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唐朝时,新罗国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是一个稳定且组织完善的王朝,它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唐朝文化(     
A.被新罗加以全面复制B.深刻影响了朝鲜发展
C.取代了新罗本土文化D.推动了朝鲜社会转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日本除了现用年号“令和”以外,其余年号均取自中国古代典籍,如第一个年号“大化”即出自儒家经典《尚书》,意思是“伟大的变化”。这反映出(     
A.日本全面学习中国B.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C.东西方文明的交流D.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3 .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因交流而不断发展,更加丰富多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并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1793年,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另一学者又专门指出中国园林有更高级的美——不规则的自然美,这推动了英国“不规则园林”运动的兴起,随后,整个欧洲掀起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并修建了许多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其中不乏代表性作品。

——摘自袁行霈《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识”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当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产生的双向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面对不同文化的激荡碰撞,当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文化观。
2023-08-06更新 | 72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5 . 论述题

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前5—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年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年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1750年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6 . 下图是明朝以前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状况统计图。这反映出明代以前(       
   
A.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B.儒家文化稳定了东亚秩序
C.中国在东亚有较大影响力D.东亚国家实现了平等往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A.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B.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C.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8 . 公元1455年,德意志人古登堡曾让学徒带着十几本《圣经》到城外找一名书商交货。学徒出城门时遭遇搜查,守卫发现其携带了数十本《圣经》后立即将其以盗窃罪的名义扣押。古登堡前往城市法庭解释后其学徒才得以释放。古登堡学徒被扣押的经历反映了(     
A.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B.城市自治遭受打击
C.技术革新冲击旧观念D.宗教改革正在酝酿
2023-07-08更新 | 8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暨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文化圈不仅限于一个地理空间范围,它在地理上不一定是连成一片的。一个文化圈可以包括许多部族和民族,是一个民族群。有学者曾把世界划分为九大文化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文化圈

   

根据材料并结合古代或近代史知识,综合其中两个或以上文化圈信息,自拟论题,加以阐述,得出结论。(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
2023-07-08更新 | 18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84年,新加坡成立二十五周年时,新加坡国立大学筹办了一项题为“儒学在新加坡”的展览,把儒学在新加坡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儒学在民间振兴的时期(19世纪至1982年);二是朝野同倡的儒学发展时期(从1982年开始)。该展览反映了(     
A.儒学是新加坡的治国思想B.儒学增进新加坡文化认同
C.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D.新加坡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2023-07-06更新 | 161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