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利玛窦)儒者装扮,头戴方巾,身穿儒服,自称道人,行秀才礼。他摸准了中国高级官僚的脾气,因此,每到一地,故意赠送或展览陈列当时中国没有或者比中国质量更好的西洋物品,打动那些贪财官吏及皇帝的心,从而在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找到保护人,站稳脚跟。当时中国一些较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为了富国强兵,渴望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交往过程中,这些知识分子成了利玛窦的好友、学生或信徒,成了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柱石。经过多年努力,利玛窦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能用中文撰写文章和著作。万历三十四年(1606),利玛窦在北京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至万历三十五年译完刻印。这是利玛窦首次把古希腊数学名著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史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成功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概括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是如何“一浪高过一浪”的。
2024-02-2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6年,伏尔泰发表《风俗论》,将中国列为最古老的民族,并盛赞中国的高度文明与繁盛,得到欧洲启蒙哲人的广泛认同。魁奈则说道: “中国人不区分道德和政治,在他们看来,良好的生活技艺即是良好的统治技术,所以伦理学和政治学合二为一。”雷诺多发现“哲学家在中国比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有权力”,所以中国的政治具有一种“哲学王”色彩……这种“开明专制”可以避免政治的混乱和动荡,使政治制度更加稳定可靠。伏尔泰声称,中国的政府官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经过传教士与启蒙思想家的传播, “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传统的封建等级制逐渐发展为专家治国的官僚政治。

——摘编自张慧《 “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特别是自全球史开始以来,东西方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的变化说明“西方中心论”其实是缺乏历史支撑的,好像“皇帝的新衣”。如果从更远的世界大历史来看, “西方中心论”更像是一个“新事物”,甚至是偶然现象。以历史事实说话,无异于是对“西方中心论”的釜底抽薪。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法国“中学西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西方中心论”。
2024-01-31更新 | 18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佛教的传入及其影响




两汉之际___________传入中国。
魏晋时期逐渐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融合。
隋唐时期主张顿悟成佛的_________成为主流,佛教完成_________
宋明时期_________形成,佛教融合为____________
深远影响精神文化__________、哲学观念、逻辑思维、____________________、礼仪习俗产生影响。中国传统__________________也体现了佛教内容。
建筑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结晶。
宗教伦理宣扬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消极影响。
西学
东渐
明清之际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译介到中国。
清政府任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持钦天监。
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魏源提出____________
1862年,________在北京设立。1868年,__________创办。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_______在中国传播。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吸收________________思想;1917年后,____________广泛传播。
2024-01-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预习自测
4 .
领域时代表现
思想文
化方面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公元3世纪—公元5世纪儒学在_________________地区流行。
公元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__________________等国。
14世纪末思想文化逐渐在_________传播。
公元16世纪至公元18世纪中国文化在_________得到传播。
政治制
度方面
公元7世纪时期日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自于唐。
越南____________移植于中国。
科学
技术
公元8世纪以后_________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13世纪__________________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生产技术14世纪末____________在琉球传播。
2024-01-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预习自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某校高一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日本学问僧赴长安求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等。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佛教文化的传播B.文化艺术的繁荣C.政治制度的创新D.中外文化的交流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均推崇“勇”德,下表是儒法两家关于“勇”德的论述:

内容

出处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要与面临任务知戒备、善谋划并能实现的人共事)

《论语·述而》

“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荀子集解》

“‘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

《中庸章句》

“死而不义,非勇也。”“违强陵弱,非勇也”

《春秋》

“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商君书锥指》

“法之所加,勇者弗敢争”

《韩非子集解》

材料二   西方的“勇”德最早表现于《荷马史诗》,它把尚武勇敢看作是最高美德,战场上越勇,获得的战利品越多,荣誉也就越高,越是受人尊敬。后来,思想家们又不断从哲学层面思考“勇敢”。亚里士多德:“一个勇敢的人,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他所应有的目的,以应有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一个勇敢的人,要把握有利时机,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而见子行动”。斯宾诺莎:“勇敢是一个人被激动而作同辈的人所不敢作的危险之事的欲望”。康德:“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就是勇敢”“轻率的人则是莽撞的,他敢于去冒险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

——摘编自陈娟《论“勇”——基于中西方传统德性教育的比较视角》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勇”德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与西方对“勇”德认识的相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勇”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3-12-06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上文明互动的结果,塑造出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图景。

材料一:法国革命的精神虽曾跟着拿破仑的铁蹄走遍欧洲的大半,但这只可以说是他穷兵黩武的旁产品,不是他的至诚目的。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人,都来到这座位于丝绸之路终点的城市(唐都长安),使其成为全世界文化最多样的国际大都会。城内有景教教堂、索罗亚斯德教寺庙、穆斯林清真寺。 ……很多古物,例如伊朗银器的仿制品,所反映的审美倾向属于中国人而非其所有者。

—— (英)罗伯茨等《企鹅全球史》

材料三;西方光线在射入美洲棱镜后便分解成自己的基本原色,并与土著的光束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光谱。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光谱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变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

——(秘鲁)罗德里格斯《拉丁美洲文明与文化

材料四:作为移民社会,新加坡多元民族、多元语言与多元宗教信仰共生并存,其文化形成发展呈多元态势……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个性与共性,本土化与国际化冲突碰撞又互通联动,构建起新加坡多元文化的间架。

——张跃等《新加坡文化概论》

1.对于法国革命精神是“穷兵黩武的旁产品,不是他至诚的目的”,理解正确的是?(     )(双选)
A.穷兵黩武是手段,精神传播是目的
B.穷兵黩武是手段,精神传播不是目的
C.精神传播是主观意图,穷兵黩武是客观结果
D.穷兵黩武是主观意图,精神传播是客观结果
2.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审美倾向属于中国人而非其所有者”?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两地形成不同文化特征的原因?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看待文明互动与文化塑型?
2023-11-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福建·期中
论述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今杜甫像对比图

图片说明:左图出自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历代古人像赞》。右图为1959年近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所绘。

圆腰大腹为传统国人眼中的男性之美,近代对男性形体的审美不断“瘦化”。西方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崇尚运动的西人身形矫健开始给国人带来警醒,国人逐渐认识到“身体强,则思想强;二者强,则国家强”。在近代的革命报刊中,资本家和地主在漫画中变成了肥腰大腹的形象,农民则都是瘦腰体弱的形象。

提取材料相关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20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2023-09-23更新 | 1300次组卷 | 2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诊断考(一)历史试题
10 . 战后,东亚一些国家在近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因此东亚各国的现代化道路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以新加坡和韩国较为典型,其成功离不开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列属于两国类似儒家文化背景的是(     )
①重视教育     ②科学技术     ③勤俭节约     ④高效作风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