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材料二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提取材料中关于世界文明的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中外结合,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25更新 | 170次组卷 | 37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中国欧洲非洲美洲
165022.918.318.32.4
175030.919.213.11.6
185035.122.78.15.1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变化的主要史实,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022-08-1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以来)四种灾祸——贫穷、军国主义、宗教迫害和政治上的专制——在不同程度上是意大利人、斯拉夫人和犹太人愿意乘船长途旅行到新世界来的原因。不过所有权威人士都认为,一些吸引移民到美国的力量,如新机会的诱惑力、轮船公司的宣传和征募经纪人骗人的鬼话,比起把他们从故乡驱赶出来的力量,更加具有信服力。而且,新移民中的大多数,或者是直接响应美国对不熟练劳工的需要而来的,或者是受到与铁路和工业雇主配合密切的职业介绍所经纪人鼓励前来的。

——摘编自阿瑟·林克等《一九○○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二   “新移民”中只有很少数去南部各州,他们中的大多数定居在纽约、芝加哥和底特律等一些大城市,这是因为大城市工厂林立、商业发达,就业机会多,而且他们在民族聚居区里有不少亲友和同胞,这些都有助于他们谋求生计和适应新的环境。这些不同民族聚居区俨然大城市里的小城镇,因此有许多美国学者把它们称作“被包围的飞地”,比如当今纽约市里仍存在的“小意大利区”“犹太人区”“斯洛伐克人区”等就是延续下来的“飞地”的例证。因此,这批在大城市定居的“新移民”,既没有与土生的美国人融合在一起,也与其他民族聚居区彼此隔离,不大往来。

——摘编自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以来欧洲人移民北美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移民分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中国对外贸易、航海事业都很发达。7世纪初,在苏门答腊东南部建国的室利佛逝兴起后经常遣使来唐。唐代初年,诃陵国统一爪哇岛上的30多个部落后也和唐朝往来密切。室利佛逝当时是印度之外的世界佛教中心之一。唐朝时,中国高僧义净曾在室利佛逝居住十二三年;他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是在室利佛逝写成而寄归中国的;中国高僧运期,精通古爪哇语,长居爪哇和室利佛逝并圆寂于此;据《新唐书·诃陵传》记载,唐代和尚会宁于公元665年到诃陵,居住10余年,翻译佛经。公元10世纪时,阿拉伯人马素提在《黄金牧地》一书中,记述了公元943年他经过苏门答腊时,看见许多中国人在岛上从事种植业。苏门答腊岛南部的众多中国人自称是在黄巢起义失败后避居这里的。自那时起,印尼华侨就豪迈地自称“唐人”,称祖国为“唐山”,把自己在海外的居住地称为“唐人街”。后世移居海外的华人多沿用这一称谓。下图为画家笔下的1940年雅加达班芝兰唐人街街景(局部)。

——摘编自薛秀霞《印尼华侨移民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尼西亚的“唐人街”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历史上华人移居海外的现象,并分别说明理由。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之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尼格罗种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的少数岛屿,蒙古种人聚居在中亚、西伯利亚、东亚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种人集聚在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后来,这一格局发生改变,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以外的地方;俄罗斯人开始慢慢越过乌拉尔山脉,迁徙到西伯利亚;更大的变化是向南北美洲的大批移民。

——摘编自王挺之等著《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等

材料二   1650199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总计(百万)
16501001122100330545
1750140111295479728
185026626332957491171
1900401816361209371608
19505721661641321913682502
19907872764482764231135293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总计(%)
165018.30.22.20.418.360.6100
175019.20.11.50.313.165.8100
185022.72.32.80.28.163.9100
190024.95.13.90.47.458.3100
195023.06.76.30.58.854.7100
199015.05.08.50.512.059.01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1500年以后世界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650—1990年美国和加拿大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并简要说明。
2022-05-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朝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19世纪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但是1914年欧洲大陆的人口却仍然膨胀到它在1750年的3倍以上。此前大部分人口死于传染病,而传染病的传播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水平。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人们的营养水平得到提高,对疾病的自然抵抗力也相应增强,死亡率自然也就随之下降。即使有时会发生农作物歉收,新的运输工具也保证了来自外界的充足供应。同时工业革命还改进了下水道系统,饮用水也更加安全,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死亡率。新医药科学的应用,例如接种疫苗、对传染病人进行隔离等措施使得西北欧的死亡率进一步下降:从1800年至少30%降低到1914年的15%左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欧洲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的南部和东部等地向德国、法国,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工业中心输送了几十万移民。在19世纪末,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移民者也如潮水般涌入了有更广阔前景的拉丁美洲国家。19世纪早期,在英国的领导下,从非洲贩运奴隶的贸易废止了,只是向中东贩运奴隶的现象还留下一些残余。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导致19世纪以后欧洲死亡率下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工业化进程对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全国有在籍人口6069余万,清朝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已达33370余万。同一时期,我国每人平均占有耕地面积从明朝中叶以前的十几亩,甚至几十亩,下降到清朝中期以后的两三亩。明朝末年文学家冯梦龙说:“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任启运也说:“身生子,子生孙,齿日繁,粮日困,亦必然之势也。”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求出市。”

——摘编自张敏如《有关明清时期人口思想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年)生活的年代,英国人口恰逢增长率的高峰与死亡率的低谷,总人口增长十分迅速。与此同时,拿破仑战争导致的封锁状态与国内农业生产缩减,工人阶级生活水平下降等共同作用,导致国内出现饥荒,工人反抗等社会危机。此时马尔萨斯提出了“两种抑制”的极具争议性的人口学说。“两种抑制”是指抑制人口数量的两种不同机制:预防性抑制,是通过晚婚晚育来控制人口增长;现实性抑制,是人口无节制增长,直到不断增长的贫困导致饥荒、瘟疫、战争等引起人口死亡率的上升。对于两种限制人口增长的手段,马尔萨斯更倾向于预防抑制。马尔萨斯还试图用工资收入的解释框架来诠释人口变动的原因,认为工资增加带来的食物丰富,会使死亡率下降;当货币工资相对于食物价格下降时,死亡率又会上升。相对死亡率,他认为在货币工资增幅低于食物价格增幅的情况下,赡养家庭的困难增加,人们会不愿结婚从而导致出生率下降,而工资上升则会诱导人们过早婚育,从而导致出生率上升和人口增加。

——摘编自谭磊《试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以后出现社会人口问题的原因,并概括明清学者共同的人口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尔萨斯人口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对其观点进行评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农业文化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将三国以来南方已经加速开发的势头更加推向前进。但是唐朝安史之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南方经济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从东汉末年到两宋之际的八百年,开始并完成了经济重心向南转移的全过程。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中国区域间人口流动在近代以前就已十分普遍,近代列强在对我国实行军事侵略和政治渗透同时,强行在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开辟通商口岸倾销货物和掠夺物资,与此同时,近代工业的出现并以较快速度发展,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的人口流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人口在乡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较大规模流动。从同一区域内部看,东部沿海沿江地区乡村人口流向城市规模大于西部内陆地区,从不同区域来看则呈现由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江沿海单向流动。

———摘编自鲁克亮陈炜《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移民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人口流动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确立了以“使民无得擅徙”等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家庭资产也成为户籍登录内容……《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出门须持有路引(通行证)。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等

材料二 清政府在参考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藉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19-05-2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