍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曾德昭增加了官员品级、早期私人教育、吏员入途、官俸折支及纸钞买官、掣签法等新内容,特别提到了品德、礼貌、书法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认识到中国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其中存在的腐败行为使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选官制度不断完善起来
17时期中后期【法国】白晋高度评价了康熙皇帝,认为他公正司法,任人唯贤,是位明君。记载了清朝皇帝对朝廷显贵之子的特殊对待,还提到了捐纳制度刺激了欧洲“中学热”的兴盛,对西方国家构建文官制度提供了重要启迪

——据杨洁《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与评价》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官僚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明清之际,儒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和“国格”观念,在一些不是理学家的志士仁人上发出了光芒。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上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华民族形成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8 . 明末,利玛窦等传教士将天主教教义用儒学的术语变通改造,提出儒教和天主教是相通的,他们自己也以儒家教条为标准处世,由此吸引了徐光启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天主教。上述做法(     
A.反映出欧洲出现儒学传播热潮B.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C.体现了传教士很精通中华文化D.削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9 . 浮世绘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庶民的爱好。右图是18世纪浮世绘作品《五常·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画中的日文对“义”的主旨解释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明白事理分寸,真诚相待。该作品用可用于说明(       

A.日本贵族汉学造诣精深B.幕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文明开化”成效显著D.儒学文化圈的国别风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首领梁启超等人,从单纯的政治变法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欲使维新救国大业获得成功,必须首先“新民”,即刷新国民精神,提高国民觉悟,振作国民志气。而“新民”的最有效方式,莫若用文学向国民灌输文明思想和救亡意识。而当时陈旧的文学内容和形式是难能承担此项任务的,于是他们在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同时,也提出了“戏曲改良”的主张。

——摘编自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

材料二   传统戏里的旦角服装如女帔、女褶,一向铺金列绣,宽大厚重,色彩绚丽,穿法是将裙子系于上衣的里面,形成了袄长裙短的着装格局。这种穿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女性的形体美。梅兰芳的新式古装,在设计上突破传统,以上衣短、裙子长、裙子系于上衣外面的穿戴方式,突出女性袅娜的形体。“新古装”剪裁合体,料质轻柔,颜色淡雅。

——摘编自梁燕《从“古装新戏”的程式创造看梅兰芳的创新意识》

材料三   梅兰芳的新古装京戏,引起国际艺术界的重视。自1919年始,先后应邀到日、美、苏等国访问演出,传播中国戏曲文化,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的交流,与卓别林、斯旦斯拉夫斯基等戏剧大师结下了深厚友谊,美国两所大学分别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赢得了国际赞誉和友人尊重。

——摘编自郭克俭《近代戏曲变革与“四大名旦”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倡导戏曲改良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兰芳戏曲改良的特点和意义。
2023-10-1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实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