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与全球华人文化的认同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灵著录序》和《灵著录略》两篇文章,是重要的妈祖史料。《灵著录序》提到元代诗人张翥曾奉旨到湄洲妈祖祖庙代祀,得祖庙《灵著录》母本,致仕后汇订成编。另一篇《灵著录略》,著者林朝裕,作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是对张翥《灵著录》一书内容的概括,保存了《灵著录》的主要内容。《灵著录序》中“妈祖诞降”“海上灵迹”等是后来妈祖显圣故事的母本。如妈祖诞降湄洲,有“生而地紫”异象,自幼“变幻而秘法得”;能“席海以行”,即后来的“挂席泛槎”故事;“逝而见梦以祠”,即后来的“显梦辟地”故事;海上救护神迹即“怒涛济溺”“神助漕运”等故事。林朝裕在《灵著录略》按语中说妈祖“种种奇迹”及“褒赠”,早在宋元时期就“俱载《灵著录》”。《灵著录略》记载“天妃妈祖,林氏,出自吾族,毓诞湄洲,而神灵赫濯,利国济民”。曾祖统军兵马使林保吉,曾参加高平之战,“乘功而归,遂别业于莆阳之湄屿”。

——摘编自林龙锋,刘福铸《仙游郭坑林氏族谱与妈祖史料》

材料二   传说妈祖受到观音菩萨的超度而成为女神,有预测大海变化的能力,故而成为福建地区民众心目中的保护神。宋元时期,中国海商数以万计,虽然中小商人最多,但资产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海商也层出不穷。据南宋刘克庄文集记载,“海贾归来富不赀(同“资”,财),以身殉贸实堪悲。”两宋以来的王朝政权多次因“护海神迹”而将福建地方社会的妈祖信仰纳入到国家礼制秩序当中。

——据王文钦《妈祖崇拜与儒释道的融合》等

材料三   妈祖信仰起源于北宋时期的福建莆田湄洲岛,大陆移民将其传入台湾后,在岛内各地进行了广泛传播,初步形成“福建祖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庙的三层关系网络”,奠定两岸妈祖信仰的谱系结构。

——游红霞《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与实践机制》

材料四   妈祖文化在国外传播的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古代海上贸易,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二是福建、广东等地去海外的移民传播。三是当地华侨华人团体的积极推动。据陈尚胜《清代的天后宫与会馆》中的资料统计,总共159座天后宫会馆,其中闽商所建占105所,分布在广东、广西、云贵川、湖北、湖南、江西、山东、安徽等地。资料显示,全球有妈祖庙数千座,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及南极洲外的所有大洲,信众超3亿人。

——摘编自林明太《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中的史料探究妈祖信仰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妈祖信仰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妈祖信仰传播的现实意义。
2023-11-2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7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后逐渐了解中国的选官制度,并不断地把最新的选官信息反馈回西方,这成为他们构建中国形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时间代表人物主要信息影响
16世纪早期【西班牙】门多萨介绍了明朝的官僚机构和官员设置情况,首次记载并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取士制度,以为明朝的科举考试方式是和西方一样采取口试的方式开启了西方传教士介绍明朝选官制度的先河
16世纪中后期【意大利】利玛窦介绍了更多有关中国选官制度的信息,认识到官员的九个品级,以为官员三年一升迁;批判了科举考试内容的狭隘性,认为这是明代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西方人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内容认识变得丰富、清晰,但仍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曾德昭增加了官员品级、早期私人教育、吏员入途、官俸折支及纸钞买官、掣签法等新内容,特别提到了品德、礼貌、书法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认识到中国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其中存在的腐败行为使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选官制度不断完善起来
17时期中后期【法国】白晋高度评价了康熙皇帝,认为他公正司法,任人唯贤,是位明君。记载了清朝皇帝对朝廷显贵之子的特殊对待,还提到了捐纳制度刺激了欧洲“中学热”的兴盛,对西方国家构建文官制度提供了重要启迪

——据杨洁《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与评价》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官僚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瀛寰志略》却特立独行地放弃以“夷”来指称西方各国,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天下”到近代意义的“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

-王先明《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状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对待中西文化“较为清醒的认识”。结合所学,以利玛窦的贡献为例,说明其对中国文化的“补开辟所未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瀛寰志略》的作者,并概述该书构建了近代意义上‘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通过任人唯贤的科举制度、开放的对外政策、宽容的儒学政策等措施,在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超越前人的创造力,造就了当时具有第一流水平的世界性的唐文化。在音乐、舞蹈、艺术、宗教、服饰、部分食品等方面,唐朝以宽广的胸襟,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丰富营养,使得周边各民族的向心力大为增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以丝绸为代表的唐文化远播异域,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王仁波《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开放政策》

材料二   7、8世纪,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在阿拔斯王朝统治者的统治下,阿拉伯帝国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安定,并使阿拉伯语成为朝廷的官话和知识分子的通用语言,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繁荣。交通的便利化和国际商业活动的频繁化,使阿拉伯人具有较宽阔的胸怀。官方和民间人士把波斯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了埃及、波斯和希腊等地古典文化的优秀成分,逐渐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其文化成就包括文学、数学、医学、天文学、哲学及伊斯兰神学及宗教建筑艺术诸方面。这些成就在10世纪后通过多种渠道传入西欧,给当地带来了对科学、对关注人自身的文化因子和重新阐释宗教教义的理性意识。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政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和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历史启示。
2023-04-19更新 | 218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