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战后,东亚一些国家在近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因此东亚各国的现代化道路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以新加坡和韩国较为典型,其成功离不开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列属于两国类似儒家文化背景的是(     )
①重视教育     ②科学技术     ③勤俭节约     ④高效作风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久以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的向往和迷恋一直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源头,史景迁曾指出:“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真实知识中总掺杂着想象,二者总是混淆在一起,以致我们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

时间人物及著作对中国的描述
公元1世纪
维吉尔《田园诗》赛里斯(Seres产丝之国)人从树上采集非常纤细的羊毛织成漂亮的织物
1255
《鲁布鲁克东行记》
契丹通行的钱是一种棉纸,长宽一巴掌,上面印有几行字;医师熟悉草药,熟练地按脉诊断;他们用毛刷写字、绘画
1615
《利玛窦中国札记》

棉花产量可观,硝石产量丰富,多用于制造焰火供节日娱乐;汉字符数量极大,使用木板刻制印刷;钻研自然科学不像哲学研究那样受到荣誉的鼓励
1756
伏尔泰《风俗论》
在已知的古代国家中,唯有中国不曾受神职人员的统治;政府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监察和进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帝不易独裁专制
1776
亚当.斯密《国富论》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他们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乏国民的贫乏程度。他们很少或完全没有国际贸易,将前来请求通商的外国人视为乞食者

——摘编自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3-08-25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3 . 科技
(1)传统科技
①科技巨著:李时珍的《_____》、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_____》分别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②地理巨著:徐弘祖的《_____》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方科技传入
①明朝后期:以意大利人_____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_____
2023-08-2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中国古代史4-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4 . 佛教
(1)传入:两汉之际。
(2)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____
②武则天时期: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____对后世影响最大。
(3)曲折:反佛斗争
①表现:南朝____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②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2023-08-2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中国古代史2-2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6 . 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今琉球群岛)遣使“入朝”,明廷赐以《大统历》及文绮等。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这反映了(     
A.琉球接受明朝文化B.朝贡贸易体制的建立
C.明朝对外贸易繁荣D.明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2023-08-19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遍过·高中历史(选必3)课时学习区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7 . 清朝康熙皇帝曾用西方传来的地图与俄国谈判领土问题,用西方几何学的知识画立体河图来治水。这说明康熙皇帝(     
A.引进西方科技处理内政B.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C.实现了古代科技的转型D.抛弃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2023-08-18更新 | 235次组卷 | 2卷引用:一遍过·高中历史(选必3)课时学习区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伏尔泰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抨击否定君主政体B.为新教做舆论宣传
C.借古讽今促进启蒙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9 . 下面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     
A.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更注重学习西方实用技术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10 . 历史上形成的亚洲儒家文化圈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又称“儒家文化圈”。考察某一文化圈的形成,固然要从一定的社会着眼,也要从文化的载体——具体的人出发。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为了输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进行朝贡贸易。“又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先秦时期的一部文献提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个都城设计原则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并远播海外,为周边的亚洲国家所接受。所以在广大的汉文化圈内,出现许多中国式的城。

朝鲜历史上曾经为中国的藩属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李氏朝鲜的景福宫得名自《诗经》“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其正殿勤政殿是举行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地方,地基明显高于其他宫殿。

——据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等整理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与西方文明的输入,儒家文化圈既有格局发生裂变。在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中弱西强”的现实动摇了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中国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

——摘编自曾光光《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圈的裂变与走向》

几万万受压制的、由于处于中世纪的停滞状态而变得粗野的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走向新生活,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

……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摘自《亚洲的觉醒》(191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的角度分析儒家文化圈在唐朝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部“文献”的名称,说明景福宫如何体现儒家思想。
(3)近代以来,包含儒家文化圈国家在内的众多亚洲国家“向西转”时也逐渐“觉醒”。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亚洲觉醒”的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