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统一后不久,旋即踏上扩张之路。当时的蒙古刚刚脱离氏族社会,各阶层人士仍然崇尚武力,醉心掳掠,战争对于他们几如家常便饭。长期的游牧生活又使之吃苦耐劳,擅长骑射,行动迅捷,骠勇强悍;加之在与汉族的交往中,蒙古人掌握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定居民族往往难以抗衡。在这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一度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辉煌战绩,蒙古的铁骑在亚欧广袤的原野上纵情驰骋,所向披靡。

随着蒙古西征,蒙古帝国最终建立,它打破了东西方道路的重重障碍,各地的商人、使臣、僧侣、旅行家往来频繁,而中国的四大发明的三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西亚,进而传入欧洲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等

材料二   新大陆的发现为世界文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从殖民地人民方面来说,尽管他们的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但几千年来传下来的文化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摧垮的。西班牙人来到以后,他们从西班牙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文化,并借助欧洲文化的力量整理、记录了传统文化中的精萃。这些人类文化中的瑰宝得以流传下来并得到了发扬光大。在美洲生长的土生白人和混血种人,他们对美洲有着与欧洲人无法理解的对美洲的乡土感情。他们用西班牙文化的优势在美洲创造了无数绚丽多彩的文化。在西属美洲,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讲授神学,大凡与天主教教义相违背的内容一律不得讲授。

——摘编自金计初《旧世界与新世界——美洲文明》

材料三   1965年12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国会发表演讲,强调:“种族多元主义和世俗国家是我们利益之所系,因为反对种族多元主义和世俗主义,将带来极大的危险。”1966年8月,经内阁批准通过,学校集会和国庆典礼上都要宣读以下誓词:“我们,新加坡的公民们,宣誓我们将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不分种族、语言或宗教,共同建设一个建立在正义和平等基础上的民主社会,为我们的国家寻得幸福、繁荣和进步。”

——摘编自康斯坦丝·玛丽·藤布尔《新加坡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古铁骑能够在亚欧广袤的原野上“所向披靡”的条件。结合所学,简述三大发明的传入对欧洲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后西属拉丁美洲在文化领域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新加坡推行“种族多元主义”的合理性。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三世纪,蒙古贵族进行第三次西征,疆域在西边达到了黑海、叙利亚一带,出现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汗国。蒙古在各地建立完善的驿站制度,并派兵保护和维持交通秩序。从中国直到西欧,东、西方商使往来不绝。这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威尼斯的势力范围和蒙古帝国衔接起来。公元1275年,威尼斯人马可·波罗跟着父亲和叔父到达蒙古大汗驻所上都。此后的十七年间,马可·波罗一直在元朝供职。他除了在京城大都视事外,还经常奉大汗之命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作为一个见闻广博的旅行家,他留下了一部脍炙人口的游记。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兰大地图作为早期的世界地图,图中的印度、中亚和远东部分都是取材于《马可·波罗行记》。

———摘编自余士雄《中西方历史上的友好使者——马可·波罗》

材料二   1275年左右,列班·扫马和弟子马可从元大都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西行,经新疆和中亚诸国抵达巴格达。他们在伊利汗国停留数年后,专奉伊利汗国蒙古统治者阿鲁浑的旨意,代表蒙古帝国出使法国、英国和罗马。列班·扫马的西行不仅拜见了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在罗马建立了中国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对东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说马可·波罗实现的是13世纪欧洲人的中国之行,那么列班·扫马实现的则是中国人的欧洲之行。列班·扫马的西行向欧洲透露了交好之心,从而架起了欧亚外交的桥梁,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作为最早游历西亚和欧洲的中国人,列班·扫马无愧于“中国的马可·波罗”之美誉。

——摘编自热依汗·卡德尔《列班·扫马的丝路之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可·波罗东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简述列班·扫马西行的主要活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可·波罗东来和列班·扫马西行的共同影响。
2024-06-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希腊化文化异常繁荣,亚历山大里亚成为了地中海区域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对波斯进行了长达10年的征服战争,大军转战于多地,打破了此前欧亚非大陆各文化地区间的相对闭塞和阻隔的局面,再加上大量希腊人移居东方,使希腊文化迅速传向东方。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逝世后,托勒密在文明发达的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国,以亚历山大里亚为首都,王室把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扶植文化事业,它优越的学术环境和完善的科研设施吸引了地中海周围地区的学者云集此地。托勒密二世时,埃及的进出口贸易加强,经济的强大是亚历山大里亚文化取得瞩目成就的物质保证。由于罗马对埃及征服较晚,其文化成果得以保持并继续发展。

——摘编自张丽霞《亚历山大里亚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原因》

材料二   在俄、英、普、瑞共同参与下,俄国军队于1814年渡过莱茵河,开进法国首都巴黎,受到法国普通民众的热烈欢迎,战后在处理战败国法国以及召开维也纳国际会议方面俄国起着主导作用。俄国虽然站上了欧洲权力的顶峰,亚历山大一世也获得了“解放者”的殊荣,但此时他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曾信奉自由主义改革的他在对内的政治改革中放缓了脚步,对内对外政策逐渐趋于保守。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贵族青年军官并没有因为胜利而欢欣鼓舞,由于见识到了欧洲的先进,开始反思俄国的落后,在远征回来后,他们便成为俄国历史上最早一代革命者,先后成立了救国协会、幸福协会、南方协会和北方协会,并于182512月趁亚历山大一世去世时发动了起义。

——摘编自程杰《试析1812年卫国战争对俄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里亚文化中心地位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12年卫国战争对俄国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争与文化关系的认识。
2024-05-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于都中学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后继者统治西亚时期,大量建立希腊化城市。西亚被征服的波斯人被迫接受了希腊文化,包括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艺美术,乃至整个思想意识。同时,亚历山大也接受利用了东方的宗教崇拜和王权神化思想,以及东方尤其是巴比伦的科学。传入西亚的佛教,原来没有偶像,在吸收希腊雕塑基础上,发展出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跟随佛教传入中国,如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

——摘编自周谷城《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魏晋以来,士大夫纷纷寻 觅儒学以外的思想方向,他们所奉行的“三玄”之学与佛教传入的“般若性空”学说一拍即合。北魏道武帝写给佛教僧人的信函中说“冀助威谋,克宁荒服”。基于北魏太武帝灭佛造成寺庙、佛像被毁的教训,其继任者文成帝要创出一番“与天地同久”的永业,选择了开窟造像以复兴佛教的举措。早期造像犍陀罗风格明显,中后期佛像多为瘦骨清相,服饰呈现出北魏汉化后的褒衣博带。云冈石窟也有少数初唐时期的造像,如第三窟菩萨像,肌肉丰腴,明显有唐时期的雕刻特征。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不再是皇家礼佛的场所,民间人士参与到开窟造像的活动中来。

——摘编自钟健《从云冈石窟看佛教造像的本土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希腊化时代西亚地区文化交流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指出云冈石窟开凿的背景,并概括云冈石窟所反映的佛教艺术的演化趋势。
2024-05-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在听到上帝赋予的使命和教皇的建议后,全法兰克的主教、公爵和伯爵、强大的王公们、各层各级之人,向上帝承诺,要自己承担费用,向圣墓(位于耶路撒冷)远征……不同王国的军队将要参与到这次的旅程中来,他们来自法兰克王国和洛林,德意志人之地,还有盎格鲁人之地,以及丹麦王国。

——摘自阿尔伯特(12世纪基督教会史学家)《耶路撒冷史》

史料二   2016年考古学家在黎巴嫩近郊发现了两个乱葬坑(下图为其中一个),里面有25名在13世纪遇难的十字军的遗骸,均为年轻男性。其中9人经DNA检测,3人为欧洲人、4人为近东(巴尔干及西亚地区)人、2人为混血儿

材料二   关于十字军东征(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徒入侵阿拉伯世界)的记载,在当时穆斯林著作中仅有零散提及。阿拉伯关于十字军的词汇也是在19世纪中期从欧洲借鉴来,且“欧洲人模仿穆斯林,改变了欧洲衰弱落后的面貌”的观点也“甚嚣尘上”。19世纪末,阿拉伯出现了第一部关于十字军东征的系统性专著。20世纪初,巴勒斯坦、黎巴嫩、埃及、伊拉克等国的世俗或宗教领袖、诗人、史学家等通过大型集会、节日庆典、新闻媒体、历史书写等方式,纷纷宣扬古代穆斯林打败十字军和拯救巴勒斯坦的事迹,并将欧洲殖民者和犹太人称为“新十字军”。20世纪5060年代,十字军东征相继进入阿拉伯各国的教科书,如埃及教科书指出:“现代十字军打败了穆斯林,这是他们祖先在中世纪未曾做到的,于是他们开始报仇,为一己之私,占领并强行统治穆斯林国家。”此外,阿拉伯世界还将库尔德人萨拉丁(曾收复耶路撒冷)置换成阿拉伯的领袖,通过立传及拍摄影视剧等方式向民众宣传。

——摘编自张倩红贾森《20世纪以来阿拉伯世界对“十字军”记忆的构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两则关于“十字军”史料的史料类型及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阿拉伯世界关于“十字军”记忆构建变化的原因,并对其简要评价。
2024-05-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阿里安(约86160年)是罗马帝国时期的重要史学家。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希腊文化熏陶,有从政从军经历,著有《亚历山大远征记》。《亚历山大远征记》的史料主要来自托勒密的《亚历山大战争回忆录》和阿瑞斯托布鲁斯的《历史》。原因是这二人都随亚历山大转战各地,并且都在亚历山大去世后才写作,阿里安认为二人的记述较为可靠。当二人叙述一致时,阿里安就将其作为准确资料记录下来。当二人不一致时,他会选用比较接近事实、比较有记述价值的内容。阿里安较多采信托勒密的说法,且会明确说“我同意他的说法”。除此之外,阿里安也采用了别人撰述中那些他认为值得记下且并非完全不可靠的材料。对于这些记述,阿里安有些会给出自己的推测和判断;还有一些,如亚历山大之死,他会列举出不同的说法,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在阿里安看来,亚历山大的业绩前无古人,在当时没有人专门从文学的角度宣传。他决心向世人表彰亚历山大的美德和功绩,为罗马帝国的元首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道德典范。

——据崔丽娜《求真与致用: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里安撰写《亚历山大远征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远征记》的史料价值。
2024-05-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我们从马其顿转向更广阔的世界就会发现,以利他主义或哲学的目的来混融文化绝非亚历山大的意图,但是他行动的结果却造成了文化的混融。在帝国的不同地区,这种混融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在马其顿的领导之下,城邦国家仍然以自我的方式继续着……有些城市非常繁荣,尤其是帕加马,发展了堪与亚历山大里亚媲美的文学和艺术。

——理查德·斯敦曼《亚历山大大帝》(1997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2024-04-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则有关马车的考古发现

哈萨克斯坦卡拉塔乌山脉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时间距今4000年左右。这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与甲骨文的“车”字完全一致
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及小双桥等商代早期遗址,均未发现马骨及两轮车辆遗存;目前尚未发现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3世纪)以前,中国境内的畜养家马与战车的遗迹
商代晚期的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与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发现的车马坑,马车构造与殷墟所见相同;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两轮马车,结构力学合理,制作工艺精良,且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绝非初创草成之作
从殷墟遗存看,中国制造的战车在各个方面已远超中亚、西亚地区。进入西周后,战车结构大体因袭商制,并加以改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之原型

——据于成龙《殷墟战车何以实证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等整理

材料二   商周时期,站在战车上作战的“甲士”多是奴隶主贵族,而由“众人”“多臣”“庶民”等组成的步兵附属于战车部队。史载,前633年,晋文公“作三行以御狄”,其中“行”是独立的步兵建制。前541年,晋国魏舒在对狄人的作战中“毁车以为行”,把车兵的行军队形改成兵步的战斗队形。到战国时期,各国的步兵人数已达数十万甚至百万。有学者推测:“战车自秦代已退出历史舞台,被骑兵所替代。”后来,人们在秦始皇帝陵二号陪葬坑中发现了大型车阵,这向世人展示了秦代战车编制、装备、战术方面的丰富信息。秦代的轻型战车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并渐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它和骑兵、弩兵等精锐兵种处在同样的重要位置,在战场上发挥着其他兵种无法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岳南《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朝后期马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代到秦代战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4-04-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建立帝国后,延续了波斯的行省制,实行中央对地方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在领土上广泛兴建新的城市、图书馆。遇有重大决策或事件,以至于被后世称为“至死是个迷信的奴隶”。当时帝国境内存在着特征迥异的两种文化,即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希腊文化重理性,极力采取措施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既使东方希腊化

——摘编自胡长林《亚历山大帝国与秦帝国集权君主政治的共性》

材料二 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贡。其王姓大食氏,名“敢密莫末腻”,历三主矣。……其俗勇于战斗,好事天神。土多沙石,唯食驼马等肉。俱纷摩地那山在国之西南,邻于大海,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吞并诸胡国,胜兵四十余万。长安中(711年),又献方物。开元初,遣使来朝

——摘编自(后晋)刘昫《旧唐书•大食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亚历山大帝国、大食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食传》对研究大食对外关系的史料价值。
2023-11-26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特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摘编自罗文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与理论逻辑》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华文明特性的认知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世界其他某一文明的一个或几个特性,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列出文明名称及特性,阐释时须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1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