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学习小组为探究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1833年,曼彻斯特一位技术工人的妻子列出了这样一份她每周的消费清单:12个先令用于购买黄油、茶叶、面粉、食盐、燕麦片、咸肉、马铃薯、牛奶、糖、辣椒、芥末……早餐她们家吃的是粥、面包和牛奶;喝午茶的时候还会吃一些面包和黄油;晚餐时,他们吃燕麦粥、马铃薯、咸肉和她自己烘烤的白面包。

——摘编自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娘米勒曼特对新郎米拉贝尔说: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你决不能自作主张靠近(我的茶桌)。对此米拉贝尔只能作答说:我服从茶桌的统治权。

——[]威廉·康格里夫《如此世道》(喜剧)(1700年)

材料三   茶传入欧洲后,英国、荷兰等国成立了茶会、饮茶俱乐部,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茶舞,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茶诗。诗人们写下了不少著名的咏茶诗篇,其中有《饮茶王后》《绿茶女神》《赞茶诗》《课业》《茶诗三章》《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及《中国茶》等。英国还产生了喜剧歌曲《序中之茶》、小曲《一滴茶》等。

——摘编自孙云、张稚秀《西方茶文化溯源》

材料四   置身于这地地道道的家庭的舒适氛围中是多么令人愉快呀!那琥珀色的灯光和朱红的火光是多么温暖呀!为了使这幅画面显得更完美,桌子上连茶点都摆好了——英国的茶点,那一套闪闪发亮的茶具,从古色古香的银制茶壶和用同样金属制作的大水壶,到由于紫色和镀金显得色彩暗淡的小瓷杯,都或曾相识地向我眨着眼睛。

——摘自[]夏洛蒂·勃朗特《维莱特》(半自传体小说,首版于1853年)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小组成员中有人对以上一部分材料的史料价值提出质疑,你认为可能是哪些材料?说明理由。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人为学习外国语言,观察外国的文化、礼仪和社会,纷纷涌向海外,前往欧洲大陆学习、游历。海外旅行逐渐成为深受英国绅士欢迎的一种教育实践,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大旅行”则发展成为该实践的典型形式。18世纪中期,托玛斯·纽金特在编著《大旅行》一书时,称赞旅行是“一种明显旨在以知识丰富头脑、订正判断、去除教育偏见……成就完美绅士的习俗”。事实上,在18世纪,“大旅行”得到强调的一个好处就在于,游历让年轻绅士在比较中认识到本国的优越性,从而最终让他们更加依恋自己的祖国。

——付有强《近代初期英国人对教育旅行的论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时,英国进入到了大众旅游的新时代。18417月,英国旅行家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各类游客500多人,从莱斯特包租火车,来到35公里外的拉夫堡观光。在连续组织类似活动的基础上,他成立了世界上首家商业性质的旅行社,现代旅游组织形式由此诞生。库克还于1845年首次编写了旅行指南,介绍旅行中应观赏的景物。在某种意义上,英国近代大众旅游的发端或以乡村为起点,或与乡村有关联。海滨休假最初以海岸渔村为基地,库克组团旅游的目的地拉夫堡就是个乡村小镇。

——刘丹青《英国:乡村旅游业的先行者》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人旅游出现的变化。
(2)16-19世纪英国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任选其中的两个阶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述其历史背景。
2024-05-10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始于汉室”,此时的瓷器“自身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同俗粗用”,并不远销。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诏令景德镇的窑户烧造雕镂精致的陶瓷石柱;到隋朝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影响。唐代柳宗元的《代人进瓷器状》中有:“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苦窳;合太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器惭瑚琏,贡异努丹”,对当时景德镇的瓷器给予高度评价。作为“瓷都”的景德镇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国各地延伸,与当时的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争奇斗艳,最后脱颖而出,远销国外。

——摘编自洪玲胡甜甜《浅谈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材料二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初四日,时任江西巡抚柯逢时就开办江西瓷器公司一事上书慈禧太后及光绪帝:“江西浮梁县之景德镇制造瓷器,已历数朝,曩年售价约值五百万金,近乃念趋愈下,岁不及半,论者以为制法不精,税厘太重之故。盖该镇自军兴以后,元气未复,又一焐于火,再沦于水,资产久已荡然,勉行支持,益多苟简,运商复从而盘剥,时当其扼,则倍息亦所甘心,于是年复一年,利日以微,货日以窳,其行销内地者,即通都大邑亦少精致之器,迄无人维持而补救之,遂一蹶而不可复振。”

——摘编自项坤鹏《由柯逢时〈开办江西瓷器公司折〉引发的思考——试析江西瓷业公司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景德镇这座“因瓷而名、以瓷而兴”的老城城池衙署、老街里弄、坏房窑房、瓷行柴行白土行、水陆码头、高岭古矿等角落拥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区5片。地处景德镇的景德镇陶瓷学院、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等所拥有的陶瓷研究人员多达2000多人,占全国半数以上。目前,景德镇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日用、艺术、建筑卫生、工业陶瓷产业体系,也形成了集地质勘探、矿山开采、原料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为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艺术陶瓷在国内市场以及外销的交易出货量持续增长,正为景德镇瓷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龚紫薇《关于景德镇陶瓷在现当代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至近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特点,并指出柯逢时建议开办江西瓷器公司的理由。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景德镇现代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
2024-04-2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师联盟大联考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希腊人以希腊神话中的马神为原型。塑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一路东行,飞过波斯,跃离粟特,走进中国,与从东向西传播的丝绸相遇。翼马纹逐渐成为两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为广泛的织锦纹样之一。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织有翼马纹样的纹理细腻、图样精美的织锦实物,如图1的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织锦残片。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翼马纹织锦藏品。这一神兽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丝绸之路周”,借助了翼马纹设计了“丝绸之路周”的徽标,如图2。

   
图1

   
图2

——摘编自李启正《丝绸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翼马纹织锦的特点并简析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丝绸之路周”徽标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的“蓝色纪念碑”记载:“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苏美尔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情形。”

史料二 公元前1525年制定的《赫梯法典》第164165条规定:“若某人去抵押并发生了争吵,或者掰碎了献祭的面包,或者打开了酒坛,他要交出一头羊、10片面包、一个容器的啤酒……”

史料三 只有当领主售卖他的啤酒或葡萄酒两周之后,农奴才能售卖自己的啤酒或葡萄酒。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理性时代》

材料二

①公元前6000年,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不过那时的啤酒并没有丰富的泡沫。

②公元前2225年,啤酒在古巴比伦人中得到了普及,他们用啤酒来招待客人,还用啤酒制作药物。希腊人也非常热爱喝啤酒,他们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酿制啤酒的方法。

③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中,已有关于啤酒的详细记载。

④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为国家管理下的优秀产业得到了高度发展。公元前196年左右,当地已盛行啤酒酒宴。啤酒的酿造技术是由埃及通过希腊传到西欧的。

⑤公元4世纪时,啤酒传遍了整个北欧。啤酒种类开始变得丰富,其中英国人用蜂蜜和水混合酿制而成的蜂蜜酒比较有名。英国出现的一种黑啤酒也非常有名,与现代的黑啤酒已经很相似。

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大公威廉四世发布《德国啤酒纯酿法》,规定啤酒只可以啤酒花,麦子,酵母和水做原料,同时是最早的食品法律。

19世纪,有了冷冻机,人们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的处理,这一发明使啤酒冒出了泡沫。

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厂成倍增长。纽约曾成为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啤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啤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新模拟(三)历史试题
6 . 有同学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问题,收集了以下两组材料。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组

   
图1照片《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晚清中国)

   
图2杨洲周延的木版画《鹿鸣馆内跳交际舞的场景》(日本明治时代)

第二组

清末广州的一位商人,随朋友到十三行中参加西餐宴席,在餐饮之后写信寄给北京的友人讲述吃饭情形:“他们坐在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按他们的番话叫做苏披。接着大嚼鱼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生得几乎跟活鱼一样。我目睹了这一情景,才证实以前常听人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粗鄙原始的食物。”

——摘编自郭晔旻《西餐如何走上中国人餐桌》

明治时期日本有人这样评论鹿鸣馆的舞会,“黄色皮肤的脸面,佩戴着羽毛装饰,来细腰,手拿西式小饰物的日本女性,合着西洋音乐,踏着斯拉夫舞步。这是日本人为了看上去像西洋人而做出的滑稽而悲哀的努力。”

——摘编自《鹿鸣馆:日本欧化主义的象征》

(1)分别阐述每组材料对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价值。(请从史料类别、内涵和作用等角度作答)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日两国文化重构中的共同特征。
(3)除上述材料之外,全面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殖民掠夺在资本主义破晓中出现的时候,印度的中世纪史尚未终结。”马克思曾经断言道,“印度本来就逃不掉被征服的命运”,因为当时印度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分裂和国家政权对社会相对弱小的控制能力。莫卧儿帝国是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也在印度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来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面对地处东西方要冲的印度,英国殖民者从东印度公司开始,到英国女王直接管理,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印度实际上是英国议会直接控制和统治。

——摘编自陆梅《从印度的变迁看英国殖民统治的双重历史使命》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谋求霸权历来是军事扩张、经济掠夺、意识形态渗透“三位一体”。相比于武力征服和经济控制,意识形态渗透隐蔽且威力强大。对亚非拉国家的思想渗透就是着眼于控制、摧毁非西方的价值观和灵魂,最终目的是通过文化渗透和价值观输出,摧毁、颠覆乃至替代对象国的信仰体系、价值标准和文化自信,使后者按照西方的意志和利益思考和行事。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印度无法逃脱被英国征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输出和文化渗透的危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至18世纪,中西间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欧洲的紧身胸衣、裙撑和束腰等设计元素被引入中国,成为上层社会女性的时尚追求。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奇异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法国的朱里欧·莱蒙多·马萨里诺主教拥有十件在法国巴黎定制的中式彩色唕叽面料的服装。真丝面料制成的华托裙,也常常出现在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笔下,这种裙子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调,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法国还设立了一些中国舞场、中国娱乐剧院等。以穿着中国式服装为主要特征的化妆舞会首先在巴黎和维也纳出现,之后迅速在欧洲宫廷普及。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妆舞会在欧洲变得非常普遍,一度晋升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

——摘编自陈霞、李遵《西方镜像中的中国风纺织与服装艺术考》等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放开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进一步为近代纺织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中国传统服饰的质料比较单一,主要有土布、丝绸、皮毛等。进入20世纪之后,新军的服饰被大量的绿营城防官兵模仿,通商口岸的少年纷纷模仿出洋归国的留学生穿着洋装,新政以来军、警、学界易服的举动,导致了服制材料发生了剧变。西式服饰主要用洋布、呢革,国内既不能生产也不会缝制,只得依赖进口。这就导致了西式服饰价格昂贵,而且随着易服的进行,导致国内洋货一时泛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纺织业。殆至民国成立之后,这种混乱的局面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当时的有识之士无不担忧地指出: “自政府改装以来,风气所趋,官民竞用外货,以致绸缎废弃,工商歇业。资本日益消耗,劳动者多有流亡,为他人开绝大之道场。”

——摘编自李超《清末民初服饰变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外服饰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洋装传入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汉朝陆海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中国的丝及丝织品等就不断通过中亚远销到西方,而西方却没有具有同等比较优势的农工产品与中国进行交换。有人推算,1571—1821年,拉美运抵马尼拉的白银达4亿比索,主要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然后运往拉美出口,由于生产水平的落后、航海技术的欠缺、交通的不发达,古代的国际贸易主要是为皇家贵族服务。从17世纪20年代起,咖啡、茶、糖逐渐成为英国人喜爱的日用食物。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绝大部分年份中,所购买的茶叶都占其从中国总进口值的一半以上。这些东西从生存角度来看并非必不可少,如非生活水平改善,它们不可能成为一般家庭的必备品。从18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茶叶占荷兰人进口中国商品总值的70%—80%,有些年份甚至超过85%。从广东十三行出口的最重要的商品也是茶叶,通常一担茶叶(重百斤)的利润为4至5两银子。丝茶贸易地位的互换不能单纯视为中国两个出口货品的消长,内中包含深巨的“历史意义”。哈孟德夫妇指出,丝绸让位给茶叶表明:“在横过大西洋或是绕过好望角行驶的船舶上,所运的货物不是为宫廷或教堂而是为小巷和农户而预定……这一天的到来,标志着世界进入近代体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丝绸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外贸商品结构出现丝茶易代的原因。
2024-01-2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2年,日本在华经济调查人员于上海出版日文版《清国通商综览》,该书目录中就有“金融”一词。1898年,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提到“金融机关渐渐通行”。1899年6月,日本人河濑仪太郎在《湖北商务报》编译日文《设立日清银行之要》,文中说:“欲振张日清贸易……不可不具备金融(金融二字犹言流通金银)机关”。该年7月,在日本横滨出版的立宪派《清议报》发表译文《俄国募集铁道公债》,文中提到,“当先查金融市场情形为要云”。1901年,湖北留日学生监督钱恂指出:荷兰银行“以扶育府民事业为目的,故每便于市上之金融(犹上海市俗称银根)。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撰文指出,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大都市“遂为全地球金融(谓金银行情也)之中心点”。从1903年后,“金融”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1903年,浙江留日学生无逸在《中国金融之前途》一文中论述了浙江金融实际受上海金融控制,上海金融实际上又为外商银行控制,为了中国金融界的安全,中国应发展自己的金融机关,该文54处使用“金融”。《杭州金融机关组织表》还列出了杭州票号、银号、钱庄的店名及经营内容等情况。

——摘编自孙大权《“金融”一词在中国近代的起源、演变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金融”一词在华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金融”一词在华传播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4-01-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优生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