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这反映了(     
A.移民文化成为拉丁美洲文化的主体B.印第安土著文化基本消失
C.拉丁美洲文化具有多元性D.拉丁美洲文化具有较强的殖民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欧洲非洲美洲中国世界总人口
165018.318.32.422.95.45亿
175019.213.11.630.97.28亿
185022.78.15.135.111.71亿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西欧国际贸易的变化,并说明造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趋势的原因。
2022-08-11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澳大利亚原本有500个土著部落,1778年之前有土著75万人左右;随着英国殖民运动的发展,1933年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口降至不足10万人。这一变化(       
A.改变了世界的人口结构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C.加速了黑奴贸易的发展D.导致欧洲文化成为当地主流文化
2022-08-01更新 | 34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起,随着成吉思汗崛起及蒙古的数次西征,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在内的西亚和中亚地区大批族众迁往中国西北,逐步成为回族的主要来源。到清代,中央政府在当地建立军府行政管理制度,设置常设、移设和添撤卡伦,负责稽查游牧事务,防止内外部人员私自越界。同时还会同理藩院的内设机构徕远司等共同处理回部及越界纠纷等事宜。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原先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清政府指令新疆地方官员会同理藩院予以妥善安置……道光初年,沙俄当局在中国新疆边境“私盖房间”、“霸取牲畜租赋”,针对沙俄侵略活动,理藩院代表清朝政府多次和俄国萨那特衙门交涉。

——摘编自袁剑《西北地区外来移民管理》

材料二   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将近一个世纪后,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摘编自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对西北地区外来移民管理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排外主义”的特点并分析排外主义形成的原因。
5 . 人口变动受社会、经济、人口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00—1800年地区人口(单位:百万)

地区/时间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中国

70

110

330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摘自美国埃德蒙、杜恩等的《世界史:大时代》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8.25

13.5

21

27.5

5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地理大发现”后不同地区人口发生的变化,并任选两个不同类型的地区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种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
6 . 1887年,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说:“金山(旧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六会馆之名曰三邑,曰阳和。”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     
A.奴隶贸易的延续性B.区域经济的封闭性
C.人口的跨地域流动D.华人的垄断性贸易
7 . 美国加州的第一任州长利兰·斯坦福曾指出: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通干线(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西段,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内完工。加州的矿产亟待开掘,农田亟待耕种,各项实业亟待发展,这一切也因华工的到来而有所改善。利兰·斯坦福意在强调,华工(     
A.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B.改变了北美大陆的人口结构
C.在美洲传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D.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认可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欧洲人又大肆从非洲贩卖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洲,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 1880—1930年间,从美国返回欧洲的移民总数约为400万人,占同期美国接纳的欧洲移民总数的30%—40%。有资料显示,1860年到1930年的70年间,芬兰到美国的移民总数为38万人,其中约有20%最终返回了芬兰。1907年,一个芬兰移民写信给他在芬兰老家的兄弟描述危机中的困境时写道:“所有矿区都挤满了找工作的人……我不确定圣诞节前我能否找得到工作,我本来计划圣诞节前回去看你的,但现在……我得工作上两到三个月,才能攒够回家的路费。”

1870—1930年间,到达美国的海外移民中,60%—70%是单身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结婚。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家乡都有配偶”。

——摘编自王雅红《“美国梦”与“家国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9世纪出现世界性人口迁移的条件。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带来的积极影响。
9 . 19世纪后期,西方传教士在华开设的一大批教会学校,没有一所在清政府立案。清政府只能在自己办理的洋务学堂明确禁止洋教习有传教行为,对教会学校如何教育中国人只能任凭传教士的愿望。这一现象说明(       
A.教会学校客观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B.教会学校依靠不平等条约享有教育特权
C.晚清时期中国的教育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教会学校教育不利于中国教育的本土化
10 . 据相关资料统计,1852-1858年列强从广东汕头掠运出国的华工约有4万多名。与这一事件密切相关的是(       
A.《辛丑条约》签订B.美国加速西部开发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西方进入垄断阶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